方汉奇(前排右一)与祝文秀及其家人合影
婺州公园邵飘萍半身铜像
扫码看视频
义乌江畔,金华万佛塔对面的古渡口,江水静静地向西流淌,100多年前,一代报人邵飘萍从这里出发。
12月1日,来自中国记协、复旦大学、浙江大学、兰州大学、西北大学、浙江传媒学院等组织和高校的专家教授齐聚金华,为正在紧锣密鼓建设的飘萍教育基地献计献策,共同缅怀邵飘萍等先驱、先辈的事迹,回望中国波澜壮阔的百年新闻史。
时间的指针拨回到1926年:4月26日,新闻先驱邵飘萍在北京天桥以身殉报,从容就义。8个月后,被中国人民大学自豪地称为中国新闻史学界“大先生”的方汉奇,在北京南城菜市口丞相胡同呱呱坠地。
冥冥之中两人虽擦肩而过,但此后的近百年间,方汉奇却和邵飘萍以及金华的众多新闻先辈结下了不解之缘。方汉奇从小梦想做记者,最终成了研究记者的人,他为飘萍“正名”、为新闻书史,成为新中国资历最深、教龄最长的新闻史学泰斗,曾获第六届吴玉章人文社会科学终身成就奖,被称为新闻史学界的“大熊猫”。
1
四访罗章龙,为飘萍“正名”
秋日的北京,风景宜人,中国人民大学校园,人来人往,朝气满满。曲径通幽的宜园里,98岁高龄的方汉奇接待了来自飘萍家乡的记者,显得格外开心。
“讲新闻史,邵飘萍是必须涉及的人物。他是历史上杰出的新闻工作者。”方汉奇说,上世纪50年代他就开始研究邵飘萍,当时他还不知道邵飘萍是中共秘密党员。直到1978年,曾任中共早期北方党组织负责人的罗章龙最先在《回忆五四运动和北京大学马克思学说研究会》一文中指出邵飘萍是共产党员,而后,朱乔森、黄真等执笔的《李大钊传》,杨树升、张燕等编写的《李大钊年谱》等书中对此也有所提及。
为此,方汉奇四访罗章龙,得到邵飘萍于1925年前后经罗章龙与李大钊介绍入党的相关口述信息,后又从邵飘萍夫人汤修慧处了解到自党成立的那一天起,邵飘萍就和以李大钊为首的共产党人保持密切联系。在金华调研时,邵飘萍侄孙邵寿生告诉方汉奇,邵飘萍的亲外甥女王宝英在1924年,由邵飘萍通过北方党组织秘密送到莫斯科东方大学学习,这为邵飘萍的共产党员身份又添佐证。
“1982年4月,邵飘萍的烈士身份重新得到肯定,他的骨灰即将被安置进八宝山革命烈士公墓,我为此给《文汇报》写了一篇短稿介绍其事。不久,《文汇报》党委接待了邵飘萍另一位夫人祝文秀养子祝邵华的来访,这成了验证邵飘萍共产党员身份的又一突破口。于是,我专程赶往江苏省无锡市前洲公社西塘大队新三村,访问了祝文秀的家。”
“那是一幢两层小楼,前临小溪,背负桑园,室内窗明几净,收拾得十分整洁。”这是方汉奇对祝文秀居所的印象,更令他在意的,是一张当时悬挂在墙上、邵飘萍和祝文秀拍摄于日本居所的照片。
“祝文秀所珍藏的有关邵飘萍的照片共47张,其中有11张记录了邵飘萍1919年至1920年第二次去日本避难时的场景。”方汉奇用20倍的放大镜对以书架为背景的几张照片作了仔细地观察,发现摄入镜头的架上书刊共有171册,其中列有《资本论大纲》《世界大革命史》《社会主义论》等书籍,书架上还放有马克思的照片。也就是说,在日本期间,邵飘萍除了为《朝日新闻》社工作,还花大精力系统研究、传播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撰写了马列研究著作《新俄国之研究》和《综合研究各国社会思潮》。这与罗章龙所述的,邵飘萍在加入中国共产党之前,已经为我党做了大量工作这一说法相吻合。
今年10月初,记者再访西塘,当年的两层小楼已被拆除,只余下一根电线杆静静伫立,见证这段往事。邵萍(祝文秀养子祝邵华之子)详细地回忆了方汉奇访问西塘时的情景,对他一丝不苟的治学态度印象深刻。
1984年,经过多番调查和考证,方汉奇写下了《关于邵飘萍是共产党员的几点看法》。这份材料后来成为1986年中共浙江省东阳县委(后改称市委)提交的《关于要求认定邵飘萍同志为中共党员的报告》的重要附件,为邵飘萍身份的认定提供有力依据。
1986年7月10日,中共中央组织部下达组建字〔1986〕103号文件:“经研究,同意你们的意见,认定邵飘萍同志一九二五年春加入中国共产党。”至此,牺牲60年的革命烈士邵飘萍终于回到党组织的怀抱。
邵飘萍,请让我们唤你一声“同志”。
2
三易其稿,为飘萍像题碑
今天的金华婺州公园,邵飘萍半身铜像静静伫立,邵飘萍右手紧握《京报副刊》,戴着眼镜,神采奕奕,凝视远方。铜像高95厘米,安放在两米高的基座上,基座由12块花岗岩组成,正面镌刻着陆定一同志的题字:“邵飘萍烈士纪念碑”;背面是中宣部新闻局、人民日报社、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等26家筹建单位的名录。
“建造邵飘萍铜像,是当时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研究所名誉所长石西民倡议的。石老于1984年提出倡议后,立即得到首都、上海和浙江等地的主要新闻单位的赞同,并积极筹措经费,委托金华日报社承办。”时任金华日报社办公室主任、后从金华日报社党委书记岗位上退休的徐泽回忆道,邵飘萍铜像设计、制作和总体规划由上海大学美术学院承包,铜像创作者章永浩为此从上海赶到金华,一方面了解烈士生平,一方面到婺州公园实地勘察,选择像址,又从邵飘萍大量史料里获取灵感,最终塑成此像。“为慎重起见,铜像还是我开车前往上海接回来的。”徐泽说。
铜像西侧小坪地上,树立着一块石碑。碑上共717个字,简明扼要、准确生动地概括了邵飘萍烈士战斗的一生、光辉的一生。碑文的撰写者正是方汉奇。“为了写好这篇碑文,方教授三易其稿,对邵飘萍的大量资料,又重新作了认真查对;对其中有分歧的材料作了核实和订正。其中就有对邵飘萍出生年月的订正和党籍的认定。之后,方教授又在金华作了《关于邵飘萍是共产党员的几点看法》的学术报告会。”据徐泽回忆,当时,《金华报》刚刚复刊,邵飘萍红色新闻人身份认定、邵飘萍铜像树立,为报社职工树立了鲜明的榜样,提供了精神指引。
1986年7月1日,邵飘萍铜像正式落成。借铜像落成之机,金华市新闻工作者协会同时成立。此后,邵飘萍铜像所在地成为了金华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数十年过去了,即将百岁的方汉奇依旧能记起邵飘萍铜像落成的场景,他说:“我记得是在一个公园里。”又问:“铜像还在吗?”得到肯定的答复后,他欣慰地说:“邵飘萍烈士是我国杰出的新闻战士,是我国新闻工作者的学习榜样。”
金华,作为邵飘萍的出生与成长地,留存的“飘萍印记”不止铜像,为人熟知的,还有处在城市中心位置的飘萍路以及位于东阳紫溪村的飘萍小学等。在2021年建党百年之际,记者为了解邵飘萍事迹访问方汉奇时,他曾欣然提笔赠词:“铁肩担当,振兴中华”。如今,飘萍教育基地即将落成。得知这一消息后,方汉奇连声说“好”,并勉励新闻人学习并传承邵飘萍的精神,为党的新闻事业铁肩担当,赓续前行。
3
师从曹聚仁,为金华新闻先辈“立传”
浙中大地,从觉醒年代到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涌现了众多以笔为戈的红色、进步著名新闻人,形成了现象级的红色新闻文化地域文化特征——邵飘萍、陈望道、冯雪峰、石西民、雷烨、曹聚仁、胡济邦……在学习研究中与他们的每一次“接触”,都让方汉奇受益匪浅,并与金华新闻名人结下了不解之缘。
“我大学时的老师曹聚仁就是金华人,他讲课的口音比较重,是带着金华腔的普通话。金华话有什么难的,我能听懂。”方汉奇回忆起求学时的场景。
1946年,抱着要成为一名记者的梦想,方汉奇考进校址设在南京、苏州两地的国立社会教育学院新闻系。二年级下学期,系主任马荫良先生请来学者型的记者曹聚仁讲授新闻采访课。方汉奇因此结识了这位原籍金华浦江县蒋畈村(现兰溪市梅江镇)、对他影响颇深的新闻前辈。
“曹聚仁的一生经历复杂,很不寻常,当过教授,当过记者,当过作家,当过各类报刊的自由撰稿人。他不仅采访过淞沪会战,还是第一个报道‘台儿庄大捷’的新闻记者,在近代文坛和报坛上,称得上是一个带有传奇色彩的人物。”对于自己的业师,方汉奇给出了很高的评价。方汉奇回忆,曹聚仁授课很投入,课上,他给同学们介绍了很多他与文坛巨擘鲁迅等人的交往故事以及上世纪30年代以来左翼作家的情况,旁征博引。
遗憾的是,方汉奇最终没能如愿像曹聚仁一样成为一名记者,但曹聚仁教授的做卡片方法使其受用终身。
“我的第一张卡片就在曹先生指导下做的。后来,我所有看的材料、写的文章、引文根据,都要做成卡片。脑子记不下那么多东西,做成卡片,卡片永远为你服务。”曾经,方汉奇家约30平方米的书房内,摆放过他半个多世纪制作的超10万张学术卡片,这些卡片是他编写新闻史课程教材、学术论文的“基石”,也见证了他对中国新闻史的上下求索。
翻开由方汉奇编著的《中国新闻事业简史》和《中国新闻传播史》,我们能找到很多“大先生”与金华红色新闻人“神交”的印记。在讲述抗日战争时期的新闻事业时,方汉奇写道:“八路军总政治部前线记者团记者雷烨,深入冀东采访,在极其困难和危险的条件下,用照相机和笔记录了日寇屠杀中国人民的血腥罪行和冀东军民顽强斗争的史绩。”在写到我国无产阶级报刊的诞生时,方汉奇详述了《新青年》改组的前因后果,时任《新青年》主编的有义乌青年陈望道。此外还有,与鲁迅一起秘密编辑出版《前哨》披露国民党卑劣行径的冯雪峰、被大后方读者誉为“抗战时期四大名记者”之一的石西民、苏德战场上唯一的中国记者胡济邦……
正如方汉奇所说:“金华是一个出人才的地方。”金华,从南宋开始,就有“小邹鲁”之称,以婺学为核心的地域文化主张经世致用、事功务实,造就了浙中地区刚毅忠勇的人文特质。每当国家和民族面临重大转折或危机的关头,金华的仁人志士们以“时代瞭望者”的姿态登上舞台。
采访中,方汉奇眼中充满着坚毅,言语中透露着文人、长者的耿直和智慧。一代报人邵飘萍,铁肩担道,辣手文章。研究了一辈子新闻史的方汉奇又何尝不是位求索、求真的“大先生”!
看婺城新闻,关注婺城新闻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