婺剧《十八棵青松》参加全省婺剧进校园精品汇报演出
引言:
由中宣部和文化部共同主办的2016年新年戏曲晚会在流光溢彩的国家大剧院举行。党和国家领导人习近平、李克强、张德江、俞正声、刘云山、王岐山、张高丽,在京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全国人大常委会部分领导同志、国务委员、全国政协部分领导同志,有关部门负责同志等出席并观看演出,喜迎新年。
被周恩来总理誉为《天下第一桥》的婺剧《断桥》选段亮相本次晚会,这是今年央视戏曲晚会上演出时间最长的地方剧种节目,也是本届晚会全省唯一入选节目,更是婺剧首次入选央视新年戏曲晚会。
2016年,央视猴年春节联欢晚会上,婺剧经过层层筛选,从全国众多地方戏曲中脱颖而出,成为最终入选猴年春晚戏曲联唱《戏游花果山》的六个剧种之一。
当《姐妹易嫁》选段《树上喜鹊叫喳喳》在春节联欢晚会上唱响后,婺剧,这一拥有500多年历史的地方剧种,再次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随着国家对地方戏曲文化的重视,近年来,浙江省“婺剧进校园”现象被教育界、文化界广泛关注。金华市早在2008年就启动了“婺剧进校园”活动,“婺娃娃”们清婉的唱腔、婀娜的身段成了校园里一道独特的风景。
戏曲传承,关键要从娃娃抓起。让我们走进浙江中部金华城东的一所学校,这是一所见证城市变迁的学校,没有专业装备更没有什么名师的指导。但就是这样一所学校,先后五次走进央视,2015年,东市街小学选送的节目《十八棵青松》,从全省22个节目中脱颖而出,代表金华婺城区参加了浙江省中小学婺剧进校园精品演出,在那里,孩子们和全省观众一起,共同追寻心中的婺剧梦……
他们的成长离不开校长贾秀军等教师的培育,他们的成长给教育界、文化界以及自强不息的学子们以启发和借鉴。
笔者所要讲述的故事,是一朵朵“小小梅花”和他们老师的故事。
第二章孩子们的婺剧梦
铁杆戏迷教婺剧
音乐教师梅映是一名铁杆戏迷,父亲和母亲都热爱婺剧。父亲是一个音乐迷,当过兵,转业后,曾在永康婺剧团做后台工作。退休了,回家乡唐先镇组建了一支民间乐队,除了写字、爬山,就是整天捣鼓各种乐器。二胡、唢呐、笛子……什么都会,什么都喜欢。母亲也与音乐有关,是一名小学音乐教师。全家聚在一起,吹拉弹唱,样样拿得出手,宛若一个小型乐队。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这样拥有着浓厚音乐氛围的家庭环境中,激发起了梅映对音乐的兴趣。为了培养女儿,父亲利用一切机会来增加她的自信心。有机会,就让她唱。那时人小,梅映说唱就唱。不管人多人少,什么样板戏、《红梅赞》,张口就来。父亲利用一切机会,让梅映增加舞台表演的经验。在梅映的心里,父亲是自己最好的音乐启蒙老师。
大学毕业后,梅映到了东市街小学任专职音乐老师。2002年,在一次金华市教师才艺展示中成就了她的“婺剧梦”,她表演的婺剧《辕门斩子》——《我祖上本也是簪缨之家》片段获得了金华市二等奖,由此,她与婺剧结下了“情缘”。
伴随“好学、苦练、拼搏”和“幸运、成功、荣誉”,梅映一直在婺剧的舞台上施展自己的才华。
2003年9月,出于让学生们接触地方戏的尝试,在陈轶材的带领下,她首次把婺剧引进课堂,成为婺剧进校园的先行者,开始了一系列的婺剧教学活动,在她的倡议下,东市街小学一个拥有30多名学生的婺剧兴趣班成立了。兴趣班在每周三的“体育艺术2+1”中进行,每次保证一个小时的课时。
梅映先是让学生们欣赏一些婺剧片段,传授一些婺剧基本知识,运用自己摸索的“口传心授结合视唱法”让学生渐渐了解婺剧,在此基础上,筛选出好苗子进入兴趣班,进行全面的教学与练习。
形象、嗓音、表演和音乐天赋都是对婺剧兴趣班孩子的苛刻要求,梅映认为,一个孩子要成为一名优秀的小演员,舞台和观众对他的要求是苛刻的,婺剧演员也超过了对影视演员、歌唱演员、舞蹈演员等的要求。
因此,她对婺剧兴趣班的孩子们特别严格。婺剧的排练是个非常辛苦的过程,一板一眼,每个动作都要追求完美、到位,不能有丝毫马虎,一个动作没练好就要重复练习,不管多累也不能松懈。梅映的练习方式和认真执著的态度,直接影响了学生的学习态度。久而久之,学生会很自觉地把学婺剧的这种态度带到学习中去,养成良好的习惯。
用钢琴伴奏练习也是梅映琢磨出的办法,她在教学中发现,用钢琴伴奏,孩子们唱音特别准。特别是碰上高音,她都用钢琴伴奏。其实用钢琴伴奏也是没办法的办法,在婺剧团有强大的后台伴奏,可是一个小学的婺剧兴趣班受条件限制,要做到这些有些难。况且学生在练唱的时候跟着伴奏带只能唱一遍,还没听清楚怎么唱,伴奏带就已经结束了。梅映用钢琴伴奏,可以一个字一个字地教授。教唱的时候,她就三个字三个字教,甚至一个字一个字教,因为戏曲的特点是拖音很长,虽然是三个字,要学会也很不容易。”
在梅映看来,成长是一个浸透着汗水和泪水的词,甜蜜而又苦涩。一段时间的训练,梅映发现,孩子们的状态有了明显改变。一些原本很调皮的孩子,但是自从参加了婺剧兴趣班,自信心提高了,与其他同学也越来越融洽。
让梅映特别感动的是,对于教授婺剧,学校领导和老师们纷纷伸出援手表示支持,连附近的婺剧团听说东市街小学的孩子学婺剧后,也伸出援助之手。与婺剧团沟通后,兴趣班的学生能“面对面”与“浙婺”的演员见面,到排练现场观摩他们的排练过程。虽然辛苦、劳累,但孩子们看到那些英姿飒爽的各种婺剧扮相后,一个个眼睛都发光了,也更加向往学习婺剧。2003年9月,在婺城区文艺会演上,该校学生表演的婺剧折子戏《拾玉镯》得了二等奖。
更让梅映感动的是,她的坚守和耐心,感染了一批家长,他们由起初的不理解,变成了配合、支持。甚至,他们会反过来感动老师。
在东市街小学,就有这样一位永远不会毕业的家长,她是省婺剧团的国家二级演员吴淑娟。
2003年,吴淑娟的儿子在东市街小学读书,当时梅映刚刚启动婺剧教学,在排戏、化妆等方面遇到困难,经常向吴淑娟求助。身为该校的学生家长,吴淑娟尽管忙碌,但没有推辞。后来,她的儿子从东市街小学毕业,照理说,她可以不理会梅映了,但她依旧有求必应。有次,她从外地演出回来不久,正在睡觉,梅映打电话向她求助,她二话不说就赶到学校了。梅映说,这样的家长让她感动。吴淑娟却说,是梅映让她感动,一个小学老师能自发传承婺剧,她这个婺剧演员能袖手旁观吗?
她笑着说:儿子毕业了,妈妈不会毕业。
学婺剧不仅要学唱腔,还要练身段。梅映依据孩子们不同的年龄段,将婺剧学习分成不同的内容,低年级(1~3年级)以身段表演为主,而高年级(4~6年级)就可以唱念做打均有尝试。
走出去的“阿婺剧社”
当婺剧教学在东市街小学轰轰烈烈开展的同时,东市街小学的孩子们已经不再满足于在学校的自娱自乐,他们把目光放在了校外,走出学校、走上舞台成为了他们共同的追求。
2008年,浙江省首届“雏鹰杯”中小学生戏剧展演在浙江儿童艺术中心揭幕,来自全省各地中小学选送的36台戏剧类、戏曲类、曲艺类节目轮番上阵,共同演绎浙江省中小学生的艺术精彩。
首届“雏鹰杯”艺术展演主要以戏剧表演为主,内容涵盖小品、课本剧、校园剧、音乐剧、情景剧等,越剧、评书、说唱、快板等艺术形式的节目也不少,基本上都是学校自编自创的,既富有童趣,又体现当代少年儿童的精神风貌。
东市街小学选送的《三请梨花》荣获浙江省首届雏鹰杯戏曲大赛二等奖,这也是从全省146个节目中选出的唯一一个入围36强的婺剧节目。
这次获奖,让东市街小学找到了自信。当听到获奖消息的那一刻,“小演员”们一个个像鸟笼里放出的小鸟,快活地飞向蓝天。小演员们一个个热情高呼,的确,作为一所几乎被人们遗忘的学校,他们一年到头能走出去比赛的机会并不多,看到自己精心排练的节目能走上舞台,孩子们都欢呼雀跃。这也让庄正标感动不已。他由衷地为孩子们感到高兴。这个荣誉是来之不易的,婺剧教学开展短短几年,孩子们就有如此收获。然而,庄正标知道他们要走的路依然还很长。
俗话说,爱好是最好的老师,孩子们对婺剧表现出了一股热情和追求,东市街小学也开启了追梦的旅程。
2010年,婺城区迎新文艺汇演暨“激情婺城”文化艺术节隆重举办,庄正标觉得,几年的婺剧教学,该是在婺城展示学校实力的时候了,这也是一个难得的机会。
庄正标当时想,只要参赛,多少能拿个名次,于是,借着敢闯敢试的胆子,从报名、定节目到排练,短短三周时间,就参加演出。
出于一种尝试,东市街小学想在唱腔、服饰方面都能有所创新,于是,庄正标和音乐老师一起自编了少儿版《穆桂英挂帅》。
不出所料,当孩子们从碟片里看到穆桂英穿着大红的大靠(是男女将军专用,绣有甲胄纹样,背上扎四面旗子),非常威武时,眼睛都亮了。
演出当天,孩子们的精彩演出,博得在场观众一片喝彩,听到如雷的掌声,庄正标和老师们看到孩子们演得很精彩,心里都很感动。说真的,那个帽子戴起来很不舒服,头会有些痛,但孩子们还是有板有眼认真地演出。看到孩子们在台上演,老师们的心嘭嘭嘭地跳得很快。
花香自有蜜蜂来。此后,东市街小学的婺剧教学经各级媒体纷纷报道, 2011年,2012年,东市街小学的婺剧小演员两次走进中央电视台《快乐戏园》栏目。孩子们精彩的表演,得到了著名主持人董浩、赵宝乐和中国戏剧家协会研究室主任崔伟的啧啧称赞。
看到婺剧带给孩子们的促进作用如此立竿见影,东市街小学又开启了婺剧特色教学的一系列探索。
婺剧“小戏迷”的成长
在婺城区全面推广婺剧进校园的大背景下,梅映因为婺剧特色教学和出色的工作,调离东市街小学到仙源湖实验学校担任副校长,因此,学校婺剧教学的重担就落在了音乐老师傅毅君身上,傅毅君也爱上了婺剧。每次在课堂上,她一直拿着两根小木棍。木棍的敲击,自始至终伴随着整个唱段。唱段的速度、节奏和重音,都融在了木棍干脆的敲击声中。
有时候,傅毅君一边听磁带,一边摸索,找出独特的婺剧教学方法,面对一个从没上过婺剧课的班级,孩子们最初唱婺剧的感觉和唱歌没什么区别。“大家和我一起做,精———气———神!”傅毅君拉开架势,调动学生的精神。
而非科班出身的她,学婺剧也经历了一个同样的过程。拜师学艺这是傅毅君的第一步。她先后跟随浙江省昆剧院昆曲表演艺术家李明华老师和浙江婺剧团周跃英老师学习婺剧。
每周,学校都请浙江婺剧团朱云香和周跃英等知名老师来这里给孩子做专业训练。孩子们学,傅毅君也在一旁认真地学,渐渐地找到了门道,她觉得咬字清楚,控制气息,拿出劲,唱出味,就能学好婺剧。
东市街小学的小演员曹嘉仪从一年级就开始接触婺剧,她所饰演的《一对紫燕双双飞》中的金枝,把公主的那点小娇气、小傲气表现得淋漓尽致。有一次,在登台表演时,小演员不小心把话筒摔掉了,结果演唱完全出不了声音,但她却没有表现出丝毫的手忙脚乱,依然很淡定地继续他的表演,迈台步,划手势,举手投足间仿佛小意外根本没发生。婺剧名家周跃英直夸小姑娘表现好:一板一眼都很到位了。
五年级开始学习唢呐的蒋恺,经过学校的两年培养,2015年6月考入了婺州艺校,学习婺剧音乐伴奏。
詹隽轩的父母是外来务工人员,一家三口虽不富裕但很幸福,工作之余,最大的爱好就是看婺剧。从小受父母的熏陶,詹隽轩也喜欢哼哼婺剧,并模仿得很逼真。进入东市街小学后,报名参加了“阿婺”剧社。通过学习,先后排了多场节目,其中饰演县官的《过河》获金华市中小学婺剧演唱比赛一等奖,并先后走进中央电视台11戏曲频道和《芝麻开门》栏目。多次受邀参加各级各类比赛和表演,博得了阵阵雷鸣般的掌声。
年复一年的训练,学校发现,孩子们的状态有了明显的改变,以前,孩子们不愿与外界交往,通过婺剧教学,让孩子们变得激情、勇敢。
四年多的时光,詹隽轩也从开始的“淘气包”变成了富有责任感的少年,从对婺剧的懵懂到学校最有经验的婺剧小演员,从第一次比赛的青涩到多次参加婺剧类的比赛并获奖等,他正快速地快乐成长……
机会总是留给长期努力的人,并给他们带来希望。东市街小学的婺剧特色教学,给这所默默无闻的小学校带来了知名度,给学生带来了不一样的学习激情,还引起了业内各界的关注。
阿婺剧社的“两朵梅花”
婺剧节目的获奖,让孩子们明白,坚持自己的梦想,最终会收获成绩和快乐。精彩的比赛,打动了孩子们的内心。
婺剧丰富了孩子们的业余生活,增强了师生的交流,弥补了社会、家庭教育的缺失。因为有了婺剧,孩子们变了。因为为了实现心中的“婺剧梦”,他们刻苦、拼搏,付出了艰辛和汗水;因为有了婺剧,有了参加校外比赛的机会,大家团结成了一体,互相鼓励。因为有了婺剧,大家自信、阳光、勇敢、坚强!这是一群快乐的婺剧小梅花。
在众多的婺剧小梅花中,王星航和祝嘉瞬是表现最棒的。当王星航还是一个懵懵懂懂、对世界充满好奇的小男孩时,婺剧的缘分就降临到了他的身上。从此,他便与婺剧结下了不解之缘。
一年级时,学校“阿婺社团”又要面向全校同学选拔招收小演员了,每个班的同学都有机会参加测试。一节音乐课上,傅毅君让班上的小朋友随着音乐自由舞动起来,然后,傅毅君根据每个人的表演来挑选。王星航非常幸运地被老师选上了,成为了东市街小学“阿婺社团”的一名婺剧小演员。
从此,每天中午,王星航都要参加社团的培训活动,和伙伴们一起训练基本的指法、唱腔……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一练就是四年,从来没有间断过。
靠着一股子劲,王星航克服了种种困难。有时也会觉得辛苦、枯燥,甚至曾经想放弃过,但他还是坚持了下来。这四年来的训练,让他在无意识之中已经养成了持之以恒、坚持不懈的好习惯。
在训练中,王星航发现,自己可以不断地超越自己,一遍遍地训练,伴着晨露与暖阳,收获快乐和充实。
一开始,老爸还担心儿子太辛苦,怕他吃不消,可他却深深体会到婺剧带来的乐趣,一段时间下来,发现他的体质好起来了,这让他很高兴。王星航爸爸发现儿子正式因为练婺剧渐渐健朗起来,也懂事了起来。
作为一名婺剧小演员,参加演出或比赛是常有的事。俗话说:“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为了演出或比赛能取得好成绩,就必须花大量的时间与精力来排练。有时一练就是一个下午。这样就会落下许多功课,久而久之,就会影响到学习。
王星航就充分利用业余时间,自觉地把落下的功课补上,从不拖欠一次作业,从不落下一个知识点。四年来,他做到了学习和婺剧表演两不误。在班里,他是一个品学兼优的好学生,成绩名列前茅,一直担任班长,年年被评为“五艺好少年”,深得老师同学的喜爱。在社团,他是一名出色的小演员,曾经参加过《姥姥门前看大戏》、《迎皇妃》、《十八棵青松》等婺剧节目表演。他还是主角,多次荣获一等奖,还多次走进央视。
四年来,经过一次又一次地磨炼,王星航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原本在舞台上,他总是担心自己会出丑,放不开手脚来演。可现在,他的台风已经得到了金华市婺剧团的专业演员的认可,王星航也成为了学校“阿婺社团”的主要演员。婺剧让他从一个胆小怕事、爱哭鼻子、内向自卑的小男孩,变成了一个胆大心细、勇敢坚强、阳光自信的小小男子汉了。
2015年,王星航还被评为“金华市最美学生”。“这都得感谢婺剧,是婺剧让我长大了。如今,婺剧已然成为我生活的一部分。婺剧,就像我的知心朋友一样,将继续陪伴我一路成长。”在颁奖大会上,王星航感言。
婺剧带来的荣誉感,“小梅花”祝嘉瞬也深有体会。舞台上,他是那个蹭蹭蹭跳起来直接劈叉在地,一连来3个“踩僵尸”,武功了得,吸引全场目光的婺剧少年。
舞台下,他是个父母膝下的宝贝儿子,不愿有一点磕了碰了,更舍不得他吃苦,可是在孩子训练婺剧的态度上,父母的态度一致。今年才9岁的祝嘉瞬学婺剧的过程有些机缘巧合。
还是一年级时,有一天中午,阿婺剧社的小演员们都集合在音乐教室练习,那时,祝嘉瞬没有选上,但是也悄悄跟去了,他坐在教室的一角,聚精会神地看着他们排练,甚至午睡时间也都忘得一干二净,仍在全神贯注地看着,这时,音乐老师傅毅君发现了,问清原因才知道他已经看了很久。而且看得这么认真,就问他:“祝嘉瞬,你喜欢婺剧吗?”
他连忙起身点点头说:“喜欢。”
“你想加入阿婺剧社吗?”
他不假思索地说:“想啊!”
“那你就加入吧!”
因此,祝嘉瞬成为了阿婺剧社的一名小将,他别提有多高兴呢。
每天回到家,他都向父母炫耀,而且很自豪地说,“我要成为一名小演员。”
父母看着他在家哼哼跳跳,还真有模有样。
“喜欢就好好练习,珍惜老师给你的机会,爸爸妈妈都支持你!”
2015年暑假,学校正式进入排练《十八棵青松》,东市街小学校领导聘请了李俊洋老师给他们排练十五节课,时间紧迫,十月中旬就要参加全省中小学婺剧表演,对于基础并不好的儿子,祝嘉瞬的妈妈时刻提醒他认真对待,认真听,认真学,认真练。每次排练,祝嘉瞬的妈妈一定到场,一边观看,一边鼓励儿子。
祝嘉瞬的进步很快,一板一眼都像模像样,进入阿婺社团以后,在别人眼中,每天要花上大半天来训练实在是有些烦闷,在祝嘉瞬这,却变成了一件很享受的事。
祝嘉瞬的妈妈惊喜地发现,儿子在悄悄地变着。以前读书,都要催着做作业,现在学婺剧,他却一点都不马虎,唱、念、坐、打一个难关一个难关地攻,如今,他的跟斗越翻越直,越翻越好,有时叫他别翻了,他就当没听到,有一次,参加东阳市的街舞大赛,他还把翻跟斗运用到街舞里,两个跟斗紧跟一个劈叉,现场都惊呆了。儿子如此上进,祝嘉瞬的妈妈特别高兴,平时也极力支持他学婺剧。
对祝嘉瞬而言,观众们的掌声让他兴奋,守在一旁的父母则更让他满足。妈妈是后勤队员,时时刻刻为他服务,爸爸则当起拉拉队员,在一旁微笑着鼓励他,有了他们的支持,祝嘉瞬就别提有多高兴了。
(未完待续)
(本文原载《时代报告·中国报告文学》2016年第4期)
看婺城新闻,关注婺城新闻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