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新闻中心今日婺城婺城网视图库中心新闻专题婺城政务金华新闻连线浙江国内新闻国际新闻外媒婺城
您当前的位置 :     婺城新闻网 > 新闻栏目 > 理论信息参考

2010年《理论信息参考》第一期(总第78期)

2010-08-18 10:33:47  来源:  婺城新闻网  作者: 
  基层声音

  政声人去后百姓论是非

  一个领导在位时得到赞扬不少见,在去职离位后得到赞扬不多见。

  最近媒体报道山东寿光县委老书记王伯祥,离开岗位已经18年,当地干部群众依然滔滔不绝地数说他在位时给老百姓办的好事,委实令人感叹。其实原因很简单,就是他做县委书记时,扑下身子、一门心思为百姓谋利,“为官一任、造福一方”。而他从寿光离任时,一辆130小货车就拉走了他一家的全部家当,他用自己的行动赢得了人民群众的爱戴。这里还有一个原因,就是他在位时的工作业绩经受了时间和实践的检验。这与当下一些干部热衷于立竿见影“面子活”,热衷于“短平快”政绩工程,只顾眼前、不顾长远,形成了鲜明对比。不要说十八年,有的在十八个月之后,这些“工程”便坏菜露馅,成了后来者的包袱。我国有句古语,叫“政如农功”,就是说为官干事,也要勤耕善作,不能急功近利,这对当今一些领导干部仍具有很强的启示意义。

  人们赞扬王伯祥,是因为时代需要王伯祥式的干部,群众需要王伯祥式的干部。这样的优秀干部越多,我们的事业就越兴旺,人民群众就会得到更多的福祉。

  ——资料来源:2010年1月4日《人民日报》

  人民论坛

  重大决策,代表人民的权力都应“在场”

  过去一年,一些地方围绕征地拆迁、垃圾处理等问题,引发的争议和讨论不断。在广州,就番禺垃圾发电厂选址问题,面对激烈的民意,政府改弦易辙放弃原定方案,成了官民良性互动的典范。人们期待,这种决策的良性互动不应止于个案,更应有制度化、可操作的路径。

  在广州,这种期待看来可望成为现实。根据1月1日起实施的《广州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讨论决定重大事项办法》,该市上述民生大事将由“政府决定”改为“人大决定”,对政府越权作出的行政决定,人大常委会可以依法撤销。(《羊城晚报》1月3日报道)

  重大事项由人大而不是只由政府决定,这正是中国特色的民主政治——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应有之义。一些地方公共决策之所以频惹争议,症结就在于行政权力过大,且很难受到刚性制约。在一些地方,政府既当运动员又当裁判员,甚至本身就是利益一方,往往导致与民争利,或决策伤民,引发民怨。相比之下,把决定权交给代表人民行使权力的人大,不仅合符制度设计,也由于人大更独立、更超脱,决策更能体察民意、民心,也就让人更放心。

  重大事项决定权,原本就是各级人大及其常委会的固有权力。本质上,人大的决定权,体现的就是公民的决定权。因此,广州的《办法》,与其说是赋权,不如说是人大权力的激活和重申。

  如今每遇争议性决策,人们总希望有个更超脱的机构来组织听证、进行裁决,舆论总是呼吁人大及时出手。然而,类似番禺垃圾发电厂选址、水价听证等争议性决策中,一度鲜见人大的身影。更常见的情形是,分散的民意和试图代表民意的媒体,在与强大的行政权力博弈。

  在黄金机遇期也是矛盾凸显期的当下中国,利益多元、公民权利意识不断增强的社会现实,迫切需要人民代表大会发挥制度设计的固有作用。广州这个《办法》的意义,不只是激活与重申,更为人大权力及时介入公共决策提供了清晰的路线图。过去,人大的决定权落实不理想,有履职意识与能力的问题,也有权力规定原则化、可操作性不强等因素。广州的新《办法》,对所谓“重大事项”的界定和分类作了明晰,15项重大事项一目了然,并明确了争议事项提交讨论和组织听证的程序,使纸上权力成了可操作的规范。以后遇到相关争议,只需按图索骥即可。

  推进民主政治,很多好的制度其实早已法有明文,无需另起炉灶,只要将沉睡的权力激活或认真落实就行。权力不去主动激活,只会长期沉睡。人大权力的激活,不仅体现在加强立法上,也体现在对重大决策和公共事件的参与上。在激活人大权力和积极履职方面,广州的《办法》开风气之先,这与广州开放的社会环境有关,更离不开地方党委推进改革的努力。据报道,广州是广东省委确定的民主法制建设试点城市,省委书记汪洋要求广州率先探索、付诸实践。七易其稿的新《办法》,被视为试点建设的重要成果。

  有作为才有地位,在事关民生的重大决策中,代表人民的权力都应“在场”。因为直面基层现实,在人大行使权力和日常监督上,地方人大大有可为。再过不久,地方“两会”将陆续召开,希望各地激活人大权力、积极履职的新探索新实践,能够形成经验,并带到随后召开的全国“两会”上。

  ——资料来源:2010年1月5日《新华每日电讯》

  思想纵横

  站在老百姓的立场看问题

  《人民日报》2009年12月29日刊登河南省委书记卢展工近日在河南省委经济工作会议上的发言。他说,各级领导干部要学会换位思考,要把自己作为普通老百姓、作为困难群体的一员,经常站在他们的立场上来看待问题、理解问题。我们要在注重人民群众长远利益、根本利益的前提下,从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入手,从柴米油盐酱醋茶、衣食住行教医保,到安定稳定、生态环境等方面入手,着力解决好人民群众的实际利益、具体利益。

  该报同日还刊登人民时评说,来自中国扶贫办的消息令人揪心:中国仍有4007万农民生活在贫困线以下,扶贫任务依然艰巨。了解内情的人,不免有些疑惑:2005年底,中国贫困人数就从改革之初1978年的2.5亿下降至2365万,让世界银行行长保罗•沃尔福威茨盛赞,“中国的减贫成就举世瞩目”,怎么现在不降反升?原来,这个“升”,是因为今年中国实施新的扶贫标准,将贫困线提高到人均年纯收入1196元人民币,开始接近世界银行提出、并被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采用的“1天1美元”的国际贫困标准。这是一个实事求是的数字,让我们更清醒地认识到农村扶贫工作的艰巨性和长期性。

  时评说,温家宝总理用一句话概括了新的一年工作的艰辛,“胜非为难,持之为难”。 “三农”问题的解决,固然取得了一时之胜,但梳理了若干让人亦喜亦忧的数字之后,我们更加清醒地看到,在欢庆新年之际,在安排明年财政预算的各地两会之前,都不能忘记,中国还有4007万贫困农民……

  ——资料来源:2010年1月4日《报刊文摘》

  社会观察

  “官二代”就业何劳政府发文件

  近日,温州市龙湾区2003年下发的一份文件被曝光,文件内容是安排副科级以上干部子女就业,由此,一些文化程度只有“职高和中专”的干部子女被招进事业编制单位。

  官员违法违规安排子女就业并不罕见,这种晃动着权力魅影的腐败,一直为人不齿和痛恨,也许正因如此,这些官员多是偷偷摸摸行事,诸如设置诸多限制,因人设岗,让公众说不出什么。温州市龙湾区的做法,显然打破了这种潜规则,它的孤绝之处在于,由龙湾区委组织部、人事劳动局和监察局三部门联合发文,以红头文件的方式安排干部子女就业。将潜规则演绎得如此公开,就让人出离愤怒了。

  用红头文件安排干部子女就业,释放的信号令人担忧,干部子女还得当干部,起码得进事业单位,哪怕你文化不高,条件不够,只要你生于干部家庭,这是现代的权力世袭。这纸红头文件还让我们看到了权力自肥的制度化倾向,红头文件的背后是政府旨意,用红头文件安排领导子女就业,具有明显的行政性。此外,权力不是官员私器,事业单位也不是官员的私家花园,如此用人,无异于集体“分赃”。

  红头文件中还有一个细节不能忽略,为了考录这些干部子女,龙湾区人事劳动局专门向区政府申请划拨专项经费。请示报告上写着:“报考总人数为60人,经测算,总费用需18000元。”是谁给了龙湾区政府划拨专项经费的权力?这些公帑分明是纳税人的血汗钱,岂可专用于少数干部子弟?

  当丑闻暴露,龙湾区的回应让人大跌眼镜,龙湾区相关部门称,为了稳定干部队伍,使全区各项工作尽快步入正常轨道,经集体研究决定,由3家单位组织了招考工作。“为了稳定干部队伍”竟也成了用红头文件安排干部子女就业的理由,何其荒唐。它的悖谬之处在于,如果干部队伍需要稳定,那么其他社会群体需不需要稳定?与“官二代”相比,“贫二代”就业之难毋庸赘言,与掌握各种社会资源的干部队伍相比,“贫二代”是不是更需要稳定?龙湾区的干部队伍从何时起变得如此脆弱,竟需要组织这么细致入微的关照?退一步说,即便干部队伍需要稳定,也不能以阻断公众平等拥有的上升通道、以践踏社会公平为代价吧。

  毫无疑问,用红头文件安排干部子女就业,是一场权力畸变下的集体狂欢。当权力扯下了最后的遮羞布,赤裸裸展示其优越性,当“贫二代”为求一职东奔西走而不得时,我们隐隐看到,这种反差正在撕裂民意,加深民众的被剥夺感和不公平感。龙湾区的这一场权力“分赃”将如何收场,有关部门又如何抚平社会裂痕?公众拭目以待。

  ——资料来源:2010年1月10日《人民网》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尾页
责任编辑:叶恒

看婺城新闻,关注婺城新闻网微信

相关阅读
分享到:
婺城新闻网新浪官方微博婺城新闻网官方微信
批准文号:浙新办2008[ 15 ]号浙江省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33120190038 有效期:2022年12月16日至2025年12月15日浙ICP备09057527号
金华市婺城区新闻传媒中心主办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加盟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