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新闻中心今日婺城婺城网视图库中心新闻专题婺城政务金华新闻连线浙江国内新闻国际新闻外媒婺城
您当前的位置 :     婺城新闻网 > 新闻中心 > 今日婺城 > 关注

传承跨越80载的精神力量

  ——“永不褪色的荣光”关爱老兵融媒采访行侧记

2025-09-01 09:02:48  来源:  婺城新闻网  作者: 

  追寻荣光故事,致敬英雄老兵。8月26日上午,“永不褪色的荣光——跨越时代的致敬”融媒采访行动提升座谈会在婺城区新狮街道柳湖花园社区服务中心举行。

  今年是抗战胜利80周年,婺城曾经是浙西革命斗争的重要区域,有着深厚的红色文化底蕴,红色资源丰富。今年6月,金华市新闻传媒中心婺城服务中心、婺城区退役军人事务局、婺城区新闻传媒中心联合启动“永不褪色的荣光”关爱老兵融媒采访行(以下简称“融媒采访行”)。采访团成员通过实地走访、查阅档案、采集口述,以图文、视频、海报等形式构建全媒体传播矩阵,记录了抗战时期、抗美援朝和解放时期等不同革命时期一批老兵的荣光时刻和幸福时光,我们仿佛看到了一个民族的脊梁——历经磨难而始终保持挺拔。

  对话老兵

  让历史被看见

  “我们不能忘记先烈前辈们,希望我们下一代的青年朋友们向这些革命烈士学习,学习他们的爱党精神、爱国精神,把我们的国家建设得更好。”当99岁的抗战老兵阎兴荣铿锵有力地说出这句话的时候,会场上响起了热烈的掌声。

  对于阎兴荣来说,爱党、爱国、爱军是一辈子的事。阎兴荣出生于1926年,卢沟桥事变爆发后,11岁的他亲眼看到日军入侵,家乡沦陷。在沦陷区,街头充斥着日军暴行,年幼的他,也被日本兵扇过耳光。1945年初,19岁的阎兴荣积极响应号召,加入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武工队和当时的青年抗日先锋队。自那以后,他就一直为共产主义事业而奋斗。

  他说自己是幸运的,没有在战争中倒下,还先后两次见到了毛主席,“毛主席鼓励青年团干部,要努力工作,服务人民。”亲切随和的话语,激励着他继续为国家和人民贡献力量。

  阎兴荣是融媒采访行刊发报道的第一位抗战老兵。自6月份活动启动以来,采访团先后采访了8位不同革命时期的老兵。他们中,有在抗战时期一直从事地下革命工作的103岁的王风老人,有参加过抗美援朝战争的李冶荣,有在敌后方做好医护保障的马淑芳,有作为志愿军文化教员奔赴朝鲜的张景贤,有参加革命队伍的王润海、黄广宗、钟勇军……走近老兵,对话老兵,听老兵们讲述亲历的烽火岁月,让历史再一次呈现,也让采访团成员一次次为之动容。

  “在采访张景贤奶奶时,她总是特别谦虚,始终说自己没立什么功,没做多少事,这些军功章都是战士们用青春和鲜血换来的,要感谢他们。”婺城融媒新闻采编中心主任方婕讲述了自己采访的经历。她说,张奶奶年轻时瞒着家人也要参军报国,还参加过抗美援朝战争,后来转业,站在讲台上教书育人,到了60岁才光荣退休,年纪大了,便写字读书,从容又安宁。张奶奶其实是用一辈子在告诉我们:幸福是什么?是把个人理想融入时代洪流,是平凡岗位上的坚守付出,也是老了以后,内心依然充实而丰盈。她的谦和,恰恰映照出她人格的高尚与纯粹。

  铭记历史

  让爱国精神延续

  组织开展融媒采访行,本身就是对历史最好的致敬,对英烈最深切的缅怀,对精神最有力的传承。

  这是一次市区两级媒体的联动报道,在策划上,做到主题鲜明,内容丰富,在传播形式上也积极创新,充分融合了报、网、端、微多种媒介平台,综合运用文字通讯、人物海报、历史图片、视频纪录等多种表现形式,增强了报道的吸引力、感染力和传播力,有效起到了凝聚人心、鼓舞斗志、启迪未来的作用,为纪念抗战胜利80周年营造了庄重热烈、昂扬向上的浓厚舆论氛围。

  但此次融媒采访行,不只是一次新闻媒体的融合报道,这更是一次爱心企业、公益组织、学校和广大市民共同参与的一次爱国精神传承行动。

  金华好人、金华市幸福家人公益协会党支部书记孙建斌回忆起跟随采访团行动,看到的感人瞬间。他说:“我们志愿者全程参与了采访活动,有机会走近不同时期的老兵,聆听他们的故事,感受他们的精神,我们非常受教育。”孙建斌回忆,7月24日,他和“雷锋老人”曹荣安一起到医院看望抗战老兵王润海。当时王润海躺在病床上,曹老将胸前的一枚雷锋徽章取下来为他戴上,后来,我们走的时候,王润海老人轻轻地向我们挥手,这个场景让我感动了很久很久。“接下来,我们也会积极整合资源,发动更多的志愿者参加关爱老兵行动,弘扬伟大的抗战精神。”

  参加座谈会的郑小纯有着多重身份,金华市帅达工具厂负责人、浙江好人、“婺城好人帮帮团”活动召集人。尽管平时工作比较忙,但只要有时间,他都会参加采访团的行动。“之前已经两次跟随采访团去看望老兵,倾听他们的抗战故事。这次座谈会,当我走进会场,看着一篇篇新闻报道,再一次让我感动。”郑小纯说,下一步,他会积极发动“婺城好人帮帮团”成员一起参与进来,弘扬伟大的抗战精神和雷锋精神,把这些精神注入到各自行业中,为乡村振兴、企业发展作出新贡献。

  这是一次生动爱国主义教育行动。尽管此次采访行动正值暑期,但也吸引了不少学校学生、家长的积极参与。金华市东苑小学六年级学生张艺馨说:“阎兴荣爷爷的故事令人动容。他在艰难岁月坚守初心,奋力拼搏,他的精神像一盏灯,提醒我们要珍惜当下,继续传承红色精神。”

  荣光时刻

  铭记历史珍爱和平

  阎兴荣(99岁抗战老兵):1945年初,我加入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武工队和当时的青年抗日先锋队。今年是抗战胜利80周年,我这一辈子,有两段人生经历,特别珍贵,我永远都记得。

  第一段经历:1945年8月,日本战败投降后,我亲眼见证日军受降的历史一刻,并作为战俘教官,为200多名战俘上课。后来,我和战友们分乘20多辆车,把200多名战俘押送到山东烟台,这批战俘被从日本派来的船接回国。“我永远也不会忘记抗日战争的经历!现在我有一个幸福的家庭,他们取得的成绩,离不开党的教育培养。希望下一代的青年朋友们,学习烈士的革命精神、爱国精神,把我们国家建设得更好。”

  第二段经历:是两次见到毛主席。1956年,我在原中央团校学习,开学的时候,毛主席在中南海接见了全体同学。第二次是在1956年国庆阅兵。我作为分列式红旗方队的一员,再次见到毛主席。在两次接见的时候,毛主席都鼓励我们青年团干部,把学到的知识用到工作中,为国家发展出力。“我一直教育子女,要懂得感恩。相比那些牺牲的无数烈士,我是幸运的。子女很孝顺,四代同堂。现在,我们的国家在党的领导下,越来越强大,大家要爱我们的国家,要多学习,多干事,多作贡献,把国家建设得更好,我们才对得起牺牲的烈士们!”

  曹荣安(87岁“雷锋老人”):80年前,我已经7岁了,父母告诉我日本侵略到诸暨时,把我放箩筐内逃难到山区而存活下来,爷爷奶奶无力逃难,全被鬼子刺死。今年是抗战胜利80周年,我们要牢记历史,不忘国耻,传承精神,团结奋斗,尽快统一祖国,振兴中华。在抗战老兵面前,我是一个没有参加过战争,已经退役52年的军人,我要向为抗战中付出生命与热血的英雄们缅怀学习,学习弘扬伟大的抗战精神。

  我退休后,创办了一个雷锋馆,收藏红色主题资料。比如,我收藏了10年前,65份报道抗战老兵故事的《金华日报》,以及各个不同时期的拥军慰问年历画108份,全部做成展板,丰富了雷锋馆的红色资源,充实了传承红色基因的资料,现在已经有3万多件各类红色资料。2020年,雷锋馆被命名为“浙江省国防教育基地”。

  我认为,抗战精神与雷锋精神都是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一名有60年党龄的老党员,把抗战精神和雷锋精神发扬光大,就是我人生价值的体现。我坚持了43年学雷锋、践行环保,在我有生之年仍然是不变的理念。8月11日早晨,我从家里向雷锋馆步行时,一位高龄的老奶奶朝我竖大姆指说:“87岁老人还在上班学雷锋,全中国就数你一个。”我感谢她对我的鼓励。我认为,时间留不住,昨天回不去,关键是今天!要只争朝夕用行动传承抗战精神,争分夺秒践行雷锋精神,代代相传,永不过时。最近,我向全国学雷锋的同志们发出倡议:“读好雷锋日记、讲好雷锋馆故事、写好雷锋新篇、集好雷锋藏品、做好雷锋传人”,言行一致、学以致用,记牢“爱国是不变的信仰”“英雄是不变的偶像”“环保是不变的责任”“感恩是不变的良知”这四句话,我们的祖国一定会更加的强大。

  张根洪(“硬骨头六连”老兵):我是1982年10月参军入伍,服役于全军闻名的“硬骨头六连”,1984年9月考取军校,同年7月,所在部队接到了参加对越自卫反击战的命令,我也毫不犹豫地奔赴了战场。我是连里的王牌狙击手,最远的狙击成绩曾经在2160米的距离上第二枪消灭敌人。我是在战场上出生入死过的人,参与过大大小小的战役有10多场,特别是1985年,我们以牺牲10人的代价消灭敌军358人,再次受到中央军委的表彰,被授予“英雄硬六连”荣誉称号。

  我今年62岁,本来想着自己已经退休了,是不是可以休息一下?刚才听了阎兴荣、曹荣安两位老兵的发言,我感觉我的精神又上来了。曹老对我说:“你还年轻,大有可为。”今天在现场参观了融媒采访行报道过的几位老兵的故事,我觉得要向他们学习致敬,要把伟大的抗战精神弘扬传承下去,让我们的后代都铭记这段历史,发奋图强,建设祖国。

  近年来,我受邀为金华市各级党政机关、企业事业单位、大专院校等120多家单位讲主题党课、国防教育课,受众10万多人次。我们要永远铭记老兵的付出,把他们的事迹记录下来,珍爱今天的幸福生活,展望开创更美好的未来。

  座谈会成员心声

  爱国是不变信仰英雄是不变偶像

  王平(浙江好人、山山家品牌创始人):参加融媒采访行,我感触特别深。我曾在十多年前见过抗战老兵王风一面,采访行动中,我再次见到了他,此时他已是103岁高龄,却对战争岁月的记忆依然清晰。临走时,王老的拥抱给了我满满的温暖和力量,我们还约好今年11月在“白色森林生日小镇”种下他的木槿花,续写缘分。

  前几天,我在做人生战略规划时,我立志要成为像雷锋一样的人,将雷锋精神融入到生活工作中,带动更多人传递社会的温暖和美好。“9·3”阅兵当天,我将组织企业员工集中观看直播,并安排线下70多家门店的电视机一起播放,让大家共同见证这一历史时刻,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珍惜和平,激发爱国热情。

  叶海彬(婺城区爱国拥军联合会副会长):去年冬天,我去社区走访一位参战过的老兵。他指着客厅里泛黄的相册说:“这张照片是1984年攻打老山主峰前拍的,我们班12个人,蹲在猫耳洞里啃压缩饼干,谁都没说话——都知道这一去,可能就回不来了。”可当他翻到后一页,指着一张合影笑起来:“你看,我们现在还剩8个,每年‘八一’都聚,最年轻的也68岁了。”这个故事,我当时听着听着,真的是眼泪就掉下来了。我们的老兵,就是这么纯粹,就是这么可爱。

  下一步,我们联合会将继续全力支持配合融媒采访行,我想不仅是送上一份慰问品、解决一个具体问题,更是要构建全生命周期的服务体系,让每一位受关爱的对象都感受到:部队是你们的“娘家”,地方党委政府是你们的“后盾”,我们是你们的“亲人”。我们也会像当年老兵们守护祖国一样,守护好你们的晚年幸福,守护好这份“永不褪色的荣光”。

  杨阳(婺城区关爱退役军人协会秘书长):听了各位老兵的故事,我从他们的优秀事迹中感受到了“军人”两个字的伟大与光荣。区关爱退役军人协会自2019年成立以来,重点开展了暖兵行动、荣光行动,通过走访慰问、设立专项基金等,切实让退役军人感受到协会的关怀与温暖,此外还开展了唤醒行动,持续发力推进国防教育宣传工作。

  老兵是国家的宝贵财富,关爱退役军人是永恒的责任。接下来,我们将深入挖掘更多退役军人的先进事迹,宣传推广他们的精神风貌与奋斗故事,让他们的精神广为人知。

  刘群英(金华雷锋事迹馆志愿者):这场座谈会,对我来说,是一次对老兵的致敬,更是一次精神的洗礼。99岁抗战老兵阎兴荣老人的讲述,语气平和却难掩激动。阎老曾有幸参加日军受降仪式,亲眼见证了那历史性的一刻,他还担任了战俘营教官,他以坚定的信念让他们认识到自己的罪行,明白和平的珍贵。阎老还回忆起两次见到毛主席的情景,那是他一生都难以忘怀的荣耀时刻,毛主席亲切的笑容、谆谆教诲,仿佛就在眼前,激励着他在革命道路上不断前行。

  最动人的一幕,是87岁的“雷锋老人”曹荣安把一枚雷锋徽章佩戴在阎老身上,两人郑重互敬军礼,这跨越时代的互动,无声诠释了军人的荣光与奉献本色。作为志愿者,我将以老兵为榜样,传承他们的坚守与奉献精神,积极参与关爱老兵的行动,让这份荣光持续传递下去。

  陈志群(金华市幸福家人公益协会志愿者):这场座谈会,我是带着孩子参加的。听老兵们讲过去的故事,12岁的儿子没像往常那样坐不住,全程两个多小时都坐得端端正正,认真聆听每一位老兵爷爷的发言。回家路上,他主动问:“爷爷们以前一定非常辛苦,才让我们能安心得暑假想去哪就去哪玩。”这句话让我心里一暖。比起我平时说教,亲眼见、亲耳听的经历,更能让孩子懂得“责任”与“珍惜”。

  这次活动不仅帮孩子种下爱国的小种子,也让我明白,我们的教育方式,更应该从陪他去感受这些真实的英雄故事开始,“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而老兵留下的故事,就是我们伟大祖国复兴之路上那最美丽的风景,更是儿子心中最愿意去用心去研读的生动“教科书”。

  记者随笔

  让历史照进现实

  □孙武斌

  硝烟散尽八十年,记忆从未褪色。当99岁抗战老兵阎兴荣、87岁“雷锋老人”曹荣安不约而同抬手敬礼,军礼相交的瞬间,定格成跨越时代的致敬。

  这动人一幕,发生在8月26日上午的“永不褪色的荣光——跨越时代的致敬”融媒采访行动提升座谈会上。两位老人浑浊的双眸中闪烁的光芒,瞬间击穿了八十年的时空阻隔。在这个军礼背后,是一段段浴血奋战的青春,是一个民族不屈的脊梁,更是一代人为之付出生命的理想信念。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我们启动了融媒采访行,用两个月时间走访了一批抗战老兵和新中国成立后参军的老兵,通过他们的口述历史,还原那段峥嵘岁月,传承跨越时代的精神力量。

  “年少时用剪纸贴补家用,革命工作时,通过这一方式宣传我党的宗旨,就是要让劳动人民翻身做主。”今年已经103岁的王风老人,在抗战时期,长期担任中共义乌义南区地下党抗日联络交通员,一直在隐蔽战线上抗日,直到最后的胜利。解放初期,在公开党员身份后,曾有人要花三百大洋买他的脑袋。可王风却说:“革命了,就不怕死。”

  采访行动不仅聚焦抗战老兵,还延伸关注了参加新中国成立后国防建设的老兵群体,探寻红色基因的传承脉络。87岁的“雷锋老人”曹荣安便是典型代表。23岁从杭州电子科技大学毕业后,他毅然选择了参军,献身国防事业,其间,雷锋的事迹深深影响了他的一生。

  “抗战英烈们用生命换来了新中国,我们这代人就要用全部力量建设好她。”转业到地方工作后,曹荣安四十余年如一日学雷锋、践行环保,用点滴言行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在他们身上,我们看到了一种精神的自然延续——抗战时期的牺牲奉献精神,在和平时期转化为建设国家的艰苦奋斗精神和为人民服务的雷锋精神。

  融媒采访行告诉我们:历史不是冰冷的教科书,而是有温度的生命体验;精神不是抽象的口号,而是具体的行动选择。这些渐行渐远的老兵们,正在用他们最后的生命之光,为我们点亮前行的道路。他们的故事,应当成为全民的共同记忆;他们的精神,应当融入民族的血脉基因。

  策划:张明丰晓原

  采访团带队:孙武斌方婕

  文字:孙武斌胡敏霞吴铮誉

  摄影:吴潮宏

  版式设计:张艺

责任编辑:施川
分享到:
婺城新闻网新浪官方微博婺城新闻网官方微信
批准文号:浙新办2008[ 15 ]号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33120190038 有效期:2022年12月16日至2025年12月15日浙ICP备09057527号
金华市婺城区新闻传媒中心主办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加盟单位  举报电话:0579-822253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