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新闻中心今日婺城婺城网视图库中心新闻专题婺城政务金华新闻连线浙江国内新闻国际新闻外媒婺城
您当前的位置 :     婺城新闻网 > 新闻中心 > 今日婺城 > 关注

戚雨闻:于国学天地续写传统情缘

2025-04-21 08:39:08  来源:  婺城新闻网  作者: 张苑

  又一场春雨濡湿了金华的街巷,小城的诗意款款流淌。时近黄昏,戚雨闻在自己的琴社里,一琴一书,吟唱着今人笔下的近体诗。年幼时,启蒙老师告诉她,古诗词在古代是被吟唱的句子。年幼的她总在想,这句子到底是怎么唱的呢?这个深植在心里的疑问牵引着她一路寻找,邂逅古琴,走进吟唱,执笔诗词创作,探秘中医养生,逐步叩开国学文化的大门。

  这些美好的邂逅,仿佛是她的人生拼图,她一次次的寻找和坚定的选择,把它们一一镶嵌进自己的文化生命。

  2011年接触普通话吟诵,2015年跟随老师系统学习,结合童蒙时习得的祖辈读书调,加上扎实的声乐和乐理基础,让她在国学文化领域颇有造诣。如今,她身兼中国语文报刊学会吟诵专业委员会理事、中国乐器协会古琴专业委员会理事、金华市音乐家协会古琴专业委员会会长等职,指导学生吟诵《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诗经》《大学》《中庸》《古文观止》等经典,辅导学生进行对联、诗词创作,辅导学生自主创作的节目在全国性吟诵大赛上获奖。

  在戚雨闻的琴社里,年轻姑娘纤指轻弹,开口吟唱出颇有节律的近体诗。桌上几册《婺社》杂志,每期“古代诗人诗词创作与金华”栏目的文章是戚雨闻负责整理的。于是,每日清晨起来跑步,而后着手整理古代诗人与金华的诗篇,午后给学员上琴课,成为戚雨闻在琴社的日常。

  她也偶尔受邀采风,走进乡村,写几篇近体诗,或是应约排演几场古琴吟诵节目,将国学风送到市民中间,也会在金华教育学院以及金华部分中小学校作为外聘老师主讲古诗词吟唱课程,圈了一群大小粉丝。

  “当时高考稀里糊涂填的志愿,快毕业时,专业课老师说我们毕业后都是要当工程师的,我心头一惊。”在东南大学求学的日子,专业课之外,戚雨闻参加了学校合唱团,从校内到校外,戚雨闻在六朝古都金陵城与古琴结下缘分。在和七弦琴的对话里,在宫商角徵羽的弹奏中,戚雨闻渐渐看到了自己。

  毕业后进入设计院工作,日日淹没在做不完的图纸中,下班后对着古琴诉说成为戚雨闻的滋养。从弹琴到业余授课,戚雨闻默默探索工程师职业之外的另一条道路。当发现古琴授课可以养活自己的时候,在家人的资助下,她辞了工作,在通济桥头开了自己的琴庐。

  “我觉得每个人来到这世上,就是一个不断自我养育、自我完善的过程。要选择和滋养自己的事在一起,而非消耗。”戚雨闻这样说。

  有了琴庐,戚雨闻仿佛有了自己生命的花房。她在琴庐里弹琴、会友,又从古琴走进诗词吟唱。

  随着对古琴和诗词吟唱艺术的深入探究,戚雨闻渐渐读懂了古琴流派的和而不同。“古琴曲是很有腔调和地域特色的艺术,不同区域有各自的古琴演奏指法、音乐基调,比如浙派琴音总是清清淡淡,山东一带的诸城派总是铿锵有力,梅庵派从南京流向山东而后回到南京后又呈现出另一种腔调。”在戚雨闻看来,古琴艺术的百家争鸣恰是它各美其美的真实呈现,而这也成为她面对不同群体教授诗词吟唱艺术的灵感来源。

  近年来,随着诗词吟唱艺术的推广,戚雨闻的天地越来越广阔。眼下,她领着孩子们写诗弹琴,孩子们的随笔挥洒总会带给她很多惊喜。

  记者手记

  初识戚雨闻,是在婺城区安地镇岩头村的诗人采风活动中。当时,听她吟诵自己的诗作,字里行间没有为赋新词的矫饰,倒像是从宋画里淌出的溪水,带着泥土的潮气与野趣。一看,是一个年轻女子。

  彼时便好奇,这是个怎样的姑娘?能用旧体诗写活当下的乡村,又不落“仿古”的窠臼。后来在琴庐相见,她正吟诵《离骚》,右手勾挑琴弦,左手打着节拍,浙派琴音泠泠如泉,山东诸城派则如千斤拔万马踏过悬索桥。她随手在古谱上改了两个指法,琴声便从江南烟雨里奔向了大漠孤烟。

  暮色里,她的背影像幅未裱的水墨,而她笔下的诗词,或许正是现代人寻找“生活意义”的注脚:在市井烟火里,一张琴、几句诗,便能筑起属于自己的精神桃源。

责任编辑:施川
分享到:
婺城新闻网新浪官方微博婺城新闻网官方微信
批准文号:浙新办2008[ 15 ]号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33120190038 有效期:2022年12月16日至2025年12月15日浙ICP备09057527号
金华市婺城区新闻传媒中心主办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加盟单位  举报电话:0579-822253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