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张苑/文 詹晶晶/摄
在金华婺州古城酒坊巷的深处,有一段被岁月遗忘的历史——太史第,这里曾是宋代名臣潘良贵的故居,也是金华人的骄傲。潘良贵,字义荣,号默成居士,是宋代婺州(今金华)人,身历徽宗、钦宗、高宗三朝,以其刚正不阿、清廉勤政而闻名。
潘良贵的一生如同酒坊巷中的老酒,历经时间的沉淀,愈发香醇。他的清廉不仅是物质上的简朴,更是精神上的独立和坚持。他的一生是对“清潘”这一称号的最好诠释。
1
两袖清风走仕途
据有关史料记载,潘良贵以进士第二及第,开始了他的仕途生涯。做博士时,他不与宰相蔡京、秦桧等结交。当时蔡京与儿子蔡攸正以爵禄笼络名士,潘良贵不为所动,亲戚朋友多次替蔡京表达愿交往的心意,潘良贵都正色谢绝。大臣王黼、张邦昌都曾想招他为女婿,章惇也拟将孙女嫁给他,并许奁资300万钱,都被拒绝。最后,他娶范仲淹后裔一位孤女为妻。
据《金华历史名人传》有关记载,靖康元年,潘良贵被召回朝廷。钦宗时期,他极力进言:“何栗、唐恪等四人不可以任用,以后肯定误国。”他的直言不讳触怒了当权者,很快被贬。
高宗即位后,潘良贵被重新任用为右司谏。他主张对张邦昌伪党,即效命于北宋京城沦陷后金国建立的伪政权的众臣加以惩罚定罪,又建议封贤良的宗室到山东、河北,以壮国体,皇上巡视维扬,养兵以图谋恢复国家。这些主张无疑触犯了高宗的忌讳,导致潘良贵再次遭到排挤。
建炎四年(1130年),37岁的潘良贵赋闲在家几年后重新被任命为提点荆湖南路刑狱公事,不曾赴任。不到一年,再次请祠。38岁的潘良贵再次入仕,被召为左司员外郎。宰相吕颐浩曾对潘良贵说:“早晚将引入两省。”潘良贵正色回答:“父母年老,正想请求地方职事,两省官不是我能做的。”退下对人说:“宰相主管一世人才的进退,认为贤良,自然应当提拔任用,怎能握手密语,先表示私恩,如果士大夫接受他的笼络,又凭什么在朝廷立足了。”当天请补授地方官,以直龙图阁知严州。到任两月,请祠,主管亳州明道宫。
潘良贵因父亲年事已高,又一次请祠,并拒绝了宰相吕颐浩的示好。他居家照顾年迈的父亲,生活艰苦简朴。因为宰相赵鼎的赏识,42岁的潘良贵再次走上宦途。然而,就在潘良贵正迎来仕途的辉煌期时,父亲逝世。守孝三年后潘良贵重新被任命为中书舍人。
在担任中书舍人期间,潘良贵以其刚正不阿、秉直上谏而闻名。他不畏权贵,敢于直言,这种品格在他处理政务时表现得淋漓尽致。据《建炎以来系年要录》记载,潘良贵在任中书舍人时,因不满户部侍郎向子諲在殿上言语烦亵,直接斥责其“以无益之言久劳圣听”,这一行为虽然体现了他的正直,但也触怒了宋高宗,最终导致他被贬。
晚年的潘良贵家境贫寒,但他依然保持着清廉的品格。秦桧曾暗示他去求一郡令以谋生,也被他严词拒绝。他的这种清廉自守的原则,即使晚年贫病交加也未曾改变。最终,潘良贵因与李光通书而被贬三官,病卒,无以为葬,宋高宗赐钱50万。
2
一脉家风育清潘
宋代婺州民间有“三潘”之说,即“富潘”、“贵潘”和“清潘”。其中,“清潘”即指潘良贵家族,因其清素家风被人们所推崇。朱熹称赞潘良贵“清明直语,确然无欲,其真可谓刚毅而近仁矣”,又说“熹虽不幸,而不及扫其门,然读其书,而犹喜于有以得其所存之仿佛也”。
潘良贵的父亲潘祖仁,字甫亨,自号竹隐老人,也是一位博学多才的长者,对子女教育有着严格的要求。潘祖仁素来以“超然清素之风行于家庭”著称。在潘良贵的成长过程中,潘祖仁的影响尤为重要。潘祖仁对子女的教育不仅仅是学术上的传授,更多的是品德上的熏陶,他教导子女要清廉自守,不为权势所动,这种教育方式深深植根于潘良贵的心中,成为他日后为官的准则。
潘良贵兄弟三人先后考中进士,个个为官,但“清素之风行于家庭”。潘良贵的哥哥潘良佐“以儒学教授诸弟”,在学术和道德上对潘良贵有着深远的影响。
潘良贵入仕后拜大儒杨时为师,杨时对他的学术及品格产生也有很大影响。杨时,字中立,号龟山先生,是北宋时期著名理学家,以其深厚的学识和高尚的品德在学术界享有盛誉。杨时29岁时前往河南颖昌,拜程颢为师,学成后归乡,程颢曾感慨:“吾道南矣。”后来,他又师从程颐,留下“程门立雪”的千古佳话。他作为程颢、程颐的弟子,继承了二程的思想,提倡由诚意正心,推之以“平天下”。
《浙江旧志》记载:“绍兴间,龟山寓金华,潘默成从之游。”龟山即杨时,乃得两程正传的理学大家,潘良贵在杨时的影响下继续潜心研究和传播程氏理学,在二程理学和朱熹之间起了承前启后的作用。潘良贵的学术成就与杨时的教导密不可分,这段师生情谊在中国学术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本文参考史料:《宋史》《金华历史名人传》等
看婺城新闻,关注婺城新闻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