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之计在于春,一年好景在春耕。春日里,仿佛自带打开回温闸门的钥匙,暖意不由分说地弥漫婺城大地,正是躬身稼穑的大好时节。“耕”意味着奋斗和付出,也孕育着希望与收获。婺江两岸,让我们一起看婺城春耕图景,愿风调雨顺,盼丰收成景。
春耕不仅关乎着农民的收成,更关乎着国家粮食安全和农业可持续发展。从配套服务,到农田管理,到科技赋能农业生产,婺城区紧扣农时,统筹部署春耕生产各项工作,一幅幅热火朝天的春耕画卷正在徐徐展开。
1做优配套服务激发种粮动力
在婺城区蒋堂镇前源村与琅琊镇东畈村交界处,一架农业无人机沿着预设航线在田间来回穿梭,均匀地将肥料撒向秧苗,仅用了1分钟,便完成了3亩稻田的施肥工作。
今年是种粮大户盛桂有种粮的第18年。连日来,他开着小汽车,到田间地头查看春耕情况。他告诉记者,“今年早稻面积有780多亩,比去年多了140亩,耕种已经全部完成,目前通过无人机进行除草、施肥等田间管理作业。有各种配套服务支持,再多一些田都不怕。”
种粮有补贴,农民有底气。“国家出台的各项惠农政策,让农民种粮充满信心。”盛桂有说,政府出台的一系列补贴政策,如粮食规模种植补贴、粮油机械化生产补贴、水稻病虫害无人机防控作业补助等,不仅减少了种粮户的成本投入,也提高了农民种粮的积极性。
2025年,婺城区出台粮油生产扶持政策实施细则,计划安排补贴资金6000余万元,范围涵盖机械化生产补贴、种粮金融保险等7类。强化“藏粮于技”奖补导向,单项早稻机插育秧补贴由每盘3元提升至5元,每亩补贴最高175元。新增50升以上植保无人机以旧换新补贴,30升换50升可享受每台1.44万元的补贴,减轻农户以旧换新成本。
不仅如此,婺城区还成立春耕服务队,为种粮大户、农业企业“把脉问诊”,组织开展农机上门维保,护航春耕。截至目前,春耕服务队累计组织开展上门服务39次,协调解决相关问题18个,服务超300人次。同时,实施覆盖粮食全生命周期的政策性农业保险,育秧期推行“金苗安”保险,生长期实施完全成本保险,收获期配套“金粮安”保险,构建全链条风险保障体系。做优各种配套服务,让农户没有后顾之忧。
当然,在此基础上,种粮还离不开优质良种、精细管理、产品增值的支持。
在盛桂有的稻田里,金早645、中早39等一批良种是基本“标配”。在他看来,优良品种丰产稳产特性显著、抗逆性能突出,选对种子不但能提高田间管理效率,还能突破增产“瓶颈”,一举两得。
其次,种粮就像照顾孩子一样,要精细化管理,每个环节都不能马虎。而且,种好粮离不开机械化支持。目前,盛桂有种粮全程基本实现机械化,从根本上改变了“靠天吃饭”状况。
再次,种出了好粮食,不会卖也不行。种粮之初,盛桂有就注册了“老盛家”的商标,坚持自己闯市场,靠着口碑卖大米,让产品增值。别的粮农一吨一吨地把稻谷卖给粮站或加工厂,一斤收购价只有1.31至1.61元;而盛桂有则开着车一斤一斤直接把米卖到消费者手里,一斤价格5元至20元不等。
2做实农田管理筑牢种粮基底
在婺城区琅琊镇上盛村,上千亩高标准农田“田成方、路相通、渠相连”,三五工人正在农田里忙着除草、施肥,加强早期田间管理,为今夏水稻优质高产打好基础。“这片高标准农田,刚完成水稻直播。”种粮大户张俊礼告诉记者,有了高标准农田,他种粮更有信心。
据了解,在建设高标准农田之前,这片耕地渠、路损坏严重,排水、灌溉、运输都成问题,而且田地零散,不利于种植。“2023年12月高标准农田建成后,靠天吃饭的田地彻底变了样,成了旱涝保收的高标准农田。”张俊礼说,灌溉时水直接到田,排水时随时可排,运输时有机耕路可通,机械下田时有下田坡可用,种粮稳产增收不用愁。2024年,早稻亩产400多公斤,晚稻亩产更是超500公斤。
这份信心的背后,是婺城区扎实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的丰硕成果。近年来,全区共新改建高标准农田1.56万亩,重点开展土地平整、灌溉排水、田间道路等建设工程,将“满天星”永久基本农田建成“百千万”高标准农田,并为新整治高标准农田配建管式墒情监测站,实现精准灌溉,节水率提升超40%、粮食生产能力提升10%。
高标准农田建设提升了农田基础设施条件,为婺城高质量推进粮食生产打下基础。不过,由于技术标准、管控规则不同等原因,永久基本农田和高标准农田这“两块田”之间往往存在空间边界错位,造成农用地利用效率低等问题。
为了释放耕地空间,实现耕地质量效益最大化,婺城区全域谋划“多田套合”农用地布局优化方案,打破农田“碎片化”困局,高质量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和土地综合整治工程,打通“恢复、整治、套合”全链条。全面排摸分析土地现状,逐图斑分析永久基本农田内未建高标准农田及高标准农田外优质耕地现状,划定实施片区47个共计5.13万亩,形成基础底图。根据底图数据,利用国企平台资金优势,支持乡镇整合碎片化农田、基础设施,开拓优质耕地。截至目前,国企平台共投资1亿余元,整合开拓各类耕地1.04万亩,多田套合率居全市前列,其中6个永久基本农田集中连片整治项目入选全省优秀项目名单,1个绿色农田项目获上级补助资金位居全市第一。
此外,婺城区还坚持建管并重,完善“政府主导、市场参与”的农田管理体系。创新推出农田长效管护质量保险,破解农田管护资金短缺难题。综合施策、多方合力,推动各类农用地“地尽其用”,进一步筑牢种粮基底。
3做强农业科技提升种粮效率
在婺城智慧农业的版图上,位于婺城区蒋堂镇的“好乐耕”省级现代化农事服务中心让“会种田”变成“慧种田”。
连日来,该农事服务中心的育秧大棚里,绿绿的秧苗长势整齐、均匀,一派生机勃勃。不远处,3条智能育秧生产线已完成2万亩的育秧任务,进入休整阶段。
“好乐耕”现代化农事服务中心采用智能化、工厂化育秧模式,依托3条智能育秧生产线,仅3名工人即可完成育秧,相较传统育秧成本减少30%。育秧期间,每天秧盘产量达1.2万盘,极大地提高生产效率。同时,采用“叠盘暗出苗”技术,高密度立体叠盘在恒温恒湿条件下进行精准催芽,有效提高了出苗率和秧苗质量。并建有约50亩育秧大棚,搭配输送轨道及喷滴灌设施,确保秧苗长势良好。
白龙桥镇种粮大户杨桂芳多年来在“好乐耕”省级现代化农事服务中心育秧,深谙智慧育秧的作用。“过去自己育秧,播种好的秧盘直接堆在大棚里,出芽率只有85%左右,而农事服务中心具备温湿度可控技术,可以将损耗控制在千分之几以内。”他说,依托农事服务中心这个“田保姆”,育秧少了后顾之忧,种粮更有底气。
农业科技,不止在农事服务中心显身手,还在田间地头展本领。为提升管理水平,婺城区依托省水稻机插作业补贴试点项目,推广北斗作业监测系统,实时监控插秧机在田里的作业状态,构建“云端监管+实时纠偏”智能作业体系,开发数审模块,实现作业地点、里程、轨迹等数据管审同步,解决补贴发放核查难、统计难问题,应用后补贴审核时长降低50%以上。
惠农补贴资金量大,农民受益面广,农业信息技术可以有效保证补贴发放的精准性和安全性。婺城区推进惠农补贴“一件事”改革,开发“婺农补贴”平台,连接无人机采集的地块图像数据,结合土地确权数据分析绘制耕地地力“一张图”,自动匹配农户申报内容,农户只需在手机端确认即可完成上报地块数据核实,实现数据自动匹配。
“现在打开手机,就能申报粮食规模种植补贴。”种粮大户郑旭东说,通过“婺农补贴”平台,从线下区乡村三级层层审核盖章,至线上一键申办,报审发放时间仅需要30天,时长缩短超过三分之二,实现补贴一键直达,非常便捷。
放眼婺城,配套服务作保障、农田管理有办法、农业科技多赋能……春耕春管正当时,锦绣画卷正绘就,一首首奋进乐章正在婺城大地奏响。
看婺城新闻,关注婺城新闻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