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夏天,在婺城区长山乡卢家村,市民游客与村民共赏婺剧经典、体验手作荷花茶;城中街道杨思岭社区艺校内,居民在声乐老师的指导下认真练习气息,艺术氛围愈加浓厚;箬阳乡琴坛村的图书流通站里,丰富的书籍为山村带来了书香……眼下,一个个充满生机的文化场景,让文化特派员制度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持久而深厚的文化力量。
文化特派员制度的本质,是打破传统“送文化”的单向输送模式,转向“种文化”的内生培育模式。通过选派具备专业素养和文化视野的特派员扎根乡村、社区,系统开展需求调研、资源对接、项目策划和品牌打造,实现了文化服务从“大水漫灌”到“精准滴灌”的转变。例如,近日市级首批文化特派员余美娜在卢家村策划了纳凉晚会、荷花手作等活动,吸引了众多金华市民将目光聚焦在这个距离“熊猫猪猪”牧场不远处的美丽村庄。近年来,她还通过联动周边项目、引入文旅资源,推动形成了“月月有活动、人人可参与”的可持续文化生态,让村民们在家门口就收获到欢笑连连。
文化特派员既是文化的传播者,也是基层需求的发现者和响应者。区级文化特派员邵玉婷在杨思岭社区通过大量走访调研,最终推出涵盖书法、声乐、戏曲等多类课程的社区艺校,这正是准确把握了居民对高品质文化生活的渴望。同样,有记者和作家双重身份的区级文化特派员汪胜在琴坛村发现图书老旧问题后,迅速对接区图书馆建立流通站,并深入挖掘客家文化特色,推动文化品牌建设。这种“需求导向、资源适配”的工作机制,极大提升了文化服务的实效性和获得感。
更重要的是,文化特派员制度激活了乡村文化的自我造血能力。在卢家村,村民从文化活动的旁观者变为参与者;在琴坛村,客家文化从尘封的记忆变为可体验、可传播的文旅资源;在杨思岭社区,居民从学员逐步成长为文化展示的主体……这些转变彰显了文化特派员不仅提供短期文化服务,更注重培育本土文化人才、打造在地文化品牌、构建长效文化机制,真正让文化“留下来”“活起来”。
如今,文化特派员制度正如一条细腻而坚韧的丝线,将散落的文化珍珠串连成链,真正让传统与现代交织、文化与产业共融、乡村与城市对话。我们也期待着这一创新实践能在更广范围内推广,让更多乡村在文化滋养中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
看婺城新闻,关注婺城新闻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