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新闻中心今日婺城婺城网视图库中心新闻专题婺城政务金华新闻连线浙江国内新闻国际新闻外媒婺城
您当前的位置 :     婺城新闻网 > 图库中心 > 婺城专栏

实践铺就教育资源均衡发展之路

2011-11-10 10:15:10  来源:  婺城新闻网  作者: 记者 徐逢迅

  编者按——每到开学,有一个现象总是不折不挠地重复上演,那就是择校热、择班热。家长们对此的狂热程度向来是有增无减。当问起家长们这么做累不累时,他们也总是无奈地摇摇头,有什么办法,都是为了要给孩子创造一个好的读书环境。

  “农村的往城郊学校挤,城郊的往城区跑,城区的往名校挤”已经成为家长送孩子就学的一个普遍现象。近年来,教育部门也意识到了这个现象,并且不认为这是一个好现象,也正在寻求多种途径尝试缓解这一现象。

  寻根究源,教育资源不均衡是这一现象产生的重要原因之一。教育资源的不均衡,让家长们有了比较,有了担心,生怕自己孩子学校的硬件和软件条件不如其他学校而耽误了孩子的前途。试想,如果所有学校都配有同一层次的硬件和软件,教育资源得到了均衡,家长们还会有这样的担心吗?在一碗水端平的情况下,又有谁会不愿意让孩子在学区内上学,还乐得轻松和方便。

  诚然,以上只是美好的设想,要达到教育资源均衡,我们还有一段很长很艰辛的路要走。收回望向未来的目光,我们需要思考,现阶段,在通往教育均衡的路上,我们可以做哪些尝试。婺城区(不含开发区)共有中小学校68所,每年开学也都会上演“择校热、择班热”的一幕,当中充满着诸多无奈,不过值得欣喜的是,婺城各学校已向教育资源均衡迈出了艰辛的第一步。

  城乡学校建立教研共同体大胆尝试初显成效

  从近几年择校的情况看,家长基本对市区学校,尤其是对所谓名校尤为热衷,家长看重的不外乎是名校的优质教育资源。那么有没有什么办法可以充分发挥城区优质教育资源的辐射和带动作用,来提高农村学校办学水平,进一步缩小城乡学校教育的差距呢?

  婺城区各学校进行了大胆的尝试,组成了教育教研共同体。该共同体由城区、农村和山区三类学校组成,成员学校互相共享优质的教育资源,以提高农村、山区学校教育质量,达到促进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目标。其中,北苑小学、长山小学和莘畈小学的婺城城乡“长三角”教育共同体,还有金师附小、婺城小学、红湖路小学和沙畈小学的教育教研共同体经过几年的尝试已初显成效。

  “我们学校和北苑小学在2009年签订了教研共同体协议书,正式启动‘北小—莘小紧密型教研共同体’。2010年,长山小学加入,结成了现在的‘婺城长三角城乡教育共同体’。”莘畈小学校长夏胜华介绍,共同体成立后,开展了各类教育教学活动,如中层干部培训、师徒同课异构、首席教师评选、学生交流互动等,学校都积极参与,这些活动为学校年轻教师的发展提供了极大的空间,提升了教师的整体素质,也大大提高了教育教学质量。近两年,莘畈小学师生在区级以上比赛获奖达100多人次。

  夏胜华感慨地说,城乡教育共同体的建立,对他们学校是一种全新的帮扶。特别是在教育理念上,山区学校与城区学校基本能保持一致,从而带动各项工作齐头并进。通过努力,学校修建了塑胶篮球场,班班实现多媒体教学,各种设施不断完善。一位从外面转学回莘畈小学的学生家长说,现在,莘畈小学的硬件设施,教师工作态度,教学质量都令他放心,所以,他把孩子接回来就读。

  “共同体是一个优秀的资源库,里面有教育学专家、特级教师,他们的思维我们可以随意索取,对教师的专业发展太有利了。”这是沙畈小学的教师在参加教育教研共同体后的感言。

  该共同体由金师附小牵头,开展了许多创造性工作,如每学期骨干教师送教下乡活动、四校教师交流活动、跨学校的集体备课活动、校际间的课题研究协作活动等,为四校教研活动的深入开展提供了大量的指导与服务。

  虽然,共同体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不可否认的是,共同体在实施过程中仍存在缺陷和困难。比如经费的约束,教师互换交流原班级教学的衔接问题,怎么弥补老师外出学习时教学岗位的空缺等等,这些都是在今后的实践中需要解决的难题。

[1]  [2]  [3]  下一页  尾页
责任编辑:施川
分享到:
婺城新闻网新浪官方微博婺城新闻网官方微信
批准文号:浙新办2008[ 15 ]号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33120190038 有效期:2022年12月16日至2025年12月15日浙ICP备09057527号
金华市婺城区新闻传媒中心主办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加盟单位  举报电话:0579-822253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