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新闻中心今日婺城婺城网视图库中心新闻专题婺城政务金华新闻连线浙江国内新闻国际新闻外媒婺城
您当前的位置 :     婺城新闻网 > 新闻中心 > 今日婺城 > 关注

宣城也有黄梅调吗?

2025-07-22 08:49:19  来源:  婺城新闻网  作者: 梅杰

  偶读著名作家吴组缃在《看<天仙配>》一文中说:“‘黄梅调’是我从小就看的戏。它在我的记忆里具有无限的诗意和无比的魅力。在我们故乡那一带,差不多每一个青年都熟悉那些精彩的剧情,都会哼唱那些使人迷醉、使人心魂摇荡的曲调。”该文发表于1956年10月3日的《北京日报》。

  我初次看到这段文字,是从安徽省艺术研究所主编的《黄梅戏通论》一书中,该章作者是王长安。他在引述这段文字时,在正文中对“我们故乡”标注“安徽江南或沿江地区”,且特意在脚注中进一步解释:“文中‘我们故乡’系指何地,我认为,尽管吴组缃先生籍贯是安徽泾县,但此时他已在省外工作,结合其使用‘我们’一词看,应该不是确指‘出生地’,而可以理解为安徽江南或沿江一带。”看来,王长安不相信泾县在民国时期盛行黄梅调,更不相信吴组缃一辈人“从小就看”“熟悉那些精彩的剧情”“都会哼唱”。王长安理解的“安徽江南或沿江一带”,或指他误会的安庆、池州。果真如此吗?

  我在《黄梅戏源流考辨》一书中,披露了多条皖南盛行黄梅调的史料。除了曾在《浙江也有黄梅调吗》披露的思孝《黄梅调》提到的泾县因演唱黄梅调引发命案外,仍有不少史料提到宣城盛行黄梅调,如:

  1919年8月11日,《神州日报》发表《花鼓淫戏宜禁》,提到宣城泾县传入黄梅调,全文如下:“泾邑北乡近有一般无赖之徒,勾引花鼓戏子入境演唱黄梅调,借诱赌博。前在孤坑田坊等处演唱,刻在赤滩翠溪桥,唱已多日,不特耗费金钱,甚且败坏风化。当此秋收在即,诚恐乡愚为淫戏所迷,必致废时辍业。有地方之责者,可不急为取缔耶?”

  1936年,《宁国县志》载:“宁自清咸丰兵燹后,土民存者不足百分之一,客民居多数。五方杂处,风俗各殊。光绪初,户口甚简,物产富饶,人民恬嬉,不事恒业,而四境赌风尤炽。中人之产倾荡者,不知凡几。或遇良有司执法严则稍戢。俗呼宁国为‘小四川’。当时生产供过于需,具可想见。迎神赛会必招梨园演戏。乡俗信鬼,每十年则大演‘目连’一次,或三日,或七日,辄数百金不惜。迷信之久,一时不易破除。间有皮影戏、黄梅调、花鼓戏、花鼓曲,尽淫词,伤风败俗,莫此之甚。现为有司严禁矣。”

  1949年2月5日,《申报》上海版第八版发表严陵子《秧歌的传播》,提到:“目前,皖南宁国等地还流行着一种叫黄梅调的小戏班子。它的势力范围并且广及于浙江的淳安及建德西乡僻村中。”

  可以说,这四则民国史料有力地证明了宣城尤其泾县一带盛行黄梅调,与吴组缃所说相互印证。最近,又发现一则重要的材料,也能给予佐证。赵诚、袁德铭在《六区专署与邓昊明在泾县二三事》(原载《泾县文史资料选辑》1988年总第3辑)中说:

  六区公署驻节泾县为时近八年,邓昊明自接任专员兼保安司令,他和全家客居泾县也有七年之久。邓昊明是湖南省永兴县人,讲话一口湖南音。来泾县接任专员时,年纪只在三十五六岁……到任不久,正逢1939年春节到来,邓专员开会提倡开展正当文娱活动,城郊搭台演唱京剧,乡间允许演唱黄梅调,一改过去政府视黄梅调为花鼓淫戏的禁例。

  郭静洲在《宣城历代名人·邓昊明在泾县》(远方出版社2007年版)中亦有相关内容佐证。1945年,邓昊明离开泾县。而就在1946年底,泾县发生思孝《黄梅调》记录的命案。可见,没有开明领导的支持,黄梅调是难以发展壮大的。安庆黄梅调有幸在1950年代发扬光大,也离不开黄梅人桂林栖的大力扶持。

  宣城泾县是名副其实的黄梅戏故乡,今天泾县也有不少黄梅名伶,这跟它深厚的黄梅调的历史恐怕不无关系。吴组缃的回忆和如此众多的泾县黄梅调的史料,说明了湖北黄梅调在皖南扎根之深。

责任编辑:施川
分享到:
婺城新闻网新浪官方微博婺城新闻网官方微信
批准文号:浙新办2008[ 15 ]号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33120190038 有效期:2022年12月16日至2025年12月15日浙ICP备09057527号
金华市婺城区新闻传媒中心主办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加盟单位  举报电话:0579-822253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