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新闻中心今日婺城婺城网视图库中心新闻专题婺城政务金华新闻连线浙江国内新闻国际新闻外媒婺城
您当前的位置 :     婺城新闻网 > 新闻中心 > 今日婺城 > 文化教育

数件馆藏文物揭开古婺万年谜底

2015-11-02 09:09:54  来源:  婺城新闻网  作者: 记者 张苑
 

  夹碳红衣陶印证上山人水稻种植技能

  在万年上山文化展陈区,你可发现两只红衣陶碗中夹带的碳化谷粒?这里面藏着上山人人工种植水稻的印证。

  据了解,上山遗址出土文物中发现有掺和大量稻壳、稻叶的陶片,土层中也留下了稻壳和稻叶痕迹,在石器中也发现了距今约11000年的炭黑状谷物。

  “上山文化已经出现处于早期阶段的人工栽培稻。稻米已成为上山人重要的食物资源。”徐卫介绍。那么,如何确定这是人工种植水稻,而非野生水稻呢?首先观察稻壳,也就是谷粒外包的干燥鳞状的保护壳,野生稻稻米颖壳长宽比大于3.5,而上山稻米颖壳长宽比低于3.5;再看小穗轴,也就是连接稻谷和稻秆间的小梗,采集野生稻谷,只需摇一摇,谷子就落入袋中,摇落的稻谷,小穗轴有圆滑的脱落疤痕,而人工种植的稻谷,需要石头做的镰刀人工割下稻,通常会在小穗轴末端保留一段小枝梗的残部;再者,稻硅酸体检测也充分证明了上山文化遗址上曾集中生长过大量水稻。植硅体主要存在于植物的茎叶中,一般生长过该种植物的土壤,就会保存着相应的植硅体。通过从土壤中分析出的硅酸体组合,可以判断这里曾经生长过什么植物。上山遗址出土的夹炭陶片胎土中含有来自稻叶片运动细胞的扇形硅酸体。

  那么,上山人为什么会在陶器中掺和稻叶和稻壳呢?徐卫介绍,在制作陶器时,将植物作为掺合料,更便于用非黏土制作陶器,还可以防止陶坯在干燥条件下,或者烧制过程中因坯土收缩而出现开裂、破碎。

  上山文化遗址中发掘的生产工具也印证了上山人已掌握人工种植水稻技能这一考古论断。上山先民使用的工具主要是石器,且已出现磨制技术,呈现出旧石器时代向新石器时代过渡的状态。打制石器有石磨盘、石磨棒、石球、石锤、穿孔器、石核石器、刮削器、砍砸器、尖状器等。石磨盘和石磨棒就是重要的稻谷加工工具,两者配合使用,可将稻谷去壳,在展陈区,市博物馆工作人员在出土原件旁安置了仿制一套石磨和石磨棒,供市民们亲身体验。据说,在加工谷物之外,这套工具还可以用来加工块根类植物。

  除石器之外,上山人还将磨制过的动物骨头作为工具使用,如骨耜是一种起土的农器。上山人使用陶器作为日用器具。上山文化遗址出土量最多最有代表性的是陶器。陶器多为夹炭红衣陶,火候低,质地疏松,器型简单。制陶工艺有泥片贴筑、泥条拼接等方法。器型多为大口盆,其他还有双耳罐、平底盘、钵形器等。

  为避免谷物浪费,上山人会在磨盘下放置大口盆,这样,脱壳的稻粒就不会洒出。在烹饪稻米时,上山人会将烧烫的石头放入盛满水和稻米的大口盆中进行加热,并使食物煮熟,叫锅-石煮法。

  也就是说,远古时期,上山人把湿地开垦为稻田,于冬末或早春引火燎原,烧去枯草落叶,用骨耜翻耕、平整土地,于仲春播种,秋季穗黄,再用石镰摘穗收割,并将收获的谷物放入储藏坑储存备食。要食用时,再用石磨盘和石磨棒将稻谷磨成粉,或将稻米脱壳烹煮。有学者估计,当时每亩稻田一年收获稻谷约55公斤。但上山人离中华大地上发达的农耕文明尚有一定距离,上山遗址中出土的石球、刮削(切割)器和动物骨头标本,反映了与早期稻作农业共生的采集、渔猎经济仍然占据十分重要的地位。中小型动物成为上山人主要的狩猎对象。

首页  上一页  [1]  [2]  [3] 
责任编辑:郑剑

看婺城新闻,关注婺城新闻网微信

相关阅读
分享到:
婺城新闻网新浪官方微博婺城新闻网官方微信
批准文号:浙新办2008[ 15 ]号浙江省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33120190038 有效期:2022年12月16日至2025年12月15日浙ICP备09057527号
金华市婺城区新闻传媒中心主办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加盟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