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市区将军路124号,国网金华供电公司客户服务中心的斜对面,有一处与众不同的建筑,条石做台阶,青砖砌墙,门额上雕刻着精美的图案,门内耸立着一座小楼,一看就有不少年头。
门旁挂有一块牌子,上面写着:建于1962年,原金华中医医院住院部,省内典型的近代医疗公共建筑。
如今,该建筑已不再作为治病救人的医疗场所,但仍有一些患者记得这里中医妙手回春的故事,以及童年时在这里玩耍的过往。
仿苏式风格
又融入中国传统建筑特色
拾阶而上,走进这处建筑的大门,地上铺着青砖,两边是一层楼房子,用一道圆形拱门连接着。拱门上有纹样装饰,顶部的墙体呈波浪形,中间高两边低。如果不是拱门上醒目的“住院部”三个大字,会以为进入了一座园林,小巧,古朴,别有韵味。
穿过拱门,是一片小广场,面积不算大,也铺着青砖。边上的栏杆很有特色,用砖头拼起一个个“工”字,多个“工”字连接在一起,中间空出来的地方又像“中”字。小院里有人居住,并不热闹。眼下正值春天,地上的青砖缝隙里,长出棵棵小草,为小院带来一些生机。
小广场的北面是一幢三层小楼,用青砖建造,讲究对称,楼梯位于正中间,左右两边都是房间,各有两根青砖砌的外柱。二楼和三楼之间的外墙上,有用水泥雕刻的画,画框也呈对称型——中间是圆形,里面雕刻着鸟,两边的画框像大花瓣,每朵“花瓣”里雕了两条鱼。看得出来,这些图案和分布都经过精心设计。几十年过去,鸟的羽毛、鱼的牙齿清晰可辨。
说是三层楼房,其实有两层位于广场的水平面上,另一层得从广场上下台阶才能到达。这一层无人居住,台阶上长了不少苔藓。
总体来说,在市区现存的众多医疗建筑里,这一处非常特别。
这处建筑有什么特色,为什么会成为婺城区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登录点?记者请教了金职大设计学院老师胡波。
在胡波看来,这里的主体建筑有明显的仿苏式建筑风格。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国内的苏式建筑不少,包括政府机构、学校、医院、供销社等公共建筑,其最大特点是平面左右呈中轴对称,外立面讲究横竖向的韵律与比例,墙体、廊柱等用大面积的青砖或红砖砌筑并外露本色,局部用立体线条和浮雕增强视觉效果。这处1962年的建筑还融入中国的传统建筑特色,比如人字坡大屋顶,吉祥花鸟的水泥画装饰等。更为巧妙的是,它还根据地形的特殊性,把底层部分置于院落地坪之下,并用回转的楼梯连贯一体,做出中国古典园林曲径通幽的韵味。
短暂的治病历史
见证一家医院发展
60多年前,这处建筑为何拔地而起,又留下怎样的杏林佳话?
记者咨询了金华市中医医院75岁的医生平卸奶,他为我们揭开神秘的面纱。
1958年,金华市中医医院诞生,最初由7个中医联合诊所和一个牙科诊所组成,后来合并成3个诊所。
在金华市卫生健康委员会的官网里,有关于中医医院的历史沿革介绍:“院址分设三个门诊部:西市街91号为第一门诊部,胜利街79号为第二门诊部,建国路172号(现为将军路124号)为第三门诊部(内设住院部)。1962年年底,将军路住院部建成,改第三门诊部为住院部。”
“大概老中医们喜欢传统文化,所以把房子造得古色古香。”平卸奶猜测。
那时,第三门诊部的对面是金华地委,沿街分布有多家单位,还有一些居民小区,前来诊所求医问药者不少。住院部以收治骨伤病人为主,骨伤科医生黄乃聪非常有名,为浙江省中医骨伤科三大流派之一的奠基人。“那时人们跌打损伤后,喜欢找中医诊治,不仅金华本地人来这里治疗,就连江西、安徽的病人也过来。”平卸奶说。
医院发展迅速,1966年,住院部迁至胜利街79号。到了1971年,撤销西市街门诊部和将军路门诊科室,全院集中到胜利街79号,就是四牌楼一带,将军路住院部改作职工宿舍。
再后来,中医医院在江南建造新楼,院址搬到双溪西路,胜利街79号成为分院。
在中医医院60多年的办院历史中,位于将军路的院址只发挥了短暂的作用,但它见证了一家医院从无到有、从零散到集中、从小到大的过程。
有人记得医生
有人来此玩耍
城市在一天天长大,市政府南迁,老居民也渐渐搬离,60多年过去了,如今知道中医医院将军路院址的人并不多。但是,每当路过这里或目睹它的图片,还是会勾起一些人的回忆。
“这里我知道,在明月街和将军路交叉口往东200米左右,靠路的北边。”家住婺城区罗店镇的82岁老人胡佩康回忆道。小时候,他住在市区清波门一带,知道当年金华市区一些有名气的中医组建了医院,其中一名叫许永茂的中医看儿科疾病,远近闻名。有一次,年幼的胡佩康肚子疼,父母陪他找到许永茂诊治。
市民黄秋芳退休多年,她不知道这处院址,但知道许永茂,知道他在中医儿科方面的名气很大。“有一次,我儿子发高烧,当时许医生已经退休,我找到他家里给我儿子看病,他只开了一剂中药,我当时还有点疑虑。结果一剂药喝了,病就好了,让人佩服。”黄秋芳回忆说。
20世纪80年代初,10余岁的梁超住在将军路一带。有个朋友住在中医医院将军路院址,他常过去玩。“当时三层楼里住满人,我没有进过房间,就到最下面那层楼里玩警察抓小偷的游戏,那时候小,也没觉得这里的房子有什么特别。”梁超说。后来,他搬离了这一带,但每次路过这里,还会想起无忧无虑的童年时光。
“这里我很熟悉,它的边上有条小弄堂,弄堂的那头就是我家,我和姐姐每天到五中上学都要经过这里。有一次我感冒了,爸爸妈妈忙,姐姐陪我到这里看病。”看到中医医院将军路院址的照片,我市作家刘重华打开回忆的闸门,她有名初中男同学住在这里,因为受了挫折,一周没去上课,刘重华在周末发动十几名同学去他家做思想工作。第一次走进三层宿舍楼,发现这里干净又明亮,绿化也很好,同学们都觉得这里是个好地方。被同学打动的男生,在周一就回到学校,十几名同学受到老师表扬。
市民张先生以前就注意过中医医院将军路院址,因为它又矮又旧,独门独户,为此有点好奇。近几年,不知道哪个部门给这里的建筑翻新改造,比以前漂亮显眼了。
市文物保护与考古研究所文保部主任李倩说,2008年,这里的建筑还是老模样,翻新改造应该是近几年的事。
求医问诊、玩游戏、看同学……小小院落里留下串串往事。随着时间的推移,这座省内典型的近代医疗公共建筑会迎来更多的发现者吗?
看婺城新闻,关注婺城新闻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