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新闻中心今日婺城婺城网视图库中心新闻专题婺城政务金华新闻连线浙江国内新闻国际新闻外媒婺城
您当前的位置 :     婺城新闻网>新闻中心>今日婺城>文化教育

艾青的故事,要说给家乡的人听

  ——高瑛第二次向金华艾青纪念馆捐赠艾老珍贵遗物

2015-08-24 09:30:53  来源:  婺城新闻网  作者:  记者 张苑 见习记者 吴嘉凝

  7月31日下午,艾青夫人高瑛带着甜甜的笑靥回到艾青故居,并循祖制拜谒蒋家祠堂,带着“诗坛泰斗”艾青对家乡深深的眷恋一起回到了故土。与这份情怀一同落叶归根的还有一批艾青生前的珍贵物品,这已是高瑛第二次向故乡金华的艾青纪念馆捐赠艾青遗物。

  高瑛20年来9次回金华省亲,2次向艾青纪念馆捐赠

  7月30日,为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我爱这土地·艾青抗战诗集》首发式在艾青故乡金华举行。诗集收录了艾青在民族生死存亡的危急关头,在那个风雨飘摇的浮沉年代,鼓励国民奋起抗战的不朽诗篇,这些诗篇曾激励着进步青年前仆后继,奋勇抗战。

  首发式前,艾青夫人高瑛女士致电金华市艾青纪念馆,提出愿意将众多艾青生前珍贵物品在首发式上予以捐赠。她表示,艾青热爱家乡金华,也为家乡写过很多诗歌,让他生前珍爱之物“回家”,也是圆艾老平生夙愿,让艾老遗物有个好的归宿,亦是高瑛晚年最为牵挂的事宜。

  艾青曾在诗歌中写道:“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艾青流淌于字里行间的这份对故乡刻骨的眷恋也深深感染了妻子高瑛。数十年来,作为艾青妻子的高瑛,与故乡金华的情谊非但没有因艾老的离世、时光的流淌而被冲淡,反而日渐深厚。

  1958年,艾青被打成右派,先后流放北大荒和新疆,因住的地窝子光线不足,加之长期营养不良,右眼失明,1973年夏,左眼严重充血,好不容易才争取到了返京治疗的机会。治疗眼疾后,艾青于9月下旬偕妻子高瑛和小儿子艾丹回金华探亲。这是高瑛第一次踏上家乡金华的土地。

  1996年5月5日,艾老与世长辞。此后,纵然垂老,高瑛依旧牵挂故乡金华,曾先后9次回乡省亲,向亲朋好友嘘寒问暖,关心家乡建设。1998年10月9日,故乡金华正式建成艾青纪念馆,艾青与高瑛的长子艾未未担任总设计师,此后,金华又修建了艾青故居,命名了艾青中学、艾青小学、艾青公园、艾青路,以此缅怀家乡的伟大诗人。

  此次回乡,耄耋之年的高瑛行走在艾青笔下故乡小巷子里的石子路上,满心欢喜;在金华市锦林佛手园,高瑛低头深情亲吻金灿灿的佛手,笑靥如花。艾老生前,漂流在外,却思乡心切,每到佛手飘香季,都会在身边放一只家乡的佛手,以解思乡之苦,艾老离世时,办公桌上的玻璃瓶里还安然躺着一只金华佛手。而这只佛手瓶也成为1998年10月11日高瑛第一次向金华艾青纪念馆捐赠的珍贵物品之一,现被陈列于馆中。

  高瑛几乎将艾青生前珍贵物品全部捐赠给金华

  高瑛此次向金华艾青纪念馆捐赠的文物与书刊包括:艾青书法作品一幅、著名画家吴作人油画一幅、著名画家赵大陆大油画一幅、艾青生前使用过的真皮沙发一组(六件套)以及《我爱这土地·艾青抗战诗集》、《诗的牵手》等图书和杂志共5000册。

  金华市艾青纪念馆馆长周国良表示,这批珍贵物品,将更好地扩充艾青纪念馆馆藏,特别是馆内的艾青书房、艾青生平等展厅,都将得以更真实地还原,让市民有更直观的了解与体会。他还表示,将不负高瑛女士的再三嘱托,亲手将部分捐赠书籍送往艾青故居、艾青中学和艾青小学,也将艾老一家对故乡的浓浓情意传达给更多的金华家乡人。

  周国良回忆。今年7月13日,金华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艾青纪念馆派代表赴京,拜访“诗坛泰斗”艾青的夫人高瑛。“其实,吴作人的油画,高瑛已经送给艾丹了,然而,得知金华代表到北京接受捐赠,艾丹又重新将画作送到了高瑛手中,并当即表态,‘这幅画放在艾青的家乡,更有纪念意义。’这让我们都十分感动。”

  随后,高瑛把金华代表带到家中大堂,迎面居中挂着一幅艾青的油画像,画中的主角,虽是晚年的艾青,却依然目光坚毅、意气风发。“这是赵大陆先生的画作,2009年创作的,也一并给金华吧。”赵大陆是国内现当代油画界首屈一指的人物,画过毛泽东、鲁迅等名人的肖像画。

  而后高瑛提出将艾青生前使用的一组真皮沙发捐给金华艾青纪念馆。这组沙发早年由艾青与高瑛的长子艾未未存放于通县的工作室中。高瑛当即电话通知艾未未,“父亲生前最喜欢的这组沙发,我决定捐给金华。”很快被告知沙发被安置在艾未未在河北的一个仓库里。“你们把沙发擦干净,包好,运到通县,交给金华方面的代表。”仓库负责人“小胖”接到高瑛指示后,连夜整理沙发,与金华方面代表在通县完成交接。

  “斗转星移十四年,艾青,你在哪里,苦苦思念,无处寻觅,总是自己问自己。白天,我坐着你的沙发,夜里,我睡在你的床上,处处没有你,又处处都有你。要是你还活着,那该多么好,我会像影子般,围着你转来转去。”高瑛曾在诗歌里这样写道。这组沙发承载着艾青生前的琐碎点滴,记录着高瑛与艾青四十多年来共话桑麻的温情片段,不然怎会字里行间如此深情?可高瑛,把它捐给了家乡的纪念馆。

  第二天中午,因搬书事宜,金华代表再次拜访高瑛,巧遇艾青与高瑛的次子艾丹。艾丹上世纪70年代中期随父母迁回北京,长期担任艾青的秘书。艾丹表示,他正在整理父亲早年的一些珍贵手稿,将选择合适的时机有选择地将宝贵的文化遗产捐给家乡金华。

  “高瑛几乎把艾青生前书房里所有的物品,全部以无偿捐赠的方式移交给了金华。这让我们几个金华代表感动不已。”周国良说。早年,艾青下放到新疆石河子整整21年,奔放的诗人于艰难岁月中谱写豪迈诗篇,于广西桂林经历了一番笔尖的顽强战斗,当下,这几个在艾青诗歌生命中留下深刻痕迹的地方都建起了艾青纪念场所,当地政府屡次与高瑛女士联系,希望收藏艾老遗物,终不得允。而艾青在新疆石河子的潮湿地窝子里21年坚持创作时使用的字典和煤油灯正静静地立在金华市艾青纪念馆的展柜中,当年激发诗人电闪雷鸣般的创作灵感,用热力的笔触呼吁大众“活着就要斗争,在斗争中前进;即使死亡,能量也要发挥干净”的鱼化石也在其中。

  “高瑛本次将如此大量的珍贵物品无偿捐赠给金华,体现了艾青家人对于家乡无私的爱,无法用金钱来衡量。不得不说,这是高瑛一家对故乡金华的偏爱。”周国良告诉记者。

  一组字画印证艾青一家与吴作人牢不可破的友谊

  在高瑛此次捐赠的物品当中,一幅吴作人的画与一幅艾青的书法,尤为珍贵。上世纪30年代,两人都曾留学法国,由此结下深厚友谊。

  吴作人的这幅油画作品,画的是高瑛的侧面像。关于这幅画的由来,新加坡学者奇骏在他的著作《关于艾青》中写道:

  “艾青曾说:‘在我们全家还没有被调到新疆的时候,吴作人请一批美术界朋友,每个星期五晚上都到他家里画画,每一次都找一位朋友做模特儿给大家画肖像。那时候,吴作人的家是很大的,地点在北京地下铁道的旁边。我与高瑛虽然不画,却时常参加这个聚会。1957年初,作人还特地为高瑛画了一幅油画的肖像。只可惜‘文革’的时候,作人和淑芳(吴作人妻子)都被迫搬家,而这个有意义的聚会也就散了!’”后来,吴作人将这幅油画送给了肖像主人公。58年来,高瑛一直珍藏着它,未曾面世。

  那幅艾青书法作品的内容,则是艾青写给吴作人的:“作人同志所追求的,是一望无边的、风沙弥漫的、默默前进的、戈壁滩上的,骆驼的形象———这也是中华民族的,坚强不屈的形象。艾青一九八五年九月”。

  艾青写完这幅字,由于种种原因,未能送到吴作人手中。高瑛悉心收好,保存至今。

  艾青与吴作人之间的友谊,绝不仅限于字画。《关于艾青》一书中,奇骏也记录了一件趣事,当时,他在吴作人府上做客,巧遇闻名中外的诗人艾青与他的夫人高瑛:

  我每读艾青先生的诗,总是想象艾青是一个年轻英俊、热情奔放的诗人,骑着一匹骏马,在广阔的大地上飞驰。他听了我的感想,看了看自己,然后说道:“我在东北住了一年半,新疆住了16年,都好像没有骑过马,只在新疆骑驴子!骑黄胄画的小驴子。不过,新疆的驴子像狗一般大。如果您骑着驴子,在半路上遇到朋友,当大家在握手寒喧的时候,那驴子会从您的胯下溜走,而您是绝对不会跌下来的,因为您根本就是站在地上。”这段小插曲,又引起大家发笑。高瑛女士急着说:“艾青又在说笑话了!大家少听他说话,多吃点菜吧!”艾青接着说道:“你们多吃菜,我多抽烟,是很合理的。”

  艾青先生转头对作人先生说道:“你曾到过新疆,驴子真的那么小呵!可是你所画的总是雄壮牦牛。为什么最近少画呢?作人啊!其实你看来一点也不老,应该多画,以纪念我们牢不可破的友情!”

  “我们是数十年的老朋友了,从巴黎初次见面的时候算起,已经是相交几十年了!”作人先生似有所感地说了这些话。

  “作人,我非常珍惜这份50多年的友谊。记得1975年初,我们刚从新疆搬回来北京看病,一副落魄相,多少人不敢来看我们。可是作人却不顾后果,上门来看我这位老朋友,那种温情,难能可贵!最使我不安的是,那天淑芳(吴作人的夫人)还在病中!”

  淑芳女士说:“是的,因为我是病在床上,没有去探望你们,到现在心里还是觉得不安。”

  “什么不安”,性格爽朗的高瑛女士说,“牢不可破的友谊,是经得起时间的考验。来!我敬你们一杯,大家也一起干杯吧!”

  当年,艾青与吴作人,两个家庭之间的友谊在此次高瑛捐赠的这两件字画中得到最好的印证。而高瑛也将这份诚挚的友谊带回了金华,要把它说给家乡的人听。

责任编辑: 朱莹
分享到:
婺城新闻网新浪官方微博婺城新闻网官方微信
批准文号:浙新办2008[ 15 ]号浙江省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33120190038浙ICP备09057527号
金华市婺城区新闻传媒中心主办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加盟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