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新闻中心今日婺城婺城网视图库中心新闻专题婺城政务金华新闻连线浙江国内新闻国际新闻外媒婺城
您当前的位置 :     婺城新闻网 > 新闻中心 > 今日婺城 > 关注

婺风宋韵 茶道风华

2025-02-07 08:40:21  来源:  婺城新闻网  作者: 张苑/文
照片由金华市博物馆及金华茶俗传承人姜莹莹提供

 

  在金华市博物馆的珍藏中,有一组来自宋代的茶具,它们静静地诉说着千年前的茶香与雅韵。那是2004年春,金华市金东区东孝街道陶朱路的城北公园施工工地上,工人们意外发现了一批宋代茶具。这些文物的出土,如同打开了一扇通往宋代茶文化世界的大门。

  1

  茶具遗珍:

  金华出土的宋代茶道见证

  在这一批考古发现中,有一组宋扣银黑釉瓷碗茶碗,包括了一件大碗和四件小碗。大碗口径21.3厘米,底径6.5厘米,高7.1厘米;小碗口径12.0厘米,底径3.5厘米,高6.6厘米。这套茶碗敞口、斜腹、浅圈足,施以乌金釉,釉色深沉而典雅。最引人注目的是碗口镶有一圈银边,这不仅是装饰,更是对珍贵建盏的精心呵护。这些茶碗应是一组使用,大碗用于点茶,小碗用于分茶,体现了宋代茶道的严谨与精致。

  在同时出图的文物中,另有一把宋长柄银勺(茶匙)。这个茶匙通长15.7厘米,通宽2.1厘米。勺呈椭圆形,勺体较浅,柄细长,近似片状,通体素面。它不仅可以用于量取茶末,还能击拂茶汤,使茶与水充分融合。宋代茶道中,茶匙是不可或缺的工具,蔡襄在《茶录》中提到:“茶匙要重,击拂有力,黄金为上,人间以银、铁为之。”这把银勺无疑是宋代茶道工艺的典范。

  此外,金华市博物馆馆藏还有一个宋代盖银罐。这件银罐口径3厘米,底径2.7厘米,腹径5.5厘米,高7.5厘米。直口、短颈、丰肩、修腹、窄胫、平底,器盖虽残,但整体造型依然优美。它是用来盛装茶叶的器具,素面的设计更显简洁大方。宋代茶道对茶具的要求极高,这把银罐的出土,再次证明了宋代茶道的精致与考究。

  宋代是中国茶文化的黄金时代,茶道艺术不仅在技艺上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更在社会各阶层中广泛流行,成为一种重要的文化现象。金华作为宋代重要的茶产区之一,其茶道艺术的繁荣尤为显著。这些茶具不仅是宋代茶道的实物见证,更是金华地区深厚茶文化的重要体现。

  2

  茶道风华:宋代茶艺与金华特色

  宋代茶道的核心是点茶法,这是一种将茶末与热水混合、搅拌并饮用的技艺。点茶法不仅是一种饮茶方式,更是一种艺术表演。从藏茶、碾茶、罗茶到点茶,每一步都充满了仪式感和美感。点茶法不仅在宫廷中流行,还广泛传播到社会各阶层,从王公贵族到文人墨客,再到普通百姓,点茶成为一种时尚的生活方式。宋代文人如苏轼、黄庭坚等都对点茶法有着深入的研究和热爱,他们的茶诗中也多次提到点茶的美妙之处。

  宋代茶道的繁荣也推动了茶具的精致化。茶具不仅是饮茶的工具,更是茶道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金华市博物馆收藏的宋代茶具,如建盏、茶匙、茶罐等,都展现了宋代茶具的精巧工艺。建盏以其独特的乌金釉和银毫纹理闻名,口沿常镶有银边或金边,不仅美观,还能减少磨损。茶匙多为银制,细长的柄便于操作,椭圆形的勺体适合量取茶末和击拂茶汤。茶罐则用于盛装茶叶,通常为银制或瓷制,造型优美,密封性好,能保持茶叶的新鲜度。这些精美的茶具不仅是宋代茶道的必备用品,更是宋代茶文化的重要象征。

  斗茶和分茶是宋代茶道中的两项重要活动,它们不仅具有娱乐性,还体现了茶道的艺术性和技巧性。斗茶是一种比赛茶艺的活动,参与者通过比拼茶汤的颜色、汤花的均匀程度以及茶盏内沿是否有水痕来决定胜负。斗茶的规则严格,茶汤以纯白为上,水痕出现晚者为胜。范仲淹的《和章岷从事斗茶歌》生动地描绘了斗茶的热闹场景,展现了斗茶的趣味性和竞技性。分茶则是一种更为高雅的茶艺活动,通过在茶汤表面形成各种图案,如禽兽、虫鱼、花草等,展现出茶汤的美感。分茶不仅需要高超的技艺,还需要丰富的想象力和艺术创造力。宋代文人对分茶尤为喜爱,认为这是一种高雅的娱乐方式。

  金华地区在宋代茶道中有着独特的地位,其茶道艺术不仅继承了宋代茶道的精髓,还结合了本地的文化特色,形成了独特的风格。金华地区的茶具以建盏、银匙、银罐等为主,这些茶具不仅实用,还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金华地区的茶道注重茶具的材质和工艺,强调茶具的美观与实用相结合。金华地区的茶道还注重茶境的营造,茶馆多设在风景优美的地方,如松间石上、泉边溪畔等。茶馆内常悬挂书画条幅,营造出一种清幽雅致的氛围。

  金华茶道的特色不仅体现在茶具的选择和茶境的营造上,还体现在茶道的仪式感和文化内涵上。金华地区的茶道强调茶道的礼仪和程序,通过敬茶、饮茶等方式,传递出一种尊卑有序、人伦名分的文化理念。

  3

  茶诗雅韵:文人墨客与金华茶道

  宋代茶道的繁荣也在文人墨客的诗词创作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茶诗作为宋代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记录了茶道的技艺和文化内涵,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生活风貌和文人的精神追求。宋代茶诗的数量和质量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据不完全统计,现存的宋代茶诗词超过1200篇,涉及作者多达260多人。这些茶诗不仅数量众多,而且风格多样,内容丰富,涵盖了点茶、斗茶、茶境等多个方面。

  宋代许多著名文人都有大量茶诗传世。苏轼、范仲淹、黄庭坚、李清照等文坛巨匠,都对茶道有着浓厚的兴趣。苏轼的《汲江煎茶》“活水还须活火烹,自临钓石取深清”,范仲淹的《和章岷从事斗茶歌》“北苑将期献天子,林下雄豪先斗美”,黄庭坚的《品令》“味浓香永,醉乡路,成佳境”,这些诗句不仅展现了茶道的技艺,更体现了文人对茶道的热爱和追求。这些茶诗的内容丰富多样,涵盖了茶道的各个环节,从点茶的细腻描写到斗茶的热闹场景,从茶境的清幽雅致到茶道的哲学思考,展现了宋代茶文化的全貌。苏轼的茶诗多豪放洒脱,范仲淹的茶诗则注重茶道的礼仪和程序,黄庭坚的茶诗则更强调茶道的审美和精神追求。这些茶诗不仅记录了茶道的技艺,更反映了文人的生活态度和精神境界。

  宋代茶馆的兴盛是茶道艺术的重要体现,金华地区的茶馆文化尤为发达。茶馆不仅是人们饮茶的场所,更是社交、娱乐和商业活动的重要场所。金华地区的茶馆遍布城市和乡村,从繁华的闹市到宁静的乡村,茶馆随处可见。茶馆的营业时间从早到晚,甚至延续到夜市结束。茶馆不仅是人们饮茶聊天的地方,还是进行各种演艺活动、行业聚会的场所。茶馆内常有说书人、歌手、舞者等表演,吸引了众多市民前来观看。茶馆还成为商人谈生意、签订合同的重要场所,具有一定的商业功能。金华地区的茶馆文化不仅丰富了人们的生活,也推动了茶道艺术的发展。茶馆成为茶道艺术的传播中心,通过茶馆的活动,茶道艺术在社会各阶层中广泛传播。

  金华地区也在宋代茶道的发展中扮演了重要角色。文人雅士的参与和茶道在社会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使得茶理在金华地区深入人心。金华地区有许多文人雅士对茶道有着深厚的兴趣和贡献。例如,喻良能的《饮茶》诗中写道:“清风生两腋,雪乳啜云团。便拟乘风去,翻嫌缚小官。”这首诗生动地描绘了饮茶后的飘飘欲仙之感。宋自逊的《茶磨》诗则详细描述了茶磨的使用,反映了宋代茶道的精致化。

责任编辑:施川
分享到:
婺城新闻网新浪官方微博婺城新闻网官方微信
批准文号:浙新办2008[ 15 ]号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33120190038 有效期:2022年12月16日至2025年12月15日浙ICP备09057527号
金华市婺城区新闻传媒中心主办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加盟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