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兆刚摄
卢晓飞摄
九月里的一个上午,“90后”乡村运营师刘梦妃驱车来到离家20多公里的婺城区安地镇岩头村,这里有她放不下的心事——“东方手造艺术村”的设想开始实践了。一下车,刘梦妃就直奔婺州染坊升级改造现场,跟进装修细节的把关。
既是村庄规划师,又是活动策划人;既要精通对外宣传,又要擅长市场营销;既要谋划文化聚合,又要推动业态发展。在岩头村,刘梦妃以年轻人视角审视乡村,以文化部落引流消费,找到了乡村振兴的“岩头模式”。
A
以文化为媒打开乡村新局面
乡村运营师,简而言之,就是来帮村里“搞发展”的。他们以“村庄品牌化运营”,打造特色项目、发展特色产业,吸引游客或企业投资以推动当地经济发展。
2018年,刘梦妃与团队进驻安地镇岩头村,成立金华禾居文化创意有限公司。2019年底,又成立了诗画岩头文化产业园,正式进入乡村运营行列。
“当时,岩头村没有业态,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就是最大的资源。”刘梦妃说。岩头村留有灵岩禅寺遗址,是著名婺剧《僧尼会》故事的发源地,史传“先有灵岩禅寺,后有金华府”。该村还流传有“神牛护村”的传说,口耳相传、经久不衰。于是,她将历史文化、传说故事一一梳理,从“神牛岩头蓝色小村”这个IP开始,开启了岩头村的品牌孵化之路。
在刘梦妃眼中,文化是乡村的灵魂。如何把文化“含量”转换为人气“流量”,进而转换为消费“留量”,是乡村运营师的必答题。2018年7月,一场港澳台学子参与了婺城和美乡村的活动,一下子让岩头村被更多人看见。“从剪纸、面塑、棕编、糖画到活字印刷,我们策划了一系列传统文化体验活动,让参与者感受到岩头村蓬勃发展的生命力。”刘梦妃说。
活动中,来自香港、澳门、台湾高校的37名学子,在岩头村体验传统文化和文明新风的交融。在这里,学子们感受到了不一样的婺城乡村,听到了最动人的岩头故事。而这些,在活动结束后,被广为流传,带到港澳台甚至世界各地。
对村民而言,最直接的感受则是钱包鼓起来了。由活动流量带来的人气,一直在延续。一拨又一拨游客走进岩头,体验传统文化,感受乡村风景。有的村民卖起了桂花糕,有的村民开起了农家乐,还有的建起了民宿。“人气的背后,是一个广阔的消费市场。”刘梦妃说,游客人流量增加,直接拉动了乡村旅游、餐饮、农产品销售的发展。
“文化杠杆具有‘四两拨千斤’的效果,而撬动文化杠杆的,却是品牌活动。”2019年之后数年,刘梦妃和团队将婺州扎染、婺城布艺、活字印刷、丝网印刷、古法造纸等传统手工艺体验作为主打活动,联动周边乡村延伸出东南西北四条旅游线路,打造“跟着非遗游婺城”活动品牌。同时,依托灵岩书院,将传统建筑与传统文化相结合,开发了“启蒙礼、成长礼、成人礼”等国学礼仪系列活动品牌。截至目前,两大活动品牌各举办了上百场活动。
当下,常态化的活动,为岩头村乡村振兴注入源源不断的流量。乘着这股东风,岩头村迎来发展新阶段。
B
以文创为翼激发乡村新活力
沿梅溪畔行,岩头村静卧于南山脚下。走进诗画岩头文化产业园,灵岩书院、婺州染坊、希桐琴箫馆、金华陶笛馆、熹阅书吧等一众文化业态错落分布,文化部落的韵味十足。
谈起产业园的业态,刘梦妃如数家珍。“婺州染坊是我们团队入驻后打造的第一个品牌业态,孵化产生了5个系列共20余种衍生出的扎染、布艺等非遗体验活动,目前每年承接研学人员逾3万人次。”天气的炎热挡不住刘梦妃的热情,她的脸上沁着汗珠,但脚步始终铿锵。她笑着告诉记者,婺州染坊计划国庆假期之前完成升级,届时将给“乡村文化部落村民”一个更独特的文化体验。
在刘梦妃看来,乡村不缺好的产业,也不缺好的工匠,但缺乏运营。“这块短板,正好可以由乡村运营师来填补。”刘梦妃和团队帮助婺州染坊负责人梳理品牌故事,开发产品内容,研发传承课程,并把产品做成材料包,进行产业延伸。赋能之后,婺州染坊发展势头稳健,越来越多人走进岩头村,穿上扎染的传统服饰,沉浸式体验传统工艺的魅力。同时,婺州染坊还吸纳了许多传统手工艺人才,带动了周边村村民就业。
有了婺州染坊的示范效应,文创产业新业态的引进水到渠成。2020年,希桐琴箫馆入驻岩头村,以打造古琴文化传播基地的方式,让更多人了解、学习、爱上古琴;2024年,熹阅书屋开门迎客,通过定期举办读书会、文学沙龙,让志同道合的人聚在一起读书;2025年4月,金华陶笛馆开馆,游客在这里能体验陶笛从一块泥土变成一个精美乐器的全过程……村中,还有禾居文旅策划公司、王剑波手机摄影工作室等业态,各具特色、互为补充、相互促进。
于是,每到周末及节假日,书画、音乐、扎染、雅集等各个艺术类活动轮番开展,让岩头村从一座平凡村落变作文化艺术的大观园,成为契合人们精神追求的一种生活方式……
乡村运营,不仅具有乡村形象的展示功能、传统文化的表达功能,而且具有关注效应、互动效应、聚合效应和引导效应。刘梦妃说,“眼下,不同‘文化部落’正通过互动、互鉴、共赏、共享的方式,实现会员跨部落流动,新的客流不断汇聚,重新勾勒‘乡村文化部落’的新前景。”
C
以文旅为道走出乡村共富路
循着溪岸漫步,粉饰一新的民房,浓绿滴翠的风景,美不胜收。人们畅游在岩头村的长短巷,或徜徉于淡雅的古琴声中,品茶香、赏古韵;或沉浸于曼妙的陶笛乐里,陶冶情操、放松身心;或流连于静谧的书吧,偷得浮生半日闲,尽享阅读时光。
人气旺了,产业也更有活力了。“现阶段,产业园已成立了文艺创客联合会总会,吸引了10多家文化企业入驻,并以文创产品为核心带动共同富裕。”刘梦妃说。同时,村民们也在家门口经营起民宿、农家乐,卖起农产品,乐享文旅带来的幸福生活。目前,产业园每年给安地镇带来客流量超50万人次,带动周边产业年营收超800万元。
一路走来,其实,乡村运营面临的挑战很多。“进驻乡村后,虽然可以自行规划产业发展路径,但乡村环境复杂,需要沟通、讨论,协商任务重。”刘梦妃坦言,“在这个过程中,就需要乡村运营师发挥综合能力,摸着石头过河。”
周期长、盈利难,也是制约乡村运营师开展工作的一大难题。为此,刘梦妃和团队一方面对文创业态进行精挑细选,优先选择生命力旺盛、发展态势良好的业态;另一方面千方百计助推业态“走出去”,提高业态的影响力,扩大业态的知名度,凝聚业态的吸引力。
不久前,“2025年乡村工匠直播宣推活动”走进北京圆明园。省级乡村工匠名师、婺州扎染市级代表性传承人温国香不仅带去精美的扎染产品,还通过现场演示和互动体验,让市民近距离感受中国传统手工艺的独特魅力。
不止于此。当2025年中国农民丰收节金秋消费季在杭州启动时,温国香又带去了婺州扎染产品,用板蓝根等扎染出来的南瓜圆润可爱、衣物装饰极具风情,深受消费者青睐。
在让业态“走出去”的同时,团队也积极带动人才“走出去”,将先进经验、创新思维、不同路径“引进来”。这些年,刘梦妃成长迅速,先后获评或入选金华市十佳乡村CEO、浙大“头雁”项目班学员、浙江“青马工程”学员。今年7月,她还参加了国家艺术基金“乡村文创产品经营管理人才培训”,并在阶段性成果汇报会上,展示了依托婺州染坊品牌,升级打造“神牛”布艺的案例。
在岩头村,刘梦妃和团队发挥“文化部落聚集地”的优势,探索出了“文化+文创+文旅”模式,带动了观光农业、民宿经济、特色餐饮的发展,助力岩头村成为首批省级示范“共富工坊”、全省首批艺术乡建特色村。
如今,随着文创业态的不断加入,乡村运营的未来图景越来越清晰。“我们将通过‘手艺+演艺’的方式,融合手工制作、陶笛表演、古琴演奏等,进一步打造‘东方手造艺术村’。”刘梦妃说,以婺州染坊为核心,建设植物特色街区,丰富园区经营业态,拓宽乡村共富路。
看婺城新闻,关注婺城新闻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