纽约时间3月5日晚上8时许,婺城区书法家协会会员、金东区第三届王氏“四世一品”文化研究会理事王赓耀的书法作品在美国纳斯达克大屏上惊艳亮相;4月4日至6日,其作品又走进了法国卢浮宫,在第35届当代国际艺术博览会上大放异彩。一幅幅墨宝让更多国际观众对中国书法有了更深入地了解,为中外文化架起了一座交流的桥梁。
苦练内功博采众长
观其展播于纳斯达克大屏上的书法作品,“崛起”二字笔势如腾蛟起凤,苍劲有力,背后墨气氤氲仿佛展尽大千世界的奥秘,又有朱笔书写“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等名句,不仅展现出强烈的视觉冲击力,更体现出深深扎根于中华文化沃土中的艺术灵魂。
“这幅作品是今春为了参加展评而创作,从书写、落款、做旧、再到落下朱字,盖章,大概用时一周。”王赓耀告诉记者,文化出海是一件喜事,他在作品中既保留了传统笔法的精髓,又加入了自己的创新和理解,使作品更加富有生命力和感染力。而“崛起”二字已经是他第三次书写,这也与其人生经历息息相关。
1958年,王赓耀出生于金华的一个书香世家,其外公陈尧山是金华有名的书画家,王赓耀自小受陈尧山的熏陶影响,浓郁墨香浸润了他的童年。之后,他于杭州长大,集诸家之能博采众长。从最早拜骆恒光先生为师,接受启蒙教育,在此基础上考入杭州市工人文化宫第一期书法学习班,再入高级研修班学习。在学习过程中又得到了朱关田、李伏雨、葛德瑞、沈炳等老师的悉心全面指导,因此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功底。
“求学中老师们对我都不吝赐教,像马世晓先生指导我,要中锋运笔,先慢后快,精益求精。楼柏安先生继承了沙孟海先生的榜书技法,他‘口传手授’的榜书教学方法,也对我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王赓耀坦言,名师的指导如同一盏明灯,照亮了自己前行的方向。除此之外,更重要的就是努力与坚持。伸纸执笔、操觚染翰,近年来,不论数九寒天、烈日酷暑,他始终临池不辍,一天最多练习8小时之久,有时汗水常常会自手臂滑下在宣纸上洇出墨晕,但王赓耀依旧不厌其烦,反复练习。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日本书法家手岛佑卿所书“崩坏”二字传入中国,他以二战后城市被轰炸的破败景象为创作灵感,通过书法的形象塑造,充分发挥了作为书法家的想象力和激情,创作了《崩坏》这一书法艺术作品,让人为之震撼。而王赓耀却反其道而行之,1986年,他泼墨挥毫,第一次写下了“崛起”二字。当时改革开放的号角已吹响,中华崛起成为华夏子孙的共同心声。在不久后,王赓耀辞掉杭州的工作,前往深圳下海经商。
立足时代砥砺前行
不到30岁离开杭州,沉浮商海多年至今,王赓耀创办了中港国际珠宝交易中心、金石坊等企业,事业上如火如荼,但因工作忙碌鲜少有时间练习书法。直至知天命之年,又重拾毛笔,每天坚持临帖创作,逐渐将写字当成自己生活的一部分。
人生的修行,它是我如今的‘挚友’,能助我修身养性,丰盈我的生活。”王赓耀认为,一个好的作品,要有字法、笔法和章法,也要具有一定的思想。除了阅读书籍,在社会上打拼多年,一些经历也带给了他一定的创作灵感。王赓耀也很珍惜自己的创作成果,将每一幅作品都悉数装裱保存。
翰纸之上,字字如珠。王赓耀在《崛起》落款书写道,“金华黄大仙故里”,这也是他与家乡的一种紧密联系。这些年来,王赓耀不时回到金华,与家人一起在工作室中写字种花,畅游八婺美景,感受仙山婺水、江南福地的自在宁静。2020年,王赓耀回到了老家雅畈镇雅上店村,念及太公当年铺桥修路的善行义举,便复写了“乐善堂”三个大字,将老家祠堂(现雅上店村文化中心)的牌匾修复回去,也为家族贡献了自己的一份力量。
在金华这片土地上,王赓耀总能回想起外公陈尧山的谆谆教导,榜样精神也在一次次言传身教中得以延续。这些年王赓耀对书法的热爱也被妻女看在眼里,家人不仅是他的头号粉丝,他的努力坚持也成为孩子们追求艺术的积极示范引领。
登上纳斯达克大屏,在卢浮宫展出展览……王赓耀坦言,自己的书法作品能走向世界舞台,不仅是个人的荣誉,而且意味着进一步宣传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彰显中华文化自强自信。
“笔墨当随时代,研习书法是一个发展自我且无止境的过程,未来我也将创作出更多优秀作品,希望让更多国际观众认识和喜爱上了中国书法,推动中国书法走向更为广阔的舞台。”王赓耀说。
看婺城新闻,关注婺城新闻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