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新闻中心今日婺城婺城网视图库中心新闻专题婺城政务金华新闻连线浙江国内新闻国际新闻外媒婺城
您当前的位置 :     婺城新闻网 > 新闻中心 > 周末人物

廖金莲:来料加工拓宽农村妇女就业路

2015-12-25 09:22:12  来源:  婺城新闻网  作者: 记者 苏晓婕

  

  沙畈乡是婺城区来料加工重点乡镇,近年来,在沙畈乡党委、政府的重视下,沙畈乡来料加工事业开展得有声有色,对全乡农民增收致富,提前奔小康起到了积极推动作用。在沙畈乡丁久村,廖金莲可以说是婺城区最早的来料加工经营户之一。1999年,她在丁久村开办了第一家来料加工点。如今15年过去了,这个小小的家庭加工点已经发展成为来料加工企业。目前,廖金莲在琅琊镇、丁久村、银坑村、义乌等地建立了来料加工点5个,带动沙畈乡周边村和塔石乡、琅琊镇部分村村民发家致富。

  在廖金莲的带领下,儿子虞旭辉也加入了来料加工的行业,并进行了产业升级,一家人相处十分和睦,生意也做得红红火火。今年,廖金莲一家还被评为了“最美家庭”,为此记者前往沙畈乡去采访了这户家庭。

  有生意,再辛苦也值得

  说起自己加入来料加工行业的原因,廖金莲说,纯粹是因为她看见村里的妇女整天无事可做,便萌生了组织货源到村里加工的念头。上世纪80年代,义乌当地来料加工市场办得有声有色,学习经验后,1999年,廖金莲开始了她的来料加工业务。刚开始时,廖金莲在义乌没有熟人只能靠自己跑业务,在接到了第一笔单子后,原以为村民们会理解自己的行为,但事与愿违,没有人愿意支持她,后来还是廖金莲挨家挨户动员请大家帮忙加工,最终才如期交货。

  虽然第一次接单的经历并不是很顺利,但在完成单子时,廖金莲不仅有了义乌的生意伙伴,更得到了许多村民的支持。在廖金莲开始办来料加工不久,市场上便流行起了中国结,在看准时机后,她便来到中国结手艺纯熟的东阳,并在东阳黄田村学了中国结手艺,学回来之后手把手教给村民们。也正是因为廖金莲加工的中国结手工巧、质量高,为她赢得了不少客户和单子,也为她的来料加工业赢得了第一桶金。

  有了第一次的成功后,廖金莲对来料加工业更是充满期望和信心,但收获的背后少不了她的努力和付出。刚开始做来料加工时,廖金莲家中没有车辆,山区的交通本身并不便利,为了能让村里的妇女继续干着来料加工的工作,接到订单后的廖金莲便开始从丁久村出发,转车到琅琊镇上,再转车前往汽车南站到义乌,接着还得到义乌当地的来料加工市场,去一次起码得转4趟车,空手也就罢了,可坐车时往往还带着几大包货品。

  廖金莲的儿子虞旭辉告诉记者,在家里没买车前,自己和母亲每隔一个星期或半个月都会前往义乌一趟,有时候订单加工好后还得拖着好几包成品一直坐公交车到义乌。坐公交车的缺点就是山区班次少,每当廖金莲从义乌回到金华时,到山区的车就已经没有了。没有公交车,廖金莲就只能走路回村里,路上有遇到便车才能搭车回来。

  有时候刮风下雨,廖金莲和虞旭辉想打个车都不容易,司机一看这大包小包的就直接开过去了。“再说了,就算能打到车,一次订单赚的钱估计都不够坐一回出租车的。”虞旭辉感慨道。这样的情况一直持续到虞旭辉加入来料加工业。“之后就是我跟着我母亲一直坐公交车转车到义乌。2006年,在我考出驾驶证后,我做的第一件事就是买车。”虞旭辉说,“虽说第一辆车是二手车,但好歹比坐公车要好些。”

  在买了第一辆车后,送货接单的工作就落到了虞旭辉的头上,之后断断续续又换了两辆送货车,车型也越来越大。一直到现在,每到家里送货时,虞旭辉早上6点出发、8点到义乌交货,之后还得接订单、买材料、打样等等,紧赶慢赶回到家常常也都是凌晨2、3点了。对于自己的辛苦,虞旭辉反倒觉得有得忙才表示自家的来料加工点好,有生意,只要能给村民们带来收入,再辛苦也值得,除此之外,自家的来料加工点之所以能办成功,离不开的是政府相关政策的支持。

  分工明确办好来料加工点

  此后的日子里,在从事来料加工业,廖金莲一直遵循的原则就是跟随市场的脚步走,15年来,她做过串珠、项链、中国结等多种小商品的加工,如今又成功转型为做手机包出口阿联酋、巴西等地,来料加工事业也做得越来越红火,但她坦言,创业路上没有一帆风顺,在遭受挫折的时候自己也想过放弃,但看见在她这里工作的姐妹们,便又有了坚持下去的动力。

  从事来料加工多年,廖金莲坦言今年的生意特别难做,往往一个包出口国外一点利润都没有,今年大部分都在贴钱。说起今年生意难做的原因,廖金莲告诉记者,竞争越来越激烈和工人工资的不断上涨是今年利润少的主要原因。“今年工人的工资比往年高出了不少,但因为出口商品的价格没有增加,从而导致了今年感觉生意不好做”。

  过去,廖金莲接的多是代工业务,中间被外贸公司赚了一手。她说,以前产品利润较高,大家还多少能分到一点,但现在加工成本高了,利润越来越薄,有时候工人的工资都很难得到保证,所以现在接单子她都是小心翼翼的,成本往往是算了又算。

  “有人也说那就先休息,等市场形势好了再继续,但我的想法就是村里来料加工点没有了,村民们就得出去找工作,等到我再开来料加工点时,山区里估计连人都招不起来了。”就是为了村民们能够在村里也能赚钱,即使来料加工业非常难做,廖金莲也咬着牙坚持了下来,“我想想明年应该就会好了吧,再坚持几个月。”

  除此之外,现在电商的形势一片大好,来料加工的竞争也在不断增大,这何尝不是廖金莲作为来料加工经纪人应该考虑的问题。为了跟上电子商务的时代,廖金莲的儿媳妇也加入了这个行业,用自己去学习经营电子商务的经验来扩大自家来料加工的知名度和招揽顾客。廖金莲直言,自从在网上有了网店后,订单再也不用自己跑去确认了,既省时又省力。

  在阿莲手机包厂中,廖金莲的丈夫退休在家平时负责扫地、拉布、打包等工作,儿子虞旭辉则负责采购、订货、发单、发货,儿媳妇则负责管理账目,廖金莲则负责打样和管理工人,一家人在工作上分工明确,在生活中也相处十分融洽、和和睦睦。

  廖金莲除了是一名来料加工经营户,还是丁久村一名当了12年的妇女主任,村里的宣传活动、文艺活动全都要负责,最近垃圾分类是村里的一个重点项目,廖金莲还经常出去培训,带动村里的妇女学会垃圾分类。除此之外,自从有了廖金莲的这个加工点,丁久村的村风民风也有了大变样。廖金莲说:“过去村里人穷出是非,聚众打牌赌博是常有的事,如今有了来料加工,这些事情也大大减少了。”

责任编辑:郑剑
分享到:
婺城新闻网新浪官方微博婺城新闻网官方微信
批准文号:浙新办2008[ 15 ]号浙江省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33120190038浙ICP备09057527号
金华市婺城区新闻传媒中心主办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加盟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