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只婺窑青瓷乐五联罐揭开胡人南迁史
若不细看,在众多奇珍异宝中,市民们或许会忽略了“八婺古韵”展馆中几只汉晋时期婺州窑青瓷乐技五联罐。
这几个婺州窑乐技五联罐分上下两层,上层由五个小罐组成。胎质较粗,呈青灰色;施青黄釉到底,胎釉结合紧密程度不一,上层五个小罐,罐上都有几个人形,身着短衫,稳身端坐。其中一只中间一人形较大,左手抱一幼儿,抚腮贴脸,右手抱一幼儿于胸前。周围四个小罐的人物,各持一件乐器,正在为下面的杂技表演伴奏。下层的腹肩部位,堆塑有杂技俑。中间一人正在表演倒立技巧;两边各二人,左边二人背靠背,右边二人面向中间,均为合掌跪坐,像是在拍手和着上面的乐曲,亦像是为倒立者叫好鼓掌。罐的背面贴塑有鸟、狗等动物。上层前面右边小罐上的一人,左手举至耳边,右手持一乐器于嘴下。前面左边小罐上的一人,左手抚腮,右手曲举胸前,握一槌似乎在敲打挂在胸前的乐器。后面右边小罐上的一人,左手握一乐器举至眼角,右手握一槌敲打胸前的乐器。此人与前左小罐上的人有些相拟,所不同的是,左手握着一乐器,胸前无带系挂。后面右边一人,双手握一管状乐器于嘴下。在五联罐乐俑的下方,下腹肩上堆塑有五个较小的人物。中间一个作倒立状。这种杂技表演,古代属百戏范畴。而在汉代有许多百戏的伴奏用的是鼓吹。那么五联罐上所奏的是否是鼓吹乐呢?鼓吹在作为军乐、仪仗的同时,也用于宴乐。由于乐队的编制和应用的场合不同,而有“横吹”、“骑吹”、“短箫”、“铙歌”、“箫鼓”等不同的称谓。这件罐上的乐曲应属于“箫鼓”,“箫鼓”以它用排箫与鼓合奏而得名,不但用作仪仗音乐,而且也普遍用来伴奏百戏。显然,这件五联罐,展现的是一个主人怀抱二幼儿欣赏在箫鼓乐伴奏下的杂技表演的情景,其塑造的演奏及舞蹈者皆凹面高鼻,均非汉人。
婺州窑是浙江中部金衢盆地历代烧造瓷器的总称,在四千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晚期,金衢地区的先民就开始烧造硬陶和印纹硬陶(泥釉黑陶)。婺州窑青瓷以产量大、品种丰富著称,是我国南方青瓷的主要产地之一。汉晋时期,陶制品多为随葬冥器,为让死者在另一个世界也能享受如在人间般的富足生活,当时通常会以陶制狗圈、陶制谷仓等一同入葬,婺州窑亦不例外。可墓葬中发掘的这几只婺州窑汉晋乐技五联罐上的胡服高鼻乐师及婀娜舞者却绝非古婺大地上的土著汉人,其中原委如何?
徐卫推测,在三国时期,在浙江就已有北方游牧民族——胡人为躲避战乱,南下谋生。他们不会耕种,善歌舞,即以娱乐业作为谋生手段,走入婺州富商官宦家庭,丰富南方汉民族文化生活,古婺窑工则以此题材创作婺州窑乐技五联罐,无意间向2000年后的现代人揭开了这段胡人南迁的历史。
看婺城新闻,关注婺城新闻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