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新闻中心今日婺城婺城网视图库中心新闻专题婺城政务金华新闻连线浙江国内新闻国际新闻外媒婺城
您当前的位置 :     婺城新闻网 > 新闻中心 > 今日婺城 > 婺城周末

山水即为生命场 笔墨必须见活泼

2015-05-08 10:02:54  来源:  婺城新闻网  作者: 许中华 文/摄

  在甘肃陇西,王维明是个读书种子。生在一九八三年的他,自认身上带着一个山魂。要知道陇西古为秦国最早设立的四郡之一,元明清三代,陇西一直都是甘肃的省会,仰韶文化遗址即在其境内,亦是李唐文化的发祥地。然而威远楼外,春风江南,那里的风流宛转,一如当年随父侨寓南京的金銮所写“夕阳千树绕,芳草一江邻”,多年以后,王维明卜居金华,也是感同身受,“水阔空江冷,风高落叶轻”,这在陇西哪能得见。试看唐人陈陶的一首《陇西行》,“誓扫匈奴不顾身,五千貂锦丧胡尘。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深闺梦里人”,其凄楚和陇西的风沙一般多。王维明终究是要远走的,陇西的悲伤比快乐多。

  少时,他在家中、乡间耳闻目见都是旧的、老的,“这里不仅在物质上落后于沿海,精神上也是。”王维明说,“既然没有什么发展,反而就留下许多壁画、墙绘,都是无名画工的手笔,我们现在说是民俗画,他们的技艺却是最古老的。”在他上小学的时候,写作文仍须用毛笔,语文老师的教法也不受马列的影响。明代画家王紱论书画则说,“若寻常写作,这是一敬字的工夫”,“笔不周而意周者,须从死工夫得来,到得精纯之至,意旨不乱,外物不侵,人假天照,英灵来往”,这等事情,今人只是说说,鲜少追摹至此。但一个“敬”字,多半也能见出他们师法古人的真心。

  “我出生在一个匠人之家,父兄长辈似乎天生都是靠手艺吃饭的,造房子、做家具是家常事,小时候最好奇的是他们玩弄乐器和画画。尤其喜欢三哥画的鱼,曾一度看入迷了。”王维明说,这是他最受用的一面,毕竟开蒙较早,得天独厚。还有一次,他偶尔看到一个兄长画梅花鹿,那鹿画成的时候,眼睛滴溜溜转,简直要从墙上跑开去,这让他羡慕至极,“很想当个画家”,相信画家笔下真能“无中生有”,给世界带来生机。然而,在很长一段时期,他的画家梦却一直是阴差阳错的。小学时他问班主任怎么才能成为一名画家?老师的回答是“只要保持每次考第一名就可以了”,对这他一直是坚信不疑的,从小学到高中毕业,他一直是文化课名列前茅。明明是一颗读书种子,却倔强地要在艺术的土壤中生根发芽。

  直到高中,王维明才听说过素描、水彩,翻看西方的油画集颇感新奇。但依旧找不到教绘画的老师,美术课依旧稀缺。“陇西一中是重点高中,那时,有所民办高中的校长跟我说,让我到他们学校去,不仅学画画的钱不用交,而且学费全免。”王维明说,“我是真想去,诱惑非常大,但最后被班主任批了一通,只好作罢。”班主任自然也拦不住他想学画的心,只要兼顾好文化课,也就让他在外跟了一位美术老师学画。“刚开始和几个一中的同学一起画,但因为缺乏西画常识,根本跟不上进度。于是自觉跟旁边六七岁的小朋友一起画了一天的石膏几何体,记得有一个小男孩教我可认真了,还借他的书给我看,当时很感动,也很不好意思。跟小朋友一起学了一天,我悟透了‘比例’和‘整体’两个字,所有的疑惑也就明朗了。我学画画跟学文化课一样,必须做笔记,老师讲的和书上看的重要内容全部记下来。文化课与画画结合起来学,权当是劳逸结合,很享受,尤其喜欢政治,因为里面好多理论与画画是相通的。”王维明说。当然,等他有了一个整体的观念并将学习和画画融会贯通后再下笔时,突飞猛进自然不在话下。

  2004年,王维明以文化课第一名的成绩考上了天津美术学院史论系,但他依然没有找到成为画家的正道。大学四年,他专攻美术史论,同时跟随何延喆和刘万鸣两位先生对山水、花鸟画都下过一番苦功。清人金绍城说:“人之学画,每喜速成,数月不进步,即生烦恼。此不知国画之精神者也。一学即成功,绝无良好之成绩。数年或十数年、数十年之磨练,始见进步者,绝不能失败于一旦。盖功力既深,必确有所得。即艺术之本体必有特殊之精神,进一步焉,更有一步以相引,虽不见成功之迅速,而无形中必大有进步者在也。”王维明精勤于画,倒也不生退心。一年接踵一年的画,苍山,秋木,奇石,异草,浅滩,流水,小桥,人家,处处皆画本也,山水即为生命场,笔墨必须见活泼。艺术是生活的皮,生活是艺术的肉。清人王翚写到:“上下千余年,名迹数百种,然后知画理之精微,画学之博大如此,而非区区一家一派之所能尽也。由是潜神苦志,静以求之,每下笔落墨,辄思古人用心处。沈精之久,乃悟一点一拂,皆有风韵;一石一水,皆有位置。渲染有阴阳之辨,傅色有今古之殊,于是涵咏于心,练之于手,自喜不复为流派所惑,而稍稍可以自信矣。”奈何今之画家岂止“稍稍可以自信”,是以王维明有志于道,必也游于艺。

  他最沮丧的时候,就是考研的那段日子,他想调整人生的航向,真正进入绘画科班学几年,但连续几次考研,最后都卡在英语上。“不论你的文化成绩多么好,英语就是一道水龙头,拧不开它,你就喝不到中国美院、中央美院的水。”王维明说。跟他同届的一位朋友,至今仍没有摸到“两座美院”的敲门砖,可见其竞争的残酷。书画本是陶冶人心,何至于这般戕害人心。金绍城的一句“今之作画者,意专在利。利之所在,无论若何之卑贱,均乐取之而不顾,性灵书味,全不知之”,可谓醍醐灌顶。

  塞翁失马,焉知非福。经过长期文化课的学习与本科专业绘画理论知识的积淀,以及多次失败的磨砺,都为他后来成为一名专业画家奠定了有利的基础。2010年,王维明考研调剂到浙师大美术学院国画专业的时候,正好与张仁海同级,从此两人渐成形影,研究生毕业,又一同留在金华书画院做了专职画家。彼此如切若磋,如琢如磨,艺术的进境,也在于有人能够相互砥砺,照见自己的初衷。

责任编辑:方柯
分享到:
婺城新闻网新浪官方微博婺城新闻网官方微信
批准文号:浙新办2008[ 15 ]号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33120190038 有效期:2022年12月16日至2025年12月15日浙ICP备09057527号
金华市婺城区新闻传媒中心主办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加盟单位  举报电话:0579-822253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