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新闻中心今日婺城婺城网视图库中心新闻专题婺城政务金华新闻连线浙江国内新闻国际新闻外媒婺城
您当前的位置 :     婺城新闻网 > 新闻专题 > 十九大专题

婺城建成全省首家“农村文化礼堂+文创园”

2017-10-18 09:04:00  来源:  婺城新闻网  作者: 记者 张苑 文 吕璐 摄

  10月16日,竹马乡下张家村文化礼堂落成。“喜迎十九大、翰墨浸花乡”书画展暨《中国书画报》浙中艺术中心授牌和浙江锦鸿影视传媒有限公司签约入驻仪式在此隆重举行。活动现场,翰墨书香,流光溢彩;文人墨客,济济一堂;名花笔会,相得益彰。

  一个小村引起了中国

  书画界的一阵“喧哗”

  中国书画报社社长何东介绍,中国书画报已相继在北京、南京、山东等地建立艺术中心,但浙中艺术中心是其建立的首个落地村级的艺术中心。中国书画报—浙中艺术中心成立后,将成为中国书画报面向浙中基层书画家和书画爱好者开展服务和交流的主要窗口。

  浙江锦鸿影视传媒有限公司董事长施敏介绍,公司主要从事影视创作及相关文创业务,与相关院线及爱奇艺等主流影视门户网站长期合作,公司最新出品的影片《北纬18度的爱情》将于11月在海南有关院线首映。他认为,竹马乡下张家村有着深厚的茶花文化底蕴,在中国茶花界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力,具备较大的茶花文创产业发展潜力,这将是企业入驻后业务发展的主要方向。

  江苏省美协副秘书长李正刚说,这是他第一次画茶花,却不禁惊艳于茶花花型的饱满、花色的丰富,还敬畏于茶花高尚的品格,更惊叹于下张家人开拓创新、奋勇前进的精神;这种“艺术家对话土地”的艺术中心,让千年以来束之高阁的高雅艺术更接地气,也更接近生命和美的真谛,更能激发艺术家的创作灵感。

  这个僻静的小村庄何以有如此大的魅力?是的,这个由3个自然村组成的小型行政村,初探茶花种植业,就建成了堪称“茶花基因库”的国际茶花物种园;这个村不过963人,却早在五年前就成了远近闻名的“亿元村”;这个村的耕地不过1050亩,却主导了附近数十万亩的茶花经济,直接影响着中国茶花的市场价。今天,它建起婺城区第84家农村文化礼堂,却“后起之秀”一鸣惊人,在全省首创“农村文化礼堂+文化创意园”模式,布设下茶花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融合发展的大蓝图。

  一面党旗映红了

  一朵“富民的花”

  而在20多年前,这里还是十里八乡出了名的“贫困村”。下张家村走出这条“茶花富民路”,离不开一个叫钱瑞华的老人。这名有着47年党龄的老党员,当了42年的村支书,就带领全村人摸着石头走了42年的“致富路”。

  1996年,钱瑞华将拥有本土优势的茶花种植业作为发展方向,走“特色强村”之路,打开竹马农村经济发展新格局。下张家村党支部通过实行“两田制”改革,推进土地流转,腾出1050亩连片特色产业基地。钱瑞华带队走访广东、山东、安徽、福建、云南等地,考察取经,引进24个茶花种植大户,签订10年包租合同。下张家村粮农变身花农,在一年时间内破解了下张家村缺乏原始资本积累和技术支撑的茶花产业发展瓶颈。党员带头,竹马乡第一批茶花种植户走出下张家村,在临近村庄及婺城区白龙桥镇、乾西乡等乡镇承包田产,试水茶花经济,很快风生水起。

  此后数年,下张家村党支部坚持以“老户带新户,大户带小户”的党群帮扶模式,引领竹马乡茶花产业蓬勃发展;同时不断引入茶花新品种,让竹马逐渐发展成为拥有1000多个品种、占据华东山茶花系98%的品种总量的茶花“基因库”;党员种植户带头,努力提升茶花种植专业水平,掌握了人工杂交培育新品种、木桩嫁接等国际尖端技术。

  花香引蝶来。2003年,国际山茶物种园在竹马乡下张家村落成。同年,国际茶花大会中国分会在这里举办,吸引全球36国茶花爱好者纷至沓来,鉴赏采购。竹马乡山茶花从此进入国际视野。与此同时,“竹马牌”茶花一经注册,声名远扬。竹马乡茶花经济呈现爆发式增长,茶花产业出现精细化分工,茶花销售中介、茶花运输等衍生经济应运而生。随后,竹马乡成立了花协及花协党支部。

  花协党支部鼓励党员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分头开发盆景茶花、绿化茶花、年销花等互补性茶花产品,规避同质化竞争;发动党员出资出力,助推竹马乡坚持一年一度举办茶花节,带动竹马茶花交易市场持续升温。2008年,竹马乡下张家村全村820位村民几乎全员投身茶花产业,存款总额突破1亿元,成为远近闻名的“亿元村”。茶花不仅让农民的腰包鼓了起来,更成为金华的一张金名片。

  一座文化礼堂

  放飞了一个

  文化兴邦的“中国梦”

  下张家村文化礼堂定位为“中国茶花文化产业园”,建筑面积3300多平方米,紧紧围绕茶花主题,一楼为中国书画报浙中艺术中心,容纳一个大型书画展厅;二楼为文创企业办公场所,浙江星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金报集团金华市三分田电子商务有限公司、浙江山山家食品有限公司、婺城区田园油画公社等7家文创单位已签约入驻;三楼为下张家村文化展馆,展出下张家村村史村志、好人好事等;四楼为会务中心,可开展容纳300多人的培训及交流活动。

  前来观展的村民们纷纷告诉记者,村里来了这么多国内知名的书画家,村民们和茶花的品位也跟着高了;村里引进了这么多文创企业,村里做茶花文化品牌提升,探路“茶花电商经济”就有了好帮手;要是家门口这大片大片美美的茶花被拍进了电影和电视剧,这小村子可就要更“火”了。

  近年来,婺城区循序推进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一体两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本土宗族文化求同存异的发展方式,形成以文化礼堂为主要载体,逐步串联并带动群众文化、特色旅游、乡村经济、文化教育等内容的发展格局。

  截至目前,婺城区已建成并验收农村文化礼堂83家,其中政府主导的纯公益性文化礼堂80家,企业出资筹办的文化礼堂2家,农民出资创建的文化礼堂1家,年输出文化服务项目演出、宣讲、展览、培训等4大类1000多场,覆盖群众127万余人次;成功打造安地—箬阳南山休闲区、琅琊—沙畈红色文化线、莘畈—塔石民俗风情游3条“文化礼堂经济圈”产业链,年接待游客10万余人次、带动产值近6000万元,吸引就业人员2000余人,47个村实现就地脱贫,脱贫群众达132户、398人。

  2013年以来,婺城区紧抓全省推进农村文化礼堂建设的契机,在实现传承与发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及优秀宗族文化功能的同时,引导当地百姓成立合作社、包装项目、引进外地观光客,带动乡村旅游、民宿、农家乐、特色纪念品加工等行业的发展。与此同时,婺城区整合各方面资源,以文化礼堂为阵地,送政策、送文化、送技术下乡,开展针对性强、通俗易懂的农业科技和服务技能培训,帮助村民解决技术难题,扫除政策“盲点”;开展果蔬种植和畜类、家禽、渔产养殖等技术专题讲座,家政、月嫂、家电、汽车维修等服务技能培训及演出、宣讲、义工服务等;建立村级农民书屋336个,书屋总藏书量达40余万册,投入资金1000余万元,覆盖了全区所有行政村,开展送戏下乡、送电影下乡,指导农民开展文体活动,安装广播电视“户户通”,群众文化事业蓬勃开展。

  2016年,婺城区获评“浙江省农村文化礼堂先进县(市、区)”。 “文化礼堂+”已成为婺城一张金名片。全国、省、市媒体对婺城区文化礼堂+活动经验进行了大量宣传报道。8月31日晚,央视新闻频道《共同关注》栏目就重点报道了“婺城区文化礼堂‘校村结对,双堂双进’德育共建工作”。当下,婺城区下张家村“文化礼堂+文化产业”发展架构的成功搭建,标志着婺城区“文化礼堂+”的探索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

责任编辑:方柯
分享到:
婺城新闻网新浪官方微博婺城新闻网官方微信
批准文号:浙新办2008[ 15 ]号浙江省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33120190038浙ICP备09057527号
金华市婺城区新闻传媒中心主办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加盟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