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 刘琳婕)5月23日至24日,“万年稻源艺村雅集”暨浙江师范大学国社学院实习实践基地签约活动在婺城诗画岩头文化产业园举行。各界专家学者、文艺创客和非遗工匠汇聚一堂,共同为金华“万年稻源”文化的传承发展出谋划策,为“百工艺都”建设添砖加瓦。
活动现场,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婺州窑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陈新华介绍了万年上山出土彩陶,并展示了其复制的万年彩陶,让与会者近距离领略远古陶艺的独特魅力。
金华山文化研究院院长、万年上山文化沙龙主持施怀德先生开展《万年上山文化探源与稻源生活项目开发》讲座。“万年上山的稻源文化,作为中华文明的重要源头之一,承载着厚重的历史记忆与深邃的文化底蕴。”施怀德介绍道,稻源文化以“三源(世界稻源、东方艺源、中华易源)六艺(居艺、农艺、陶艺、酒艺、纹艺、祀艺)十首(远古中华第一居、壕、坛、米、陶、酒、祭、字、卦、田)”为核心架构,从物质与非物质文化的双重维度,构建起人类早期文明发展的独特图景。
随后,浙工大中国钱塘江文明研究中心执行主任、浙江省钱塘江文明传承导师工作室孙以栋为婺城岩头“东方手造艺术村”授牌,浙师大国际文化与社会发展学院副院长姜玉峰为诗画岩头校外实习实践基地授牌。“校外实践基地可以成为学生们开拓视野的第二课堂,也成为教师推动成果转化的沉淀沃土,相信通过这次合作能够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以及协同发展的多赢目标。”姜玉峰说。
据了解,本次活动分为稻源论道、稻源雅集、稻源艺荟等多个环节,全方位展示万年稻源文化的独特魅力。活动期间,创客艺术团带来精彩的音乐雅集,并提供观摩体验,让人们亲身参与到传统手造技艺的制作过程中,感受农耕、手造艺术、宴饮与音乐共生的魅力。
近年来,安地镇岩头村围绕艺术乡建,积极探索稻源文化的“活化”路径,通过举办文人雅集、国学礼仪、研学游学等活动,构筑起充满文艺气息的生活空间,将文创产业与乡村旅游有机融合,为乡村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与此同时,岩头村还整合了婺州染坊、希桐琴箫馆、金华陶笛馆等众多非遗旅游资源,构建起独特的文化生态,让大家在体验中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实现文化与生活的深度融合。
看婺城新闻,关注婺城新闻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