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婺城区两则关于文艺培训的信息引发关注。一则是婺城区文化馆启动2025年艺术普及公益培训,开设27门课程,“家门口”就能学;另一则是城中街道杨思岭社区艺校第二期开班,文化特派员助力基层文化繁荣。
长期以来,优质文化资源主要集中在城市中心,基层群众,尤其是农村和偏远地区,难以享受到均等的文化服务。婺城在推动公共文化建设的进程中,将文化服务下沉至群众身边是提升基层文化活力、满足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的关键之举。
文化服务下沉要“接地气”,满足群众真实需求。婺城区文化馆开设的27门课程,涵盖婺剧、声乐、手机摄影、化妆等,既有传统文化,也有现代技能,充分考虑了不同年龄、不同层次群众的需求。杨思岭社区艺校则根据社区居民的兴趣,开设了书法、美术、摄影、舞蹈等课程。为真正把文化服务送到群众心坎上,在设置课程前,相关部门开展需求调研,通过问卷调查、社区走访等方式,精准对接群众兴趣,避免“一刀切”式的课程安排,同时打造特色课程,融入地方文化元素,开发具有地域特色的课程。例如,婺城区依托婺剧文化,开设的婺剧表演、婺剧脸谱绘制等课程,既传承传统文化,又增强居民的文化认同感。
文化服务下沉要“聚人气”,创新形式吸引群众参与。婺城区文化馆创新引入社会力量参与培训,以低于市场的指导价收取适当费用,既丰富了课程内容,又降低了参与门槛。杨思岭社区艺校则通过文化特派员的桥梁作用,链接优质文艺资源,打造了“文艺+社区+特派员”的特色模式,为社区居民带来了高品质的文化教育资源。创新文化服务形式,还可以利用数字化手段,扩大服务覆盖面。通过线上直播、录播课程等方式,打破时间和空间限制,让更多群众能够随时随地学习。
文化服务下沉要“有底气”,建立长效机制确保可持续发展。文化服务、惠民培训不能只是一阵风,而要建立长效机制,确保可持续发展。相关部门还可以通过培养基层文化人才,以培训、交流等方式,提升基层文化工作者的专业能力,打造一支扎根基层、服务群众的本土文化队伍,定期组织文化特派员、社区文艺骨干参加专业培训,提升他们的组织能力和教学水平。
看婺城新闻,关注婺城新闻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