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新闻中心今日婺城婺城网视图库中心新闻专题婺城政务金华新闻连线浙江国内新闻国际新闻外媒婺城
您当前的位置 :     婺城新闻网 > 新闻中心 > 今日婺城 > 要闻

婺城中药材喜获丰收 振兴路上药香浓

2025-05-15 09:03:21  来源:  婺城新闻网  作者: 马晓芬

  本报讯(记者 马晓芬)5月,正值浙贝母采收时节。走进位于塔石乡的金华市上阳田园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的浙贝母种植基地,只见众山环绕、视野开阔,围合出一大片平整的绿色基地。基地上,近60位村民坐在小板凳上,熟练地用小钉耙挖开一层层土壤,将“藏”在土层里的浙贝母一颗颗找出来,放入身旁的簸箕里。

  基地负责人李健华告诉记者,去年10月,公司在此种植了近180亩的浙贝母。今年是第一个丰收年。进入收获季以来,每天有五六十位工人,都是上阳村及附近的村民。如果天气晴好,预计收获将于5月底前全部完成。

  浙贝母是浙江省著名中药材“浙八味”之一,也是国家中药材原产地保护品种之一。“浙贝母怕高温、干旱、积水,种植需要适宜的气候条件,优良的土壤条件。”李健华说,婺城南部山区具有阳光充足且凉爽、潮湿的气候,尤其是肥沃疏松的土壤,特别适合浙贝母生长。而且,此地众山怀抱,土地连片平整。去年选择基地位置时,他一眼就看中了这里。

  种植浙贝母,技术是关键。来自磐安县冷水镇的陈子荣,是公司请来的技术人员,拥有40多年的中药材种植经验。“要种好浙贝母,选好种子是第一步,然后施肥、除虫、浇水都要到位。”陈子荣说,浙贝母比较娇贵,但只要管理得当,丰收是有保障的。李健华接过话头,“基地里像陈子荣一样的技术人员有2位。在技术加持下,我们以浙贝母GAP基地建设为方向,努力打通留种、种植、销售产业链条。今年预计每亩平均可收浙贝母1500至2000斤,能晒成干片500至650斤,产量还是不错的。”

  在收获了浙贝母的地块里,记者看到,村民们分组在垄埂上劳动,扦插起了小香薯苗。为进一步利用土地资源,基地积极探索“浙贝母+小香薯”“浙贝母+高山西瓜”轮作模式,让土地没有空闲,也让村民在家门口有更多活可干。“规模种植是劳动力密集型产业,从种植到管理、收获、加工等环节,都需要人工。”李健华表示,仅去年,基地包括开荒、种植等人工费就支付了近100万元。采收、种植期间,村民一天人均可收入120至200元。他希望通过轮作模式,带动更多村民增加收入。

  轮作模式带来的收益是一举多得的,不仅能实现两种农作物的“无缝衔接”,而且能减少病虫害,更能提高亩产效益。李健华按现在的市场行情算了一笔账。由于第一年以留种为目标,销售不是主要目的,同时考虑到价格浮动因素,所以按保守价格进行预估,首批收获的浙贝母亩均产值4万元至5万元之间。50亩小香薯正在种植中,收获后亩均产值能增加6000多元;70亩高山西瓜即将种植,收获后亩均产值可增8000多元。这样一来,土地经济收效就能实现最大化。

  据了解,近年来,塔石乡不断挖掘农业产业生态价值和经济价值,大力培育特色产业,以打造“中药之乡”为目标导向,自2019年招引乡贤陈建平返乡创办百善农业种植林下中草药开始,稳步推进中药材规模化、产业化发展,在上阳、群乐、石塘等3个村新增浙贝母、元胡种植300余亩,井上村新增丹皮130亩,提供就业岗位80余个,全乡中药材种植规模超3000亩。

  塔石乡是婺城区推进中药材产业发展的一个缩影。行走在塔石乡、沙畈乡、箬阳乡、安地镇、罗店镇、长山乡等地,中药材都在陆续迎来丰收。去年以来,婺城区积极学习磐安中药材“三产融合”发展经验,从“扩大种植面积、挖掘药材资源、招引中药企业”方面着手,大力推进全区中药材产业有序健康发展。今年以来,全区新增种植中药材1050亩,累计中药材种植面积近5000亩,迈出了让一株“小草”成为富民产业的关键步伐。

责任编辑:施川
分享到:
婺城新闻网新浪官方微博婺城新闻网官方微信
批准文号:浙新办2008[ 15 ]号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33120190038 有效期:2022年12月16日至2025年12月15日浙ICP备09057527号
金华市婺城区新闻传媒中心主办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加盟单位  举报电话:0579-822253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