邻避现象:公共部门不得不考虑的问题
在现代化与城市化的过程中,公共部门须配置若干公共设施以提升社会、文化、经济等服务机能。但在公共设施的项目中有部分设施——诸如垃圾处理、火葬殡仪、核电化学工业等——既具有服务于广大地区民众,又可能对所在地生活环境、居民健康造成威胁,以致于所在地社区民众普遍采取嫌恶或排斥的态度,不愿与其毗邻,拒绝设置在他们居住地附近,这便产生了邻避现象。
从传统公共行政角度而言,公共部门往往把出现邻避现象甚至冲突的原因归咎于民众的自私心态。却忽略了邻避设施设置导致环境冲突的本质,忽略设施本身造成的环境不正义。所以,如何使社区民众的信念与价值达到平等互动,使邻避设施的机能顺利运作又不使某些社区沦为设施歧视的疑虑,就成为邻避设施设置决策过程的关键所在。
未来随着我国工业化和城市化的程度不断加深,邻避现象将不再是个别地区的个案。如何合理设置邻避设施,不把好事办成坏事甚至酿成社会冲突,是我国公共部门不得不考虑的问题。总结发达国家和地区处理邻避现象的实践经验,结合我国国情,应从以下两个方面考量。
一是公共部门在设置邻避设施时应建立合理且符合环境正义精神的决策模式,尊重所有人群的环境自主权和平等权,使各阶层民众在政策制定中享有平等的参与权,消弭环境政策在程序上、地理上、以及社会上的不公平,对于因设置邻避设施而受到影响的民众要给予合理而充分的赔偿及身心补救。
二是政府要充分吸纳民意,引导公民参与,达到协商民主,做到科学决策。由于民意的参与而形成集体意识,产生向心力并强化认同,不管是对政策的支持或是减少政策执行的阻力都有帮助,甚至对于政策的合法性也有正面意义。
——资料来源:2010年3月5日《报刊文摘》
学习论坛
让学习快乐起来
让学习快乐起来,人们就会喜爱、向往学习,就能积极参与学习。实践证明,让学习快乐起来,是激发人们学习动力的重要手段。
如何让学习快乐起来?儒家经典《论语》开篇的第一句话说得很明白:“学而时习之,不亦说(悦)乎?”这就启示我们,学习的快乐在于“学”,更在于“习”。这里所谓的“习”,是练习、实践、运用的意思。《说文•习部》中指出:“习,数飞也。”“数飞”,就是禽鸟练习飞翔,其引申义为人们进行实践和演练。在孔子那个时代,教学内容有许多都是具有实习性的。譬如,礼、乐、射、御、书、数中的许多内容,要靠书本、靠口授,更要靠演练、靠实习。宋代理学家程颢、程颐进一步解释道:“学者,将以行之也;时习之,则所学者在我。”那么,“习”又为什么能给人带来快乐呢?
“习”能满足人们对真理的渴望。追求真理是人类的天性。探索真理、掌握真理的过程,既充满了艰辛,又充满了乐趣。要掌握真理,既离不开“本本”,更离不开亲身实践即“习”。正如古语所说: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可以说,在学习的过程中,只学不习,几同没学;学而时习,才见功效。也就是说,人们只有通过反复练习、不断实践,才能真正掌握有关的知识与技能,使书本知识转化为自己的实践智慧,使别人
的经验或教训变为自己的财富。相反,如果只学不习,即便“皓首穷经”,很可能也只是一个“书奴”,无法做到学以致用、用以促学。
“习”能满足人们对新鲜事物的好奇心。新鲜有趣、引人入胜的事物能调动人的情绪,让人乐而忘返。而“习”正具备了这样的特点。“习”充满了探索和创新:在“习”的过程中,可见的不可见的、可测的不可测的东西都能让人感到新奇、惊奇、奇妙,进而引发探求的兴趣;出现新情况、遇到新问题,就有可能激发新思路、取得新成果,使人不由得生出实习无限好、探索真奇妙的快乐。
“习”能使人们体验到运用的乐趣。学习的目的全在于运用。运用所学的知识成功解决实际问题,这种乐趣是单纯学习书本知识很难体会得到的。只有在“习”的过程中,人们才能提高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才能一步步攀上知识的高坡、事业的高峰,从而获得“一览众山小”的豪迈情怀、喜悦心情。
学习的快乐在于“习”,而“习”在于“时”。“时”的含义有三:一是按时,即制定明确的学习时间表,留出专门的学习时间,按时间表学习。二是时时,即坚持不懈、日积月累。“习”贵有恒,有恒心恒行者,方能有所成就、有所作为。三是偕时,即解放思想、与时俱进,不断探索新方法,不断开拓新境界,从而不断获得新的快乐。
——资料来源:2010年2月24日《人民日报》
他山之石
把握机遇速转型搭上快车成强国
在过去的两百多年里,伴随科技进步,英国、美国、日本先后在三次产业革命浪潮中迅速转型、崛起,成为傲视全球的经济强国。如今,全球将彻底摆脱经济危机影响的希望寄予以新能源为代表的第四次产业革命,如何把握契机,搭上转型的快车,让我们一起来追溯历史,重温成功者走过的轨迹。
英国:蒸汽机时代迅速崛起
英国科学博物馆,13架大型蒸汽机矗立于大厅中央,那通体散发着的金属幽光,似乎在默默述说着英国的光荣与梦想。
18世纪中叶,瓦特蒸汽机问世,成功解决了工业化发展中的动力问题,成为大工业普遍应用的发动机,第一次产业革命由此发端。而英国也率先从工场手工业跨进了工业化时代。
1785年,第一家使用蒸汽机的纺纱厂建成后,英国很快尝到新技术的巨大甜头。紧随其后,一座座以蒸汽机为动力的厂房在英国拔地而起,高耸的烟囱喷出巨大的烟雾,庞大的机器发出隆隆的轰鸣。在滚滚的蒸汽中,棉纺业、毛纺业、采矿业、冶金业、造纸业、印刷业、甚至陶瓷业,各行各业的产业规模均成倍扩大。有数据显示,从1766年到1789年的20多年间,英国纺织品产量增加了5倍。
大工业的发展一方面积累了大量资金,一方面对运输业提出了迫切要求。于是,蒸汽机车、蒸汽轮船这些前所未有的运载工具应运而生。1814年,英国人史蒂芬森发明蒸汽机车,到1844年,英国铁路总里程已长达3700公里。
蒸汽机在火车机车和轮船上的应用,不仅大幅提高了货运速度和数量,降低了成本,更在时间、空间和商品化的概念上引起了一场革命,极大地扩大了世界贸易版图。蒸汽机的发明和利用使英国在与其他国家的竞赛中一骑绝尘,奠定了其在工业化时代的主导地位。
虽然蒸汽机早就在发电机和电子计算机的冲击下归隐江湖,“日不落帝国”也早已在新兴势力的挑战下分崩离析,但今天的英国人,并没有面对帝国的夕阳发出叹息。除了在博物馆,蒸汽机也无人提及。如今,人们热议的都是低碳技术,曾经辉煌过的英国人已把眼光瞄准了第四次产业革命的高峰。
美国:创新奠定超级大国基础
在邻近白宫的美国历史博物馆,非常显著的展位上摆放着一盏白炽灯。在1869年至1910年间,仅正式以爱迪生名义登记的发明就有1300多种。
而在其他领域,科技创新也方兴未艾。1875年,贝尔发明了世界第一部电话机;1893年,福特制成了现代意义上的汽车;1903年,莱特兄弟研制的人类第一架飞机试飞成功。
发电机引领的第二次产业革命的高潮出现在美国。电灯的发明和电力系统的应用极大推进了生产力发展,使美国率先进入电气时代。
这些开创性的发明,一方面标志着世界科学技术中心由欧洲转向美国,一方面极大推动了美国经济发展。持续不断的科技创新,使美国从一个新大陆的农业国迅速转型为新兴工业国,并最终成为一个世界超级大国。
按经济学家的分析,19世纪末,美国在经济总量上已超过英国,成为世界第一经济强国。二战结束后,已占据世界超级大国地位的美国在科技创新上又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二战中原子弹的使用以及二战后氢弹的试验成功,使美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核国家;军转民的结果,则开创了人类和平利用核能的新阶段,并为经济发展提供了清洁而稳定的电源;航天和空间技术的突飞猛进,也为气象、通讯、导航等多个领域带来革命性突破。
其中,最值得关注的就是信息技术的发展。从上世纪50年代兰德公司开始生产商用电子计算机,到70年代计算机开始普及到经济、社会等多个领域,劳动生产率被极大提升,工业生产进入信息化时代;而上世纪90年代,“信息高速公路”的建设更使互联网迅速得到普及,也使美国经济走出衰退,步入新的历史阶段。
奥巴马政府上台后,以应对大萧条以来最严重的金融危机为契机,着眼长远,又提出了打造“岩上之屋”的全新概念,推出了医疗、金融监管、新能源等领域的一系列改革。政府的目标是,重铸基础,推动经济转型,开启新能源和绿色经济的新时代。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美国过去一百多年的历史充分说明了这一点。但美国大国地位的奠定是一个综合过程,科技创新的作用绝对不能低估,但美国在经济、金融领域持续不断的创新等也都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正是这些因素的共同作用,使美国一直稳坐世界超级大国宝座,也使美国经济虽历经挫折,但都能迅速复苏并继续发展。
日本:科技助经济腾飞
二战结束时,日本国内可谓经济凋敝、民不聊生,甚至国家机器和各种管理机制也是千疮百孔、岌岌可危。而日本能够从一片废墟中迅速恢复,并发展成为世界第二经济强国,这其中虽有各种各样的原因,但必须承认,科学技术的巨大推动作用功不可没。
提高竞争力,关键在人才。教育的发展为日本科学技术进步提供了不竭动力。日本在二战后首先就大力发展教育。1947年,日本制定了《教育基本法》,实施九年义务教育。政府一方面加大教育投入,使教育投入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一直保持在5%以上;一方面,推动社会力量参与教育事业。1975年,日本颁布《私立学校法》,如今私立学校在日本已占据半壁江山。2006年,日本已经进入大学“全入”时代,只要有上大学的愿望并缴纳费用,高中毕业生都可以上大学。
创造性模仿,超越性改进。在经济的恢复发展方面日本首先实行的是“加工贸易立国”的战略。1950年至1975年间,通过购买专利,日本共引进25777项技术,吸收了全世界用半个世纪开发的全部先进技术。通过对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和改进,日本形成了“一号机进口,二号机国产,三号机出口”的产业发展路线。通过引进、模仿和超越,日本产业发展了,贸易扩大了,经济腾飞了。1955年,日本的国内生产总值尚不到美国的十四分之一;到1966年,日本就已超过法国,1967年超过英国,1968年超过联邦德国,成为世界上仅次于美国的第二经济大国。上世纪80年代,日本已确立了在家电、电机和汽车三大产业上的贸易优势。
随着国力大幅增强,日本开始了从“加工贸易立国”向“科学技术立国”的战略转型,强调独创和领先。《推进创造性科学技术的制度》规划及《科学技术基本法》先后颁布实施,科研投入不断加大,从1996年至2006年,政府共投入科研经费41万亿日元,在科研方面的投入仅次于美国。在机器人技术、环境技术、生物技术、纳米技术、信息产业技术等领域均有保持世界领先水平的项目和成果。
循环型社会,可持续发展。作为一个资源贫乏的国家,日本一直重视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上世纪90年代,日本因泡沫经济破灭经历了“失去的十年”,但强大的科技实力推动了日本经济的转型,在发展循环型经济、建设节约型社会、追求可持续发展方面取得很大成绩。在全世界都在热议低碳、绿色经济,希望进行经济转型时,日本可以说已先行一步,其已经和正在形成的核心技术优势,将会成为未来经济发展的强大推动力。
——资料来源: 2010年3月6日《新华每日电讯》
看婺城新闻,关注婺城新闻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