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新闻中心今日婺城婺城网视图库中心新闻专题婺城政务金华新闻连线浙江国内新闻国际新闻外媒婺城
您当前的位置 :     婺城新闻网 > 新闻中心 > 今日婺城 > 关注

创新碳汇监测 厚植生态底色

2025-02-19 08:57:52  来源:  婺城新闻网  作者: 马晓芬 通讯员 张卓

  本报讯(记者 马晓芬 通讯员 张卓)早春时节,在婺城南山省级自然保护区半溪碳汇监测样地现场,树木的生长环正源源不断地传出数据。这些数据通过无线网络传至婺城南山省级自然保护区“碳汇数字化应用场景”,经过人工智能分析,生成详尽的林业碳汇监测数据。

  在“双碳”战略的大背景下,“碳汇”是个备受瞩目的热词。它是指通过植树造林、森林管理、植被恢复等措施,利用植物光合作用吸收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并将其固定在植被和土壤中,从而减少温室气体在大气中浓度的过程、活动或机制。而林业碳汇兼具生态价值和经济价值,是国际公认的实现碳中和的重要途径。发展林业碳汇,对实现“双碳”目标与生态产品价值有着重要意义。

  婺城南山省级自然保护区生态系统复杂多样,碳汇资源丰富。如何掌握看不见、摸不着的“碳汇”,助力打通“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的转换路径?婺城区进行了有效探索。

  自2023年入选全省第二批林业碳汇先行基地创建名单以来,婺城南山省级自然保护区积极探索林业碳汇工作,尤其是在监测环节大胆创新,通过引入“树联网”和数据云等先进技术,为林业碳汇工作注入新活力。

  为精确掌握森林碳汇量,保护区基于森林资源“二类”调查,选择区域有代表性的5个样地,每个样地内选择代表性树种5至10棵,充分考虑径阶分布,安装树木生长环,组建“树联网”。“这些生长环就像一个个‘数据采集精灵’,在线持续地测量树木的径向生长量,数据实时汇聚到数据云,用于精确计算生长量和生长率。”负责生长环安装的技术公司项目经理孙渊敬告诉记者,5个样地共安装了30个生长环,其中,以电为能源的生长环每小时传一次数据,以电池为能源的则每天传一次数据。从年度数据分析来看,大致规律为10月至次年3月树木处于休眠期,4月至9月处于生长期。目前,树木处于休眠期,生长放缓。

  仅仅采集数据还不够,如何高效处理和利用这些数据同样关键。保护区建立碳储(汇)量计量与分析模型,结合样地和样木监测数据,计算区域碳储量、碳汇量、碳分布及年、月、日的碳汇量,动态反映监测对象变化。在此基础上,还在样地布设环境因子测量装置获取相关环境数据。“通过智能设备,我们不仅实现了对树木生长的精准监测,也揭示了树木生长与环境因子的关系,还为森林资源保护和碳汇研究提供了重要的数据支撑和科学依据。”婺城南山省级自然保护区管理中心副主任问青青介绍。

  除此之外,碳汇监测数字化,也让工作更高效更智慧。在保护区办公室,只见工作人员仅凭“碳汇数字化应用场景”中的森林资源“一张图”,就能直观地看到碳汇量的实时数据以及变化趋势。“‘碳汇数字化应用场景’就像一个超级大脑,对样木胸径持续测量数据、环境监测数据进行自动分析处理。通过碳储(汇)量计量与分析模型,完成基于‘小班’的碳储量、碳汇量估算,完成全域总碳储量、碳汇量以及平均碳储量、碳汇量计算与展示。”问青青介绍,数字化彻底改变了以往碳汇监测数据更新不及时、分析不全面的局面,为林业碳汇工作的科学决策提供了有力的数据支撑。

  据了解,经过一段时间的运行,婺城南山省级自然保护区的“树联网”和数据云相结合的创新监测模式成效明显。一方面,保护区对碳汇量的评估准确性大幅提升,为后续开展碳汇交易、生态补偿等工作提供了坚实的数据保障;另一方面,实时动态的监测数据让保护区能够及时掌握森林生态系统的变化,以便更好地采取保护措施。

  婺城南山省级自然保护区是浙江省内面积最大的省级自然保护区,也是浙江省森林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未来,在创新碳汇监测模式基础上,保护区将进一步探索碳储(汇)量计量与分析模型,根据适用于保护区的森林保护方法学进行科学调整,不断巩固提升森林生态系统碳汇监测能力,为发展林业碳汇工作、推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打好坚实基础。”问青青表示。

责任编辑:施川
分享到:
婺城新闻网新浪官方微博婺城新闻网官方微信
批准文号:浙新办2008[ 15 ]号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33120190038 有效期:2022年12月16日至2025年12月15日浙ICP备09057527号
金华市婺城区新闻传媒中心主办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加盟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