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新闻中心今日婺城婺城网视图库中心新闻专题婺城政务金华新闻连线浙江国内新闻国际新闻外媒婺城
您当前的位置 :     婺城新闻网 > 新闻中心 > 今日婺城 > 理论

2010年《理论信息参考》第六期(总第83期)

2010-04-12 16:14:28  来源:  新华网  作者: 

  政策吹风

  提高选人用人公信度的重要举措

  最近,中央办公厅印发了《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责任追究办法(试行)》。中央组织部同步出台了《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有关事项报告办法(试行)》、《地方党委常委会向全委会报告干部选拔任用工作并接受民主评议办法(试行)》、《市县党委书记履行干部选拔任用工作职责离任检查办法(试行)》。这4个法规文件的出台,是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四中全会精神,进一步匡正选人用人风气、提高选人用人公信度的重要举措。

  选人用人,关系民心向背和党的事业兴衰成败。提高选人用人公信度,是党的十七大提出的明确要求,充分反映了全党同志的愿望和人民群众的期待。十七届四中全会着眼于实现这一党代会工程,强调匡正选人用人风气,要求健全干部选拔任用监督机制和责任追究制度。《责任追究办法》的出台,充分体现了中央对匡正选人用人风气、提高选人用人公信度的坚决态度。

  有权必有责、失责受追究,是权责一致原则的根本要求。选人用人,既是一种权力,更是一种责任,要求必须严格。现实中,用人上的违规行为和失察失误现象时有发生。究其原因,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干部选拔任用责任主体不清、责权关系不明,致使出了问题往往难以追究到位;还使一些地方和部门该执行的制度没有严格执行,该履行的职责没有认真履行,该查处的问题没有切实查处,损害了干部工作的严肃性。《责任追究办法》划分了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的5类责任主体,界定了39种责任追究情形,规定了具体的责任追究方式,明确了责任追究的实施机关和部门。用人上出了问题,追究谁、谁追究、如何追究,清清楚楚,一目了然。《责任追究办法》,既是使违规失责的人受到从严处理的制度,也是保证各项干部选拔任用工作制度得以严格执行的制度,还是督促领导干部正确履行选人用人职责的制度,这是干部选拔任用监督制度体系中一个“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制度。

  中央组织部出台的有关事项报告办法,重在加强干部选拔任用事前监督和上级监督,以严把领导干部队伍“入口关”;“一报告两评议”办法,重在加强干部选拔任用工作党内民主监督,强化党委(党组)特别是主要负责人用人行为的自我约束;离任检查办法,重在把市县党委书记履行选人用人职责情况与其自身的进退流转挂起钩来,促使他们慎始慎终,正确行使用人权。这3个《办法》与《责任追究办法》,共同构成事前要报告、事后要评议、离任要检查、违规失责要追究的监督链条,为防治用人上的不正之风提供了有力武器,为提高选人用人公信度提供了制度保障。制度的执行力决定制度的约束力。好的制度,关键在执行。对4个法规文件,各级党委(党组)及有关机关和部门要认真贯彻、严格执行、深入落实,真正做到有章必依、执行必严、违规必究,用铁的纪律保证选人用人风清气正。

  ——资料来源:2010年4月1日《人民日报》

  干部论坛

  在解放思想中统一思想

  俗话说:人心齐,泰山移。其意思就是,人们的思想统一、步调一致,形成强大合力,就能够攻坚克难,办成大事。的确,大至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小至一个单位、一个集体,统一思想都是能干事、干成事的重要条件和基础。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十分复杂的形势,统一思想显得更

  加重要和迫切。

  统一思想,就是在经济社会发展的一系列全局性问题上形成一致的认识和看法。对于具体地方、单位和个人而言,统一思想首先是将思想统一到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上来,统一到中央对国际国内形势的基本判断和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上来。在此基础上,还要在涉及本地区、本单位事业发展全局的问题上形成统一认识,在基本发展思路、发展方向、发展策略上达成一致意见。实践证明,一个地方、单位的思想统一了,谋划工作就会有明确方向,开展工作就会有强大动力,衡量工作就会有科学标准,就能顺利完成各项任务、实现既定目标;全党的思想统一了,党的凝聚力、战斗力、号召力就能大大增强,就能更好地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共同推进经济社会科学发展。反之,如果思想不统一,各吹各的号、各唱各的调,势必出现相互掣肘、杂乱无章的局面,甚至影响政令畅通,阻碍党和国家事业发展。

  在现实生活中,大多数人能认识到统一思想的科学内涵和方法途径,但也有一些同志在什么是统一思想、怎样统一思想的问题上还存在一些模糊认识。这其中的一个问题就是把统一思想和解放思想对立起来,片面强调一种意见、一种声音,忽视了各抒己见、集思广益。实际上,统一思想和解放思想并不是一种对立的关系,而是一种相互促进的关系。统一思想是为了求得对于事物发展的一般性的、规律性的认识,而这种认识总是在丰富多彩的特殊性中抽象和归纳出来的。因此,统一思想并不否定和排斥解放思想,而是以解放思想为前提和基础的,只有在解放思想中才能更好地统一思想:人们的思想越解放、主观能动性越强,意见和建议表达得越充分,对事物的认识就越全面、越深刻,就越有可能通过沟通和协调形成共识,统一思想的效果就越好。在贯彻落实中央精神的问题上也是如此:每一个地区、部门、单位都有自身的具体情况,在工作中、发展中遇到的矛盾和问题也不尽相同,这就需要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充分发挥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将中央精神和自身实际有机结合起来,拿出切合实际、行之有效的具体思路和举措,这样才能真正贯彻落实好中央精神;相反,满足于当“传声筒”和“收发室”,以会议落实会议、以文件落实文件,就容易导致工作的简单化和教条化。

  如何在解放思想中统一思想?根本途径就是坚持民主集中制的基本原则,把在民主基础上的集中和在集中指导下的民主有机结合起来。统一思想是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领导干部尤其是“一把手”应善于鼓励引导班子成员和干部群众敞开胸怀、打消顾虑、畅所欲言,充分发表想法和意见,并在发扬民主、集思广益的基础上实现集中、达成共识。这样,才能发挥领导班子集体决策和干部群众参与决策的功能和作用,确保决策和工作的民主性、科学性,形成又有集中又有民主、又有纪律又有自由、又有统一意志又有个人心情舒畅的生动活泼的局面。

  ——资料来源:2010年3月30日《人民网》

  社会评论

  警惕语言“冷暴力”

  因为监管不力,河南新密市安监局局长王瑞林被免去职务。前不久,新密一矿井发生火灾,25名矿工遇难。面对记者对事故的提问,该局长一连回答十几个“不知道”,被群众称为“不知道局长”。

  近年来,“雷”人之语不绝于耳。山东某区主管文化的领导对记者扬言:“我是管文化的,你敢曝光,我就叫它关闭。”东北某县县长在召开棚户区改造动员大会上,告诫该县有的居民“不要以卵击石”。面对村民哭诉,有人竟告诉她,“一楼二楼别去,要去就去(跳)五楼。”

  冷漠的态度、讥讽的语言、变相的恐吓……“雷人语录”,虽然没有对群众造成肉体上的直接伤害,却严重地挫伤了群众的感情,辜负了群众的信任。从这个意义上说,个别干部的“雷人语录”是伤害群众心灵和感情的“冷暴力”,应该引起高度重视。

  语言的“冷暴力”,不是通过殴打等行为暴力解决问题,而是通过故意不理睬、讽刺或恫吓的方式,对他人进行精神上、心理上的伤害和侵犯。有人形容说,冷言冷语,是宗旨意识、责任意识的弱化,是对群众感情的践踏。如果任其发展,不但对公务人员的形象和威信产生负面影响,还可能破坏干群关系,激化社会矛盾。

  有人认为,对群众“一没打、二没骂”,既不犯法、又不违纪,“说两句过头话”,没啥大不了的。也有人认为,个别人的“雷人语录”,是一时“口误”,没必要较真。可是,我们不能因为这样的冷言冷语没有触犯法纪,就忽视它的消极影响和破坏力。

  “言为心声”。语言的背后是感情、是思想、是知识、是素质。“雷人语录”是表象,深层问题是党性意识淡薄,官僚作风严重。有的党员干部不重视群众,看不起群众,甚至视群众为“草民”。有的党员干部会上称官衔,会下称“老板”,把自己当成凌驾于人民之上的“官老爷”。以“官老爷”的心态面对“草民”,不傲慢、不冷漠才怪。

  毛泽东同志曾批评党内一些干部对群众“不关心其痛痒,漠然置之”的倾向。他指出,见损害群众利益的行为不愤恨,不劝告,不制止,不解释,听之任之,是自由主义的表现,是一种腐蚀剂,是严重的恶劣倾向。胡锦涛总书记曾尖锐地指出,有的干部“对群众呼声和疾苦置若罔闻,对关系群众生命安全这样的重大问题麻木不仁”,要求党员干部提高宗旨意识、责任意识。

  马克思主义执政党,最大的政治优势是密切联系群众,最大的危险是脱离群众。因此,对于伤害群众感情的语言“冷暴力”,我们决不能听之任之,而要严肃对待,认真整改。

  ——资料来源:2010年3月26日《人民日报》

  前沿视线

  经济转型与社会公平

  如果我们做个小小的统计,大概就会发现:“加快转变”、“关注民生”、“实现社会公平”恐怕是近期中国媒体使用率最高的新闻词汇了。但是,这三个词汇的内在联系又是什么呢?掀去这些新闻词汇的字面含义,“找”出它们内在的有机勾联,对于把握当前中国的政治经济和社会走向,是十分必要的。

  世界金融海啸虽然直接冲击的是中国的经济增长,但它在更深层次上冲击的则是中国经济的增长方式。于是举国上下便有了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呼吁与共识。这种共识的达成,说明我们对市场经济的内在规律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与把握。但是,我们不能把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目的仅仅定位于更好地促进经济发展上,而应当敏锐地意识到,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恰恰是实现社会有效管理、促使中国社会走向公平正义的大好时机!如果能够把“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种被金融海啸“倒逼”出来的认识,升华到大力促进社会公平与正义的轨道上来,那么,被动的应对就会变为主动的进取,窒息的思维空气就会变为顺畅的自由呼吸,改革的各种瓶颈就会变为除旧布新的通衢大道。一句话,把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短期目标改为必经的路径,把达到社会公平正义的间接效应变为政府决策追求的直接目标,中国社会才能够弃病疴而康健,中国公众的人心人气才会再度

  凝聚而亢奋,中国的改革也才能再现其锐气与光华!

  何以这样说呢?

  因为中国社会生活中存在的三大不公平和诸多棘手的难题,都有可能在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中得到较大改善,甚至有可能得到一定程度的解决。眼下,中国社会生活中存在三个最大不公平:其一,区域发展机会的不公平(或称不平衡);其二,两极分化造成的社会财富分配的不公平,换句话就是,不同社会阶层的收入差距越来越大;其三,是城市与乡村的生活水平生活质量差异严重存在,这也是一种不公平。

  在以往主要以进出口贸易和投资拉动的经济增长模式中,以上三种不平衡和不公平,不但难以“填”平,而且还会日趋扩大与加剧。我们平时所说的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历史积淀”,其中就有相当一部分盖源于此。世界金融海啸的到来,使进出口贸易的拉动呈现疲软,也使寅吃卯粮式的国家投资拉动作用递减、乏力直至衰竭。怎么办?只有一条出路,那就是扩大内需。然而,懂得了扩大内需并不等于就懂得了社会公平,更不等于天然就懂得了扩大内需与广大普通社会公众生活有什么关联,以致于一段时间以来,相当一部分人仍把扩大内需的涵义“锁”定在拨出大笔国家财政资金投入基本建设项目上。

  但是,现实是严肃的甚至是严酷的。捉襟见肘的财税形势、投资效应的衰竭现实、国内市场在起伏不定中的萎缩、国有垄断行业在房地产业的畸型扩张、失业就业压力的强力倍增……严峻的现实教育了人们,也使决策层终于明白:只有提高城乡居民的最终消费水平才是真正良性的、可以依靠的“扩大内需”。今天,我们希望这种认识再有一种新的提升,那就是把扩大内需的核心不仅视为一般的提高城乡居民的最终消费水平,而且视为减少社会不公的必经之路,视为让多数人过上一种有尊严生话的不二法门。因为只有有了这种认知的提升与自觉,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号召才会获得社会公众的广泛赞同与支持,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愿望才能获得持久的动力和扎实的根基。中国公众在分配不公、机会不公的压抑下积蓄的不滿和诉求才能得到正常的释放和表达。

  总之,社会公平是一面伟大的人文旗帜,追求社会公平与追求富足安康同样是社会达到进步与稳定的强大动力。中国的经济转型是一场深刻的社会变革,只有高举起社会公平的旗帜,这场变革才有可能成功,中国也才会清污垢惩腐恶,重建民心向往的社会清明。

  ——资料来源:2010年4月5日《学习时报》

[1]  [2]  [3]  下一页  尾页
责任编辑:施川

看婺城新闻,关注婺城新闻网微信

相关阅读
分享到:
婺城新闻网新浪官方微博婺城新闻网官方微信
批准文号:浙新办2008[ 15 ]号浙江省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33120190038 有效期:2022年12月16日至2025年12月15日浙ICP备09057527号
金华市婺城区新闻传媒中心主办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加盟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