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婺城区全面实现“村村通”客车工作,据了解,全区共有28个行政村需要通客车,经区交通运输局牵头,在相关部门乡镇及公交公司的共同努力下,顺利完成了既定任务,服务沿线55个村庄,给近2万老百姓带来了便捷和实惠。
从今年4月份召开全省“村村通”现场会后,作为主要牵头部门的区交通运输局就迅速进行部署落实,联合乡镇工作人员到相关村排查出行需求、客流情况、常住人口、道路状况等,根据各村调查出的不同结果,制定相关的道路提升计划和安保方案。
“很多村之所以通不了公交车,最大原因还是道路不符合规范。”区运管所负责人说,针对各个村的具体情况,区交通运输局与市运管局及金华市城乡公共交通有限公司进行商讨,制定了“一村一营运”方案,通过不断修改完善,最终为各村量身定做了符合实际的公交运行方式。
最终,在区交通运输局和交警、安监、运管、路政、公交公司、相关乡镇及市运管局等部门的联合审核下,“村村通”公交顺利在婺城各相关乡村“上线”。
安地镇和村:公交进村解山区群众“出行难”
位于安地镇东南部的和村,距离安地集镇有大约10公里的路程,靠近婺城区与武义县的边界,这里地处偏远,百姓出行十分困难。今年9月底,和村的老百姓终于在家门口迎来了通公交车的大喜事,这让期盼已久的村民都感到高兴不已。
村民们告诉记者,以前到镇上买米买菜,早上5点多就得出门,步行一个多小时,到5公里外的雅干村坐公交车,买完东西后,再合伙包车回到村里,每次都要花费20多元,一年光交通费用就要花费上千元。开通公交车的那天,不少村民们早早地就等候在站台边,迫不及待想坐上第一班通村公交。“以前没有通公交车的时候,不少村民因为没有出行条件,就只能长期待在家里,隔断了与外界的交流,现在在家门口就能坐车出去,既开了眼界,也让大家享受到政府提供的惠民政策。”村民说。
对于和村的老人们来说,通公交车是他们等了一辈子的事情。“我记得几年前,我们和村有一位大爷上山干活,一不小心摔断了腿,因为那时还没有通车,村民就自发组织把老人抬至安地卫生院,这一抬就抬了一个半小时,既耗费了大家的体力,还耽误了救治时间。”和村村支书叶健跃说。以前出行,靠的就是走路,两条腿成为人们出行唯一的方式,为了抄近路,他们还经常需要翻山越岭;后来有了自行车、电瓶车,就开着自己的小车上下山,然而山路陡峭,路面不平整,尤其到了下雨下雪天气,开车需要格外小心;等到生活更加好了,年轻人都买了私家汽车,但他们一般都不住在村里,有时候只有等在外的孩子们回来了,老一辈的人才有机会下山看看……
在和村,还有一个特殊的人群,也十分期盼着想通上公交车,他们就是村上的尿毒症患者。“我们村有大概4、5个人都患上了尿毒症,得这种病的人,需要每周到医院血透好几次,但是过去由于没有公交车,很多人看病就变得十分困难。”叶健跃说,为了方便治疗,一部分人就选择在集镇上租房子,有些人则要等家中的孩子定期回来接送他们出去看病,更有一部分人只能忍着疼痛让病情加重。
据了解,为了顺利开通公交车,提高山区道路通行条件,婺城区交通运输局工作人员还对通车道路安装了钢制护栏等安保设施。“我们和村山清水秀,自然环境良好,非常适合休闲旅游,希望通上公交车以后,能吸引更多的游客前来,让我们建设起美丽乡村,开发好乡村旅游。”叶健跃期许道。(记者江婉秋)
琅琊镇下陈村:道路提升让山里土货“下山容易”
和安地和村一样的,还有琅琊镇的下陈村,这个小山村距离琅琊集镇有大约15公里,是一个十分偏远的村庄。村支书赵树有介绍说,村里的年轻人大多都外出务工,只留下家中老人在村里,平时出行都十分不方便。
以往,下陈村的村民要下山到集镇买生活用品,通常都是几个人一起在集镇包辆面包车接送,一来一回能花上百来块钱,对于收入低微的老年人来说,负担太重;还有些村民,则开起了农用三轮卡出行,这种车安全隐患高,不能用于载人,但是对于过去的农村人来说,却是一个不错的出行选择。
“我们村民通公交车的心愿已经有很多年了,但是由于出入村庄的唯一道路不符合通车条件,这个愿望就一直没有实现。”赵树有说。2012年,距离下陈村7公里左右的妙康村成功通上公交车,但是因为道路的问题,下陈村依旧没有实现通车,这让村中的老百姓失望不已。“要通车,首先就要把这条路给修好。”下定决心后,村中老百姓都全力支持修路这件大事。
为了修好路,下陈村村民出钱又出力,顺利完成了政策处理和路基工程,道路由原先的3.5米至4米,拓宽至5米多。随后,区交通运输局也积极配合,对道路路面铺设水泥,并安装了安保设施。从修建道路到勘验完成,今年年初,下陈村终于通上了期盼已久的公交车。当时正值新年,不少村民趁着这个机会,都坐上了崭新的公交车去置办年货,也顺便到集镇上走走转转,感受一下新年的热闹气氛。
对于下陈村的村民来说,通公交车还能让他们的土货更加方便走出大山。下陈村的村民一个月有好几次,会把山里的粽叶、冬笋、草药等拿到集镇上去卖,“过去我们村民都要挑着扁担,走上一大段路到妙康村去坐公交车,现在则方便多了,自家门口就能坐车,也就能多挑些东西出去卖。”赵树有说,有了公交车,山里老百姓真正受到了不少实惠。(记者江婉秋)
沙畈乡石宫村:
修路通车助婺南山村“绿色发展”
9月22日一早,一辆车头挂着大红花的“664”路公交车沿着公路驶入沙畈乡李兰村境内后,往左行进约3公里,缓缓到达了此行的目的地——沙畈乡石宫村。“听说我们村通上了公交车,我们这些老头老太早早地就在这边等着了呢。”今年70多岁的陈根法兴奋地说道。
石宫村很小,不到百来户人家,村庄就坐落在山脚下,公路穿村而过,山民的房子,基本上以土木构建为主,偶尔也有砖瓦水泥楼房,但为数不多,古朴的小山村,如同中国大多数乡村一般,安静地依偎在山区腹地。石宫村四面环山,植被茂盛,小山村的气候,比山外要清凉很多。
通向石宫村的道路虽然不宽,但也恰好能容纳两辆车交汇。“原来通往我们村子的道路只有3.5米,前些年拓宽至6米,这给我们的出行增添了不少的便利。”陈根法说道,“现在从琅琊直达我们村的公交又开通了,真的是一件民生大好事。”
没有都市的嘈杂,听不到机器的轰鸣,一切都像原生态一般,世外桃源式的生活方式,让这里的乡民们过着安详的生活。石宫村的改变,也许要源于一个山外的垂钓客郑泽杰的到来。郑泽杰是一位商人,在商言商,商人的目光都离不开经济发展。但他更像是一位“诗人”,要描绘石宫村未来十年的发展蓝图。如果在这里开办一个绿色农庄,凭借石宫村的区位优势,借助网络营销手法,生意一定能红火起来。
就这样,在多方的沟通协调下,2012年石宫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应运而生,并以“公司+基地+农户”的模式运作,全村200多名村民纷纷认购了该公司的股份。目前经过四年多的运转,石宫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已经成为一个集猕猴桃、哈密瓜、葡萄园、高山蔬菜等生态果蔬种植、农业主题公园观光体验、产品深加工和销售推广为一体的现代农业企业,此外还在陕西、新疆等地都建立了农业基地。
“我们相信,未来石宫村的发展是十分有潜力的,经过这几年的探索发展,我们越来越坚定当初选择的道路是正确的。绿色农业发展是永远不会落后的。”陈桂兴是石宫村的一位村民,认购农业开发有限公司的股份后,他跟着大家一起种植、经营,目前已经有了较为可观的收入。
石宫村,就像隐藏在山体底下的“石头的宫殿”,绿色农业的开发,让她渐渐显露出了崭新的风貌。回想石宫的昨天,面对石宫村的今天,展望石宫村的明天,该村村支书罗根洪不禁感慨道:“现在政府的政策好,这给了我们村民不少的信心。公司的运营越来越流畅,交通也改变了。虽然开通的公交车每天只有两班,但这对于我们村上的村民和今后的发展来说,都是意义巨大的。”
随着石宫村绿色发展之路不断加快步伐,越来越多的人们走进了这个世外桃源般的地方,相信会有更多的人对石宫村初见惊艳,再见依然,难舍难离。
看婺城新闻,关注婺城新闻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