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新闻中心今日婺城婺城网视图库中心新闻专题婺城政务金华新闻连线浙江国内新闻国际新闻外媒婺城
您当前的位置 :     婺城新闻网 > 新闻中心 > 今日婺城 > 要闻

婺城探索“文物+生态文旅”融合新路径

2025-04-15 08:47:51  来源:  婺城新闻网  作者: 曹静怡

  本报讯(记者 曹静怡)日前,婺城区开展文物安全管理培训班,不仅进一步提升了各乡镇街道分管领导、文化干部和文保员的文物保护意识,也在全区上下掀起了保护文物、传承文明的热潮。

  春和景明,走进乾西乡栅川村的于氏宗祠,只见粉墙黛瓦彰显着江南气韵,飞檐翘角犹如鸟翼般舒展,别具一格的砖雕门楼上书有“百世崇瞻”四个大字,而古老的祠堂内雕狮刻凤,更成为村庄里一道亮丽的风景。

  “于氏宗祠始建于明代,清乾隆三十年重建,原有三进回字形建筑,但由于天灾等原因,第三进在20世纪八十年代损毁,2010年,于氏宗祠被金华市人民政府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乾西乡栅川村村支委于国勇介绍,于氏宗祠也是该村文物保护工作的重点。为恢复祠堂原三进建筑的完整性,他们于去年正式启动了在文物保护单位建设控制地带的重建项目,目前,该项目正在有序推进中,不日,一个完整的于氏宗祠将再次展现在大家面前。

  在于国勇眼中,文物古迹见证了家乡的历史变迁,承载着村民的乡愁记忆,更是研究当地历史文化的重要实物资料。在栅川村,还有市级文保点白沙庙以及三普登录文物转虹桥等,皆是经过一番修缮后重新焕发了生机,也为乡村振兴注入源头活水。“这些年,村中严格按照文物保护要求,规范工程审批、专家评审、招投标、施工管理、验收、归档等环节,并高度重视文物安全日常巡查和消防安全管理,通过各个细致入微的工作,为栅川村的文物保护工作筑牢坚实的基础,也为后续的修缮和保护提供了有力保障。”于国勇说。

  登临白沙三十六堰,漫步明清古村,探访红色旧址……地处婺城西南山区的沙畈乡既有自然景观的灵动秀美,也孕育了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

  “沙畈乡现有不可移动文物近30处,涵盖县(市)级文保单位、市文保点及三普登录点三个保护级别,时代跨越汉、三国、宋元至近现代,类型多样、特色鲜明。”沙畈乡的文保工作者郑雅文说,以乌云石拱桥为例,它始建于明代,青石砌筑、造型古朴,1996年被列入县(市)级文保单位。这座横跨溪流的古桥因歌手陈越《江南有座金华城》MV取景而广为人知。如今作为婺城“白沙八景”之一的“乌云桥渡”,以巧夺天工的身姿屹立百年,既是明代水利智慧的见证,更沉淀为串联乡愁的“活化石”。

  文物保护非一日之功。郑雅文告诉记者,沙畈乡始终将文物保护与活化利用作为传承历史文脉、赋能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在安全管理方面,他们组织志愿消防队,严格落实文保员巡查制度,成为文物安全的“硬核防线”;在保护活化方面,对世界灌溉工程遗产“白沙溪三十六堰”停久堰、昭利侯庙等进行修缮,消除文物灭失风险,同时依托粟裕将军革命事迹和“银坑红军活动旧址”,深度开发红色研学资源。2024年,“银坑村红色教育研学基地”成功获评金华市中小学研学实践教育基地(营地),全年接待研学团队超3万人次,真正让革命文物“活起来”,成为乡村振兴的文化引擎。

  每一处文物都是时光的馈赠,每一寸山水都值得驻足品味。近年来,婺城聚焦文物保护利用传承,不断探索文物保护的新方法、新途径。在建立健全文物资源管理制度、开展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建立文物档案的同时,不断加大投入文物抢救性保护修缮工作,并推动文物事业与生态、文旅深度融合,积极推进文物保护、文化交流和各项文化事业高质量发展。

  “通过我们的努力,让这些古老的文物古迹重新焕发生机,不仅是对历史的尊重,更是对未来的负责。”婺城区文旅体局相关负责人表示,目前,婺城区现有三普登录点719处,国家级文保单位7处,省级文保单位23处,文物资源丰富,责任也十分重大。下一步,婺城将切实加强监督管理,全面规范文物修缮审批,制止文物违法行为,确保辖区内文物安全零风险,与此同时,进一步做好文化遗产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工作,让诸多可赏可读的历史遗迹,在新时代传承推广下,绽放出更加耀眼的光彩。

责任编辑:施川
分享到:
婺城新闻网新浪官方微博婺城新闻网官方微信
批准文号:浙新办2008[ 15 ]号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33120190038 有效期:2022年12月16日至2025年12月15日浙ICP备09057527号
金华市婺城区新闻传媒中心主办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加盟单位  举报电话:0579-822253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