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新闻中心今日婺城婺城网视图库中心新闻专题婺城政务金华新闻连线浙江国内新闻国际新闻外媒婺城
您当前的位置 :     婺城新闻网 > 新闻中心 > 今日婺城 > 民生

“非遗”展演 精彩“吸睛”

  ——金华市非遗精品项目展示展演活动侧记

2015-03-20 09:29:00  来源:  婺城新闻网  作者: 记者 张苑

  3月15日下午,“婺风遗韵——中国梦非遗情”金华市非遗精品项目展示展演浦江专场活动,在金华市非遗馆内(金华府城隍庙)拉开序幕。一项项古老的技艺精彩亮相,“吸睛”无数。

  当天,浦江乱弹“花头台”率先出场,锣鼓声声、唢呐嘹亮,一下子就点燃了金华市民的观演热情。观众当中,一对母女颇为“抢眼”:年轻的妈妈一边看一边讲解,“这个叫浦江乱弹,是婺剧声腔的一种,明代的时候就有了……”身边的女儿听得津津有味,但也不忘回应:“妈妈,婺剧就是我们的金华戏,上次我们看的《三请梨花》就是其中很出名的一个剧目,对不对?”记者上前攀谈得知,这位母亲是在市非遗中心微信公众号“金华非遗”发布的信息中了解到本次活动,为了让女儿能更好地“消化”这顿文化大餐,她对照着微信平台里的节目单,在网上挨个儿搜索,做足了“功课”。母亲循循善诱,孩子聪慧伶俐。很快,她们身边围了不少“亲子”组合,一边欣赏节目,一边倾听讲解。

  虽说活动中春雨不断,可雨帘后那一簇簇金灿灿的烂漫碎花显得更为惊艳——那是非遗传承人蒋云花的作品“浦江麦秆画”。据蒋云花介绍,浦江麦秆画艺术始见明朝,盛于清代,古时曾是女儿家嫁妆里必有的女红物件,此番风俗自上世纪中叶逐渐没落。用蒋云花自己的话说,她和麦秆画有一种命中注定的缘分。母亲的一把蒲扇上,星星点点的几缕麦秆碎花,伴着她度过了儿时最为温馨的年月;母校金华师范学校礼堂里一幅山茶花题材的麦秆画是她最为深刻的校园记忆;自上世纪80年代创办浦江工艺美术公司,年过七旬的她已专职从事麦秆画艺术传承三十余载。在与麦秆画朝夕相处的大半生中,蒋云花不断创新,将原本摇曳在寻常人家手里的原色麦秆画团扇推广为同学会、诗会等活动的纪念品,让旧时孩子把玩的彩色麦秆画卡片变身新人喜糖盒子里极为精彩的装饰……如今,她的麦秆画团扇年销量近两万把,每把售价50元。她的努力,不仅让这一民俗文化得到了传承,更走出了新的发展之路。

  现年69岁的传统竹编技艺传承人叶道荣展位前,来往看客刚散一拨,又聚拢一群。遗憾的是,不少市民几番询价,却无一例成交。原来,叶道荣用竹蔑编出来的插花篮、果篮虽然素雅别致、讨人喜欢,可每只1500元的售价吓跑了所有看客。不过,贵有贵的道理。据叶道荣介绍,上世纪60年代,他技成出师。一次偶然的机会,他成了浙江进出口贸易公司出口竹编工艺品的供应商,作品主要出口日本及欧美国家。辗转近半个世纪,叶道荣门下少说已有四代传人,可无论徒子还是徒孙,至今无一人坚持下来。“因为一个售价1500元的花篮,做工极其细致,哪怕技艺娴熟也至少要耗费一个星期。”叶道荣坦言。他还告诉记者,苦于寻不到帮手,早在十年前,他便放弃了出口竹编工艺品制作的营生。他认为,目前,高价传统手工艺品在国内的市场仍未成熟,不过,竹编艺人如果“抱团”经营,“或者可以打开国外销路”。

  此外,活动中,剪纸艺术展位前也特别热闹,很多家长带着孩子直接在现场学起了剪纸。传承人朱瑞芳是个专职摄影师,学过素描,对点、线、面的布局有较为精准的把握,这让她在剪纸艺术处理上更为精细。朱瑞芳告诉记者,浦江剪纸虽已被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但多数人对传统民间文化的鉴赏能力较弱,制约了这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扬。目前,作为浦江杭坪小学外聘艺术教师,朱瑞芳时常与孩子们讲起剪纸与“家乡”、剪纸与修身养性之间的种种关联,希望能循序渐进提升孩子们的传统艺术审美素养。朱瑞芳表示,她最大的愿望是“能出一本写给大家的专业剪纸艺术书”,对剪纸艺术进行题材、画面布局、技法等多角度的解读,真正带领大家走进这个美的天地。

责任编辑:郑剑

看婺城新闻,关注婺城新闻网微信

分享到:
婺城新闻网新浪官方微博婺城新闻网官方微信
批准文号:浙新办2008[ 15 ]号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33120190038 有效期:2022年12月16日至2025年12月15日浙ICP备09057527号
金华市婺城区新闻传媒中心主办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加盟单位  举报电话:0579-822253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