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新闻中心今日婺城婺城网视图库中心新闻专题婺城政务金华新闻连线浙江国内新闻国际新闻外媒婺城
您当前的位置 :     婺城新闻网 > 新闻中心 > 今日婺城 > 关注

  5年,600多个短视频,超千万点击量

“光头哥”想让更多人爱上金华

2025-05-07 08:39:07  来源:  婺城新闻网  作者: 金华传媒记者 季俊磊

  

  5年,600多个短视频,单条视频最高点击量超130万人次,合计点击量超千万人次……创作者并非业内大咖,拍摄的也不是宏大主题,不过爱看他视频的粉丝却遍布全国,评价他“接地气”。

  他叫王俊,熟悉他的人都喊他“光头哥”。对于这样的称呼,王俊从不生气:“说明我的标识性很强嘛。”这些年,王俊把镜头对准家乡,拍家乡的风景、宗祠、村落,以及传承千年的民俗文化。他说,希望能让更多人通过视频了解金华,爱上金华。

  偶然接触摄影五年前注册抖音号

  王俊在婺城区琅琊镇经营着一家面馆,生意并不火,原因是面馆一个月内总有个把星期处于歇业状态。“朋友们经常说我不务正业,抱着手机、相机干些不经济的事情。”王俊笑着说,少赚点钱,多获得些快乐,挺值得。

  说起他的拍摄经历,可以追溯到22年前。那时,王俊刚刚工作,在市区开出租车,偶尔跟着堂哥到婚庆公司打杂。“堂哥是婚庆公司摄影师,会教我一些拍摄技巧,起初我觉得没意思,但用他的摄像机拍过几段片子后,竟然喜欢上了。”之后,王俊花了一个月的工资,购置了人生中第一台摄像机。

  “当时夹杂了些冲动,但既然买了,就要拍出好东西。”从小不服输的个性让王俊下定决心要成为一名业余摄影师,光学构图就反复研究了一个多月,妻子成为他镜头里的第一个模特。王俊的妻子吴云说,摄影摄像总比村里的牌桌好,她很支持健康的生活方式。

  年轻时家里负担重,王俊并没有投入太多精力。前些年,他不断掌握摄影摄像的拍摄技巧,还学会了视频剪辑。“基本上是自学,有时候发私信向抖音视频博主取经,遇到没有拍过的题材就从模仿开始。”在抖音平台上,他认识了专门发布拍摄和剪辑教学视频的手机摄影博主龚少,从他那里学到很多实用技巧。2020年初,王俊注册抖音号,正式开始视频创作。

  着眼家乡风物创作中宣传白沙文化

  2020年3月,王俊耗费近半个月推出自己的处女作《看遍琅峰风景》,发布的视频时长2分04秒。琅峰山风景区在琅琊镇境内,前临白沙溪,后靠琅峰山,是他从小玩到大的地方。“原本以为找熟悉的地方容易下手,却不想自己对生活几十年的地方还有很多不了解。”王俊说,这是他拍摄制作该视频最大的感触。

  为做好拍摄准备,王俊重走了琅峰山附近的名胜古迹。“狼牙山五壮士”家喻户晓,琅峰山也有一个“琅峰山九壮士”的故事,在当地也有挺高的知名度。山中有座琅峰阁,阁内陈列着“白沙水利碑记”,讲述了白沙溪三十六堰的故事。王俊说,虽然他曾听说过这些事,但切身感受起来别有意境,“当我沿着琅峰山的山体前行时,一步一景,每次转弯都会带来不同的视觉享受”。

  王俊前后去了3次,带回10多页A4纸文字材料,拍回上百段视频片段,共有50多个G的素材。“我连夜挑选视频素材,又花了两天剪辑、配乐,录制讲解声,第一稿视频剪出来长达10多分钟。”王俊说,视频时长显然不符合短视频平台的传播规律,要想让它出新出彩,就不得不重新思考视频需要体现的文化精髓。

  那段时间,王俊不停地对视频内容进行大刀阔斧的删减,从10分钟到8分钟、6分钟、3分钟,最终定格在2分04秒,删繁就简,将视频要义定格在白沙文化。视频发布后,点击量持续攀升,不到24小时便突破10万人次。

  不久后,王俊接到一个陌生来电:“有没有兴趣将白沙溪三十六堰拍成系列?”来电的是当地文史研究者周胜明,他将当地白沙文化资深研究者杜顺华介绍给王俊。2002年起,杜顺华开始挖掘白沙文化,写了十几本书,已出版《传说白沙》等7部,每本书都有10万字左右。

  “这两年,我从第一堰拍到第三十六堰,总共出了12期视频,每期视频在5分钟以内,受到很多网友的关注。”王俊还在抖音主页设置专栏,专门更新与白沙溪相关的视频,至今已发布62期,希望让更多人感受到这项世界灌溉工程遗产的魅力。

  讲述民俗故事用视频唤醒人们记忆

  在王俊发布的短视频中,反映金华民俗文化的内容占比很大。其中,“金华各地板凳龙”短视频专栏更新了135期。

  从去年1月起,王俊开始关注金华龙灯文化,在微信上组建了“金华地区龙灯文化交流群”。今年正月,王俊除了定期更新视频外,还做了一回追灯人。“哪里迎龙灯,我就赶到哪里,在抖音上开直播,请当地龙灯会的人来介绍。”抖音直播也颇具成效,有不少网友留言:“光头哥,看你的直播让我想起年轻时迎龙灯的激情,下次去哪里追龙,我要跟你去打卡。”

  “迎龙灯是一项需要全体动员、全员参与的大型民俗活动,背后还蕴含着丰富的文化故事。”如义乌龙灯与千百年来义乌尚武的精神密切相关,从前迎龙灯时放的铳是一种行军信号,行灯、盘灯、仪仗、百子灯等据传融入了义乌兵的“长蛇阵”“鸳鸯阵”等阵法。磐安县玉山镇岭口村一带的亭阁花灯,相传主要是为了纪念许逊。浦江县黄宅镇魏村花灯的灯头不是龙而是鳌,尾巴是一条鲤鱼。据传魏村是唐朝宰相魏征后裔的迁徙地,中国古代有“魏征斩龙”一说,因此魏村人逢年过节便以花灯代替龙灯。

  王俊说:“希望通过一条条视频、一场场直播,让人们在方寸之间触摸民俗温度,找到人们内心深处的文化记忆。”

  王俊发布的“金华各地宗祠”短视频专栏已更新至75期。清明时节,他发布了最新一期短视频《叶氏祭祖》,走进婺城区雅畈镇叶氏宗祠。视频中,他介绍了雅畈叶氏的迁徙过程以及叶氏先祖、南宋宰相叶衡。王俊说:“宗祠将宗族文化、礼仪文化、民俗文化、建筑文化融为一体,是记录村落历史与变迁的‘化石’,希望通过视频让更多人找到自己的根,唤醒内心深处的共鸣。”

  走遍大小村落立志成为乡村文化传播官

  这两年王俊还爱上了金华村落。他给自己定了个目标:走遍金华的村落,让大家了解金华每个村庄的历史。从2024年7月至今,王俊已走过近百个村庄,发表了80个短视频,收录在“讲解金华村落历史”专栏中。

  婺城区长山乡长山村是王俊为数不多去过3次以上的村庄。“那里出了个抗清名臣朱大典,知道他的普通市民并不多。”王俊说,朱大典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是后人的楷模。

  为了拍好这个短视频,王俊拜访了该村10余名老人,从他们那里获得一些口口相传的故事,拍摄了近100G的视频素材。为了让视频更接地气,王俊采取边走边拍、边拍边说的模式,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向网友介绍这位民族英雄的豪迈气概。

  谈及后人对朱大典的评价,他没有用“浙东死事之烈,未有如大典者”,而是让长山村的青少年出镜,谈谈他们心目中的朱大典,讲讲他们心中的民族大义。王俊说:“我希望作品不仅仅陈述事实,更重要的是润物无声,把正确的三观传递给更多人。”

  王俊还拍摄了清朝武状元朱秋魁的故里秋滨街道朱基头村,“北山四先生”何基的故里罗店镇后溪河村,汉朝右相曹参后裔聚居地罗店镇山下曹村,古姑蔑国遗址所在地汤溪镇下沙头村,南宋宰相王淮故里赤松镇王宅村……看他的视频,就像读一段段历史,能感受到浓浓的村落文化。

  一个故事,一段乡村印记。王俊说:“我希望成为乡村文化网络传播官,借助自身特长和网络流量为家乡赋能,通过小切口叙述,让有料的乡村更圈粉。”

责任编辑:施川
分享到:
婺城新闻网新浪官方微博婺城新闻网官方微信
批准文号:浙新办2008[ 15 ]号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33120190038 有效期:2022年12月16日至2025年12月15日浙ICP备09057527号
金华市婺城区新闻传媒中心主办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加盟单位  举报电话:0579-822253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