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金华,诸葛亮后裔居住地不远的地方,必定有姜维后人居住的村落,在金华市婺城区竹马乡,白竹村与姜衙村相距就只有2里地
在婺城区竹马乡,不仅有三国时蜀国名相诸葛亮后裔的居住地白竹村,还有蜀国大将姜维后裔的居住地姜衙村,两村相距不过两里地。同样,在邻近的兰溪市,也有诸葛亮后裔的居住地诸葛八卦村和姜维后裔的居住地西姜村。这当中到底有何关联呢?为此,记者日前专程来到白竹村、姜衙村一探究竟,为你解开诸葛亮、姜维后裔千年为邻的未解之谜。
共同修谱,白竹村和诸葛村始祖为亲兄弟
在白竹村,记者见到了该村的村支书诸葛志刚。据诸葛志刚介绍,白竹村有726人, 90%以上的村民复姓诸葛,是诸葛亮的后裔。
在村中,记者先后翻阅了1948年重修的《诸葛氏宗谱》(官字号)和2000年重修的《诸葛氏宗谱》。据宗谱记载,历200余年后,因谱系不能考,郡丞衍派第一世为诸葛珪。诸葛珪为诸葛亮的父亲,东汉末年为青州泰山郡丞。长子诸葛瑾,东吴重臣;次子诸葛亮,为蜀汉名相。
诸葛亮第15代孙诸葛浰于五代后唐(公元952年)时,为避战乱,由蜀入浙,曾任寿昌县(今建德)令,为浙江诸葛氏始祖。
据诸葛亮的第49代孙、今年86岁的村民诸葛永成介绍,白竹村的诸葛后裔和诸葛村一样,都是在诸葛氏第25代时,从建德迁至金华的。据《诸葛氏宗谱》记载,诸葛亮的第25代孙为诸葛大昌、诸葛大狮,两人为万十三公后代,万十三公后迁居葛塘。南宋时,哥哥诸葛大昌在白竹村安居,弟弟诸葛大狮则在诸葛村定居,从此世代相传。如今,白竹村诸葛后裔已繁衍到第54代。过去,白竹与诸葛村虽然同在一个金华府郡,却因交通不便,往来甚少,直到1948年双方才共同修撰《诸葛氏宗谱》。诸葛永成说,2000年时,兰溪的诸葛八卦村还派人到白竹村,复印了该村保存的《诸葛氏宗谱》。
诸葛永成说,以前村中有一座大祠堂(大公堂),一座小祠堂。1999年时,大公堂失修,村委会决定改建为办公楼,现存的诸葛宗祠是原来的小祠堂。
记者看到,位于村东南角的诸葛宗祠是一处两进的四合大院。大堂正中供奉着诸葛武侯的画像,两侧题有“诸葛大名垂宇宙,宗臣造像肃清高”的对联。祠堂左壁悬挂着诸葛氏族的家训、家规和名垂千古的《出师表》,祠堂右壁则是白竹村史和一幅《婺州白竹里居图》,向人们展示了白竹村当年的村落布局。在村中,还有一口形如八卦的阴阳塘,村民正在洗菜、洗衣服。其余的遗址均已无存。
遵从祖训,姜衙始祖自兰溪迁到白竹村边
距离白竹村不到2里路的就是姜衙村。据姜衙村监委会主任姜洪根介绍,全村共有村民820人,姜姓为主姓,占全村人口的90﹪以上。
今年64岁的村民姜利生说,听村中老人讲,姜衙姜姓迁自原兰溪县高潮乡皂洞口村(现兰溪市上华街道皂洞口村)。
据《凤林姜氏家谱》记载:宋时,在绍兴的姜翁行医多年,精方脉,还善于看风水,见兰溪凤林(今皂洞口村)风水好,就迁居于此。姜翁育有二女,视为掌上明珠,一日,姜翁进城,途中不幸落水,为徐氏(六一太公)所救,姜翁就以次女招徐氏入赘,徐氏就居于凤林。第二代隆二太公从母姓,改为姜姓。明时,后代荣八公遵从祖训,迁居于靠近白竹的姜衙,生有四子一女,为姜衙姜氏始祖。
据村中老人回忆,村中原有七厅六祠堂,即荣八公祠、上祠堂、下祠堂、新塘祠堂、安房祠堂、小祠堂,荣八公祠则为其中一座,其他祠堂均已损毁。荣八公祠始建清代,整个建筑均用石柱,前后三进,左右设厢房。梁上牛腿、雀体等木构件雕刻精美,兼具历史及艺术价值。荣八公祠经修缮,现改建为姜衙村农耕文化展馆。
姜衙村还有一处建于清乾隆九年(1744年)的节孝牌坊,村民习惯叫它前堂屋旌表节孝牌坊。
制定家训,明朝时就用白话文书写
诸葛永成回忆,白竹村的大公堂为三进三开间,第一进是大公堂,第二进是过路间,第三是香火。大公堂旁有三间厨房,族人举行春、冬祭祖时准备祭品用。大公堂前的亭子里,有一块进士的牌匾,村民男婚女嫁都要从进士牌匾下经过,鸣炮、奏乐、上轿、下轿等典礼都要在大公堂里举行。凡是考上高小、中学、大学,都要到祠堂报喜,祠堂里要请酒、吹打奏乐,请祠堂头。
那时候,村中还办有初小(初级小学),就在小祠堂里。每年的清明冬至,祠堂里还要对学子们进行奖励,高小生每节二斤肉、中学生十斤肉。
在《诸葛氏宗谱》卷之一中,诸葛后裔除了把《诫子书》作为家训世代相传之外,还专门载有《诸葛氏集义堂家训(七条)》和《诸葛氏家规》。《诸葛氏集义堂家训(七条)》为诸葛亮裔孙诸葛伯衡撰于洪武乙丑(1385年)春二月望日。家训引中说: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斯训者乃吾祖忠武侯戒子书也。七条家训皆用白话文书写,通俗易懂。
如第一条:人家养子紧要教他读小学,知爱亲敬兄涕长的道理,洒扫应对的礼节。每日讲,教他听;行,教他看。小儿家,看、听熟了,自然心化,日后长成便是君子好人。养女儿为母最要端正,教训得好,嫁出去便会侍奉公姑,和睦妯娌,口稳贞节,能守妇道,为母的多少好光彩,不会的母便要受气,只都是自家失教训,干别人什么事。
第二条是:为人子能孝父母,是做个好样子与自的儿子看,为媳妇能孝公姑,是做个好样子与自的媳妇看。不孝之人他日养子娶媳也必不孝,只因自做不孝样子与他看惯了,他自然学到一般。
据宗谱记载,当时的诸葛氏族崇尚敬老与才学,并在祭祀嘉奖中体现,“大公堂依靠原有土地及公产收入,每年都要隆重祭祖,礼仪会后全村每位男丁都能领到一斤猪肉,六十岁以上可领二斤寿肉,七十岁以上可领八斤,八十岁以上可领十六斤,一百岁以上可领一只全猪和一只全羊,小学毕业可另外领斯文肉一斤,学历越高领到肉越多,高小以上称文化人,如有田捐祠堂可领猪肉,捐助越多领到越多。”
同样,为激励姜姓子弟勤学苦读,姜衙村古时就设有“奖学金”,如家谱中规定:文童生学院试者给钱一千文、武童生学院试者给钱一千二百文、文武生员乡试(到省城考举人)给盘费钱(路费)四千文、进京会试者给盘费钱三十二千文、中式进士(会试取中者称“贡士”或“中式进士”)给报钱(给报喜人的赏钱)四十八千文等,共有15条助学规定。新学兴起后,又新增了奖励读书规例:如升入高级小学修业者每年冬至向祠中领给纸墨笔费钱二百文,升入初级中学每年冬至向祠中领给纸墨笔费钱四百文等,学历越高,纸墨笔费钱越多,大学可达四千文。
直至今日,姜衙村文化礼堂中还特设学子榜,学子榜有严格规制,本科学士以上方可上榜。
传承家训,两姓中没有出过一名贪官
家规家训,这是诸葛后裔凝聚家族、规范后人、立身处世的行为准则,是家风文化的灵魂。明、清两代,诸葛村出过进士5人、举人11人,正途出身的官吏50多人。其中,知县13人,京官及州(府、道)官10人,没有出过一名贪官。最近30多年来,诸葛村没有发生过一起刑事案件。
据家谱记载,明朝期间,姜氏一族便出现过姜琏、姜麟父子及姜絅、姜应甲等四位进士,姜琏、姜麟父子、姜絅皆为紫岩乡皂洞口村人,姜应甲为姜衙村人。
如姜琏历任山东宁海知州、赣州知府、永平知府,居官清正廉明,宁海任内曾手书吴隐之《贪泉》诗自勉。知赣州时又书“戒得”二字为斋额。每至任所,即大书“治官事如家事,以民心为己心”于公堂。故所历州郡皆有政绩,堪称良吏。著有《凝香稿》、《论丧礼书》、《咏史诗》等。姜麟授刑部山东司主事,转员外郎。升四川按察司佥事。定马湖之乱,不烦一兵,人服其才,称为“活孟子”。著有《姜仁夫集》。姜絅任南京刑部主事,请除方孝孺子奴籍,理高介夫冤讼。所著有《凤林类稿》、《经史等纪》。姜应甲任刑科给事中,因揭奸未准,以亲老乞归,结茅于北山。四人皆为官清正廉洁,深受百姓爱戴。
默默守望,姜维和诸葛亮后裔千年为邻
东汉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躬耕于湖北襄阳古隆中的诸葛亮,出山辅佐刘备,成就三分天下的伟绩。诸葛亮为了报答刘备三顾茅庐的厚望,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而姜维为了报答诸葛亮的知遇之恩,苦心经营,忍辱负重,以身报国。
姜维(公元202年~公元264年),字伯约。三国时期天水冀县(今甘肃省天水市甘谷县)人。甘谷县志这样评价姜维:“深知天下事不可为而为之者,孔明是也;深知国家事不可为而为之者,姜伯约是也”。他们把感恩与报答的情意推向了极致,为后世树立了高耸的道德标尺。
对此,浙师大人文学院历史系硕士生导师龚剑锋教授说,诸葛亮是中国古代宰相中的楷模、榜样,在他身上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最优秀品质:忠于蜀汉,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而他慧眼识人才,选定的接班人姜维,文武双全,德才兼备,而且姜维没有辜负诸葛亮的期望,继承他的遗志,为独立支撑岌岌可危的蜀汉政权建立了不朽功勋。姜维的后代子孙千百年来,如影相随,默默守望,践行先祖的仁义之心,报答诸葛亮的知遇之恩。正如《史记》卷四十七·孔子世家第十七中,司马迁对孔子的评论:诗有之:“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乡往之。姜维后人对诸葛亮的这种情谊,千百年不变,令人敬仰。这也是中华大地上所罕见的,让人体会到忠义、仁爱,姜维后人和诸葛亮后人之间深情厚谊。
兰溪西姜村姜维后人和诸葛村的守望
在兰溪市,也有诸葛亮后裔的居住地诸葛镇诸葛八卦村,和姜维后裔的居住地水亭乡西姜村,两村相距不远。
诸葛八卦村原来叫高隆村。高隆之名,取诸葛亮高卧隆中之意。传至25世诸葛大狮(1280年),因原址局面狭窄,觅得地形独特的高隆岗,不惜以重金从王姓手中购得土地,以先祖诸葛亮九宫八卦阵布局营建村落。从此诸葛亮后裔们便聚族于斯、瓜瓞延绵。
诸葛八卦村现有人口5000余人,其中诸葛亮后裔有4000余人,诸葛村至今仍保存完好的明清建筑达200余座,其中包括诸葛氏的丞相祠堂和纪念诸葛亮的纪念堂大公堂,以及大大小小的房派厅堂几十座,是一个建筑独特、人口众多、规模庞大的古村落。
兰溪市水亭乡西姜村是全国最大的姜维后裔聚居地。该村总人口近900人,其中90%为姜姓。
姜维是甘肃天水人,那么,他的后人是如何来到浙江兰溪的?据西姜村的老人讲,姜维后裔的迁徙路线是:从甘肃甘谷到山东泰州,然后到浙江兰溪。据1941年重修的《凤兰姜氏宗谱》记载,元朝元贞元年(1295年),姜维的37代孙姜霖到兰溪任县学教谕,后来居住在西岗,西岗后改名为西姜,至今已经有700多年。
有村民认为,因诸葛亮发现了姜维并予以重用,最后姜维成为诸葛亮事业的继承人,所以姜维后人一直感念一代名相诸葛亮,守望在诸葛村边。
看婺城新闻,关注婺城新闻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