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讯(记者 卢晓飞)近日,记者走进中国邮政储蓄银行(人民西路支行)。不同于寻常的银行景象,每周四上午,这里的二楼总会传来阵阵欢声笑语,这正是城北街道“银龄课堂”与辖区单位共建共享,成功破解老年教育场地难题的生动写照。
红湖路社区是城北街道的一个典型老社区,老年人口占比高达26%。面对庞大的老年群体,其对教育的旺盛需求与有限的教学资源形成了鲜明矛盾。“老年大学离得远,我们过去不方便。”居民许锡忠道出了许多老人的心声。为了将课堂搬到居民“家门口”,红湖路社区积极寻求破局,而场地成为最大的“拦路虎”。
“我们社区自身的办公空间非常有限,难以满足老人们的活动需求,看着他们期盼的眼神,我们心里也很着急。”红湖路社区党委书记吕桂彦回忆道。转机出现在社区与辖区单位的沟通中。在了解到周边社区居民强烈的教育需求后,中国邮政储蓄银行(人民西路支行)相关负责人当即表现出高度的社会责任感。“网点在白天业务相对空闲,场地和设施闲置着也是一种资源浪费。能为社区老人们做点实事,我们义不容辞。”双方一拍即合,邮政网点的空间在特定时段变成了“银龄课堂”。
这一创新举措不仅解决了社区的燃眉之急,也为共建单位赋予了新的社会价值。场地问题迎刃而解后,师资从何而来?城北街道给出了同样令人惊喜的答案:老师就在居民中间。
已是85岁高龄的潘珠凤,是红湖路社区一位广受欢迎的“明星”教师。“我原先是在老年大学学习的,后来社区里熟悉我的居民都说我画得好,鼓励我教教老邻居们。”潘老师笑着分享,“没想到大家这么热情,我现在感觉比退休前还要忙碌,但内心特别充实!”在红湖路社区,像潘珠凤这样的“居民师资”还有多位,他们之中既有擅长书法的老干部,也有精通绘画的“文艺老人”,还有巧手匠心的剪纸大师。
“跟邻居老师学,完全没有距离感,不懂可以随时问,课堂氛围特别好。”学员们对这种教学模式赞不绝口。这种“居民教、教居民”的模式,有效激发了社区的内生动力。老师们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获得了强烈的成就感与归属感,实现了从“被服务者“到“服务者”的身份转变,社区的凝聚力在温馨的教与学中悄然升华。
红湖路社区“银铃课堂”的成功实践,是婺城区近年来探索老年教育新模式的一个缩影。近年来,婺城区高度重视老年教育工作,积极构建“区—镇街—村社”三级联动的老年教育共同体。目前,全区已建成79个村社老年学堂,18个乡镇(街道)老年学校实现全覆盖。
看婺城新闻,关注婺城新闻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