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新闻中心今日婺城婺城网视图库中心新闻专题婺城政务金华新闻连线浙江国内新闻国际新闻外媒婺城
您当前的位置 :     婺城新闻网>新闻中心>今日婺城>文化教育

中国建筑学会资深建筑师洪铁城纪事

2016-06-17 09:44:17  来源:  婺城新闻网  作者:  水山谷

  MVVA总裁、哈佛大学设计学院查尔斯·艾略特讲席教授迈克尔·冯·瓦肯伯格指出:“俞孔坚的景观设计是当今世界上所有建成作品中最富雄心和最重要的。”他还说:“中国应该引以为豪的是,这位引领全世界景观设计行业的设计师,竟是她亲身养育的儿子。”

  洪铁城感到很欣慰。因为十年来,俞孔坚9度获得美国景观设计师协会颁发的年度设计奖,其中2次获得年度杰出奖;3次蝉联世界建筑节全球最佳景观奖;3个设计获国际建筑奖;还曾获得ULI全球杰出奖、2011年美国建筑奖和中国第十届美展金奖等。2016年4月,俞孔坚当选美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士。

  他没有让他失望。

  当他当选院士的美好时刻,俞孔坚第一个感谢的人就是洪铁城。他在异国他乡给洪铁城发来了短信:

  “洪前辈,您是我愿意第一时间与之分享我一生最高荣誉的人,刚才接到美国艺术与科学院的email,我当选了院士!感谢您对我的知遇,不辜负您的期望是我的不断进步的动力!孔坚发自意大利。”

  收到俞孔坚的短信,洪铁城很高兴,立即转告《金华日报》朋友。

  洪铁城很坦率地说:在50多年建筑设计、城市规划职业生涯中,值得一写的事不少,但值得一写的建筑师、规划师不多,上世纪九十年代只写过中房总公司设计事务所总建筑师布正伟,新世纪初写过两院院士吴良镛,俞孔坚是第三位。写布正伟因为用自己的《自在生成论》理论,指导自己的设计实钱;写吴良老从“广义建筑学”走向城市规划,然后走向人居环境科学。他说:中国规划界、建筑界,优秀的设计人才比比皆是,但是有自己理论并可以在自己设计中应用的不多。

  洪铁城也不一边倒的恭维。请看他写俞孔坚文中有这样一段重要的文字:

  我们既不能就城市论城市,也不能就景观论景观。同例还不能就经济论经济,就社会论社会。在这个多元并存的时代,我的一贯态度是“共生共荣,和平共处”。因为新世纪面临的问题太复杂太复杂了。认识到这个复杂性的存在,中国的景观设计学才能跨越半青半黄阶段构建得更为坚实、更为深厚、更为符合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似同第三次浪潮、第四次浪潮、“星球大战”、“反恐阵营”、“新经济”和“反倾销”、“战略伙伴”等等政治、经济理念以及规划建筑界的“有机疏散”、卫星城镇、反城市化、现代主义建筑、后现代主义建筑语言等等一样,俞孔坚的“反规划”是一种新理念,而且是有体系的新理念。这个新理念正在被国内很多城市政府和规划设计单位接受并应用。但是最终能不能成为世界各国普遍认同的词语?我估计恐怕不光是俞孔坚一个人一个团队的努力,而是应该有更多人、乃至整个民族整个国家的努力。不知道俞博士及界内界外的朋友们以为如何?

  俞孔坚认认真真读完文章之后,打电话给洪铁城说:

  “我看了感动得眼泪都流下来了……谢谢,谢谢,谢谢洪总!”

  坦诚,尖锐,实话实说的性格,是两人成为忘年文的基石。

  才气和意志的懔懔绝唱

  中国建筑学会建筑理论与创作学组主任委员布正伟评价:洪铁城的学术探索,还具有求真精神、挑战精神和开拓精神。上个世纪80年代,当我们把布鲁诺·赛维的《现代建筑语言》当作“圣经”来读时,洪铁城却发表文章,以《对称与非对称》为题,对赛维全盘否定建筑的对称性提出质疑,并在副标题上清楚地写着“与布鲁诺·赛维教授商榷”。这让我十分感慨,其原因不仅是他敢对国外建筑学术权威指名道姓地进行辩论,而且还因为他淋漓酣畅的辨词,以及由此而作出的结论——建筑的对称与非对称都有存在的理由和价值——具有很强的感染力与说服力。为追求真理而敢于直言的品性,在洪铁城的著作中,特别是在他的建筑评论中,有着特别充分的体现。读一读今年10月发表于《建筑师》杂志上的《多元并存、共生共荣——向叶廷芳、张良皋先生讨教》一文,我们就可以进一步感受到,洪铁城直言直语文風的形成,除了没有私心杂念、怕这怕那之外,还与他善于缜密思考和赋情于理、以理服人的本事分不开的。读一读今年上半年他发表于《建筑时报》上的三篇评吴良慵先生的文章,可以进一步感受到洪铁城的高度概括能力和理论上的坚实功底。他虽然生活工作在一个名不经传的小城市,但是其立足点之高,洞察力之深,思维力之活跃,无不让人刮目相看。

  张抗抗夸洪铁城在中国建筑工出版社出版的《建筑六论》为“宜人说”。她说“宜人说”之所以具有与众不同的品性,还因它语言的生动性和论据的丰富性。书写的异质来自观察和认识的独具慧眼。多年来,铁城的阅读范围早已超越了单纯作为工程技术的建筑学,他的目光投向哲学、历史、社会学和文学艺术诸多领域并深有所获。在他的“六论”中,几乎每一种“奇谈怪论”都有文史哲经作为理论支持,旁征博引,谈天论地,文采斐然,诗情与哲理并茂,可称得上是“淡妆浓抹总相宜”了。

  爱读书是洪铁城多年养成的习惯。他是个杂家,文、史、哲类的书他都爱读,历史、美学、城市规划、建筑等内容的书更是少不了,且从书中获益匪浅。

  但是,尽信书不如无书。他说他喜欢用自己的眼睛观察世界,喜欢用自己的脑袋思考问题,喜欢从自己的嘴里说出自己的观点。到过他书房的人说,那是可以称作“书”的房子,因为他有一万多册藏书。

  缘于对建筑业的热爱,得益于自己的丰富阅历和对事物的独特观察,从1994年写完《建筑社会论》开始,将他多年在工程实践中的思考和积累的心得,系统地用文字做出了理论性的解答,提出“建筑走向社会”的理论。之后,《建筑决定论》《建筑三我论》《建筑有无论》《建筑时俗论》《建筑软硬论》等系列文章相继问世,然后将其系列“宏论”结稿成书,在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建筑学博士论丛”中出版。我国著名建筑大师、历史博物馆设计者张开济老先生阅后高度评价:“思想敏捷,学识渊博,文笔流畅,才气横溢”。为了祝贺《建筑六论》出版,张老先生还特地赠送对联一副:“才气横溢似洪水,意志坚强比铁城”。“六论”的主题就是:用新观念、新方法重新认识我们的建筑设计和城市规划,为时代创造更适于人类生存的空间和环境。这其中4万多字的《建筑有无论》很快被美国科尔比中心评为优秀论文,并入选全球信息网络,又因此被美国科学名人传记学会(AASB)提名颁发了“千禧年世界科学名人”铭碑。

  洪铁城是一个敢为建筑立言的人。他立的“言”,称之“绝唱”也不为过。

  他的“建筑六论”建立在对建筑现状的理性分析之上,以大量成功的事实和失败的事例为证,每一“论”都击中要害,触及到当今城市规划和建筑设计的痛处。

  在他的文章中写到:建筑是历史文化的标志,建筑师有责任认真写就这个历史,树好这个标志;因为人在创作建筑的同时建筑也有塑造人的功能,建筑师必须认识到这个问题的重要性;因为建筑是供人生存所需要的,建筑师必须首先把“宜人”两个字放在第一位,免得因为我们的肤浅和失误,出现有碍于人们健康的空间和环境。

  他认为,建筑是业主和设计者性格、灵魂、精神和文化艺术修养的物化。建筑文化作为人的生活方式的一种形式,人的物质空间的延伸,人的人格精神的一种外化,它的核心自然只能是人,是中国传统的人本文化的一部分。中国的传统建筑,不管是民居还是楼堂馆所、宫殿寺庙,正如西方的民居和教堂不是这种形式而是那种形式一样,都是人的文化价值取舍、精神空间的追求的结果。如今,人的生活方式在发生变化,人的精神面貌,包括审美趣味、对时空支配的价值取向也都在跟着发生变化,所以作为生活重要空间的建筑也随着改变。

  工作、生活的城市,是一个规模有限的地方。但是,他所关心的事情,他所追求的东西,却都不是一般性的小题材。诚如他自己所言:“宏观把握,中观选择,微观发挥”,他正这样地努力着。读过他用诗体、散文体写出的许多建筑文章的海内外读者,包括书记、市长,包括著名教授、著名建筑师,甚至小车驾驶员、企业员工,都赞不绝口,为他新鲜的观点、优美的文笔、浓郁的诗情表示钦佩。

  其实,人们还有不知道的地方。

  早在上世纪八九十年,洪铁城就用散文体、诗歌体撰写论文,让海内外读者为之震惊。并且在北京喊出“建筑走向社会”的口号,令与会者掌声雷动。著名作家张抗抗因此称他,是一个具有强烈而固执的平民意识的建筑师。

  更有他散发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新民晚报》《法制周报》《中国建设报》《中国建筑报》《中国市容报》《建筑时报》和《华夏散文》《小说界》等大报刊上的建筑随笔,淹贯博洽,锦心绣口,融文、史、哲于一体,言常人所不敢言,书常人所不曾书。其中发在《人民日报》大地副刊上的散文《白亮的污染》被二三十家报刊转载。

  著名散文评论家楼肇明认为,如果洪铁城按自己路子写下去,应比余秋雨早出名。笔者认为,他的文章我只所称之为“绝唱”,原由在于我们作家很难写出来,因为作家缺少建筑、规划方面的知识;建筑师、规划师很难写出来,因为建筑师、规划师很难像洪铁城这样学识渊博。

  请看著名散文家、原百花文艺岀版社副总编谢大光发自内心的几句话:“2009年,在一场关于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继承与创新的争论中,铁城博采众长,借鉴古今,将自己的理念归结为‘宽容,选择,宜人’六个字,旗帜鲜明地指出:‘这个老话题在今天进行考量,已经涉及到现代民主问题……现代民主认为,如果继承需要以牺牲资源、破坏生态为代价,如果创新需要人们胆颤心惊、冒着生命危险使用其成果,那都是与人之所需背道而驰的。现代民主是百花齐放的时代,是多元并存、各种流派共生共荣的时代。再也不是任一方可以独霸天下的时代。’”为此还赞曰:“他的作品气质,他的文字风格,我无法用自己的语言准确转述,我想说,这种气质,这种风格,在今天的中国格外难能可贵。”

  其中也有十分优美的段落,我们来欣赏一下:“……拾级而上,在小山包顶上,有个规模不大,房子不高,素衣白屋,没有半点森严壁垒的建筑群——郡马府;一个特别幽美的去处,美人儿住的地方,好像是西施,好像是王昭君,好像是貂蝉,好像是杨玉环住的地方。里面摆满了小花,在那一盆盆红的、白的、黄的、紫的、粉的小花以及衬着小花的翠绿色叶子后面,应该是年轻貌美的郡主。她的两个儿子都在东廂房,一个读诗文,一个学书法,而她,坐在大手上房格扇窗前,一回儿上下引线绣花,一回儿独自沉思,静静地什么声音也没有;看到了吗,她抬起头来了,她微笑着——你会顿生被微笑的幸福——绝对的比月亮漂亮。你要轻轻地走,慢慢地走,然后悄悄地找地方坐下,然后默默地等待机会到来,或许,你可以与郡主谈说几句,或许,你还可以幸运地被郡马郡主小两口相邀一起进餐,甚至,甚至有幸在他们郡马府住下来……”

  奇人奇事多!在东阳文化局任上,他还与地方上的老编剧合作连写了大型婺剧《繁花楼》《青青杨柳》,前者反映建筑工人生活,后者写传统美德,先后获得省委宣传部、省文化厅、省文联、省剧协和省发改委联合举办的“改革之光”剧本大奖赛银奖第一名和舞台美术设计银奖,因此把他作为创作“苗子”包送中央戏剧学院进修。

  我需要诗,像我不能没有阳光与水

  在诗歌界,洪铁城也笔耕不辍,立意超凡,先后在《上海文学》《诗刊-未名诗人》《萌芽》《东海》《江南》《解放日报》《星河》《星星》等多家重要报刊发表诗作,并且多次获奖。其中写于1992年的长诗《新世纪如是说》,名传海内外。

  浙江省自1985年至今16年独自承担全省诗歌创作年度评论的专家、诗人沈泽宜教授,在为全省年度诗歌综评中写下:“这是一首融诗情、哲理和社会性关怀于一体的大气磅礴、豪气逼人的长诗,如果仅仅认为它激情洋溢、慷慨放歌那将是肤浅的,实际上这十章诗如同一座辉煌的大厦,是精心设计、精心构筑、充满忧患意识和人文理想的艺术宏构。诗人以宽广、丰厚的中西方经典文本的阅读作为库存,以69条哲学、文学、社会学、建筑学方面的精粹引文作为部件,与自己丰沛的诗意、忧天悯人的深刻思考水乳交融地结合在一起,组成了一份人类面对新世纪的宣言书。”

责任编辑: 施川
分享到:
婺城新闻网新浪官方微博婺城新闻网官方微信
批准文号:浙新办2008[ 15 ]号浙江省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33120190038浙ICP备09057527号
金华市婺城区新闻传媒中心主办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加盟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