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新闻中心今日婺城婺城网视图库中心新闻专题婺城政务金华新闻连线浙江国内新闻国际新闻外媒婺城
您当前的位置 :     婺城新闻网 > 新闻中心 > 今日婺城 > 关注

“三个标配”让乡村生活更美好

2018-01-11 08:53:00  来源:  婺城新闻网  作者: 记者 江婉秋

  去年年初,金华市第七次党代会报告中提出,要加快美丽村落、美丽田园、美丽经济和美丽风景线建设,让一口波光潋滟的池塘、一座其乐融融的文化礼堂、一个充满温情的居家养老服务中心成为“标配”,全域打造美丽乡村建设升级版的要求。

  如今,时间已过去近一年,这三个“标配”在婺城区实施得如何?近日,记者来到几个村庄进行探访,看一看新农村建设成果。

  一口口波光潋滟的池塘映衬着美丽乡村新变化

  多日的雨水天气终于放晴,竹马乡西宅村中央的大池塘上空也开始传来“啪、啪、啪”的敲打声,村里不少妇女都趁着天晴,赶到村中池塘“灵池”边洗衣服。“去年4月份,我们对西宅村的这口池塘开始了清淤工作,原先由铁链子和水泥围成的护栏也被一一拆除,重新堆砌了治危拆违剩下的青砖并安装了竹制栅栏,设置了景观墙,还从上陈垄水库接来源头活水,灵池重获了新生。”竹马乡水利员金卓恒说。

  如今这口清澈见底的池塘,原先也是一口臭水塘,水深只不过三四十公分。为此,竹马乡、村组织工作人员,调动挖机对池塘进行清淤,用了整整一个多月时间,仅清淤挖机就挖了一个多星期,淤泥运了整整三天,现在池塘最深处有近两米深了。

  在池塘水面边上,专门为村民洗衣用的水埠头也加宽加长了,“过去村民洗衣服都没有可以站脚的地方,我们请了专业人员重新设计,把水埠头靠池子的一侧抬高,这样靠岸的一边变低,那么洗衣服的脏水就会沿着石板上的缝隙,统一流到污水管道中,不会影响水质。”金卓恒告诉记者。

  提起村中的这口池塘,正在洗衣服的陈阿姨开心地说:“大家都习惯在池塘边洗衣服,以前池水比较脏,我们洗完衣服还得拿回家用自来水冲洗一遍,现在不用了,水变干净了,洗衣埠头增大了,很多大物件的东西都能在这里洗了。”

  在“灵池”的旁边,竖立着一块公示牌,上面公示了池塘的大小和深度,塘长姓名和电话,还有一张洁水护水承诺书,周边的住户都在这张承诺书上签了字,共同维护池塘的环境卫生。“牵头管护周边绿化、污染水体的人和事;督促周边房前屋后环境卫生,随时打捞漂浮物;确保达到IV类以上水体。”这是罗列在公示牌上塘长的职责,金卓恒告诉记者,竹马乡每口池塘都有一个塘长负责管理水体卫生,平时负责及时打捞池中垃圾,确保水体不受污染。与此同时,“灵池”周边还种上了水生植物专门用以净化水体,利用“生态修复”手段,使“一池死水”变得活起来,实现了“流水不腐”,同时又改善了水体景观。

  据了解,婺城区依照“季节天气、水流走向、水系网络、地理位置”的清淤轮疏机制,围绕全区重点水库、山塘等实施山塘河库全面清淤。截至目前,累计完成清污(淤)171万立方米。同时,创新池塘洗涤污水截流模式,科学解决水体污染;竹马乡东宅村创新实施水系连通工程,引入太阳能水泵,即利用太阳能发电从地下引水,变死水为活水,治理效果良好。为了及时掌握各村五水共治工作开展情况,竹马乡创新工作模式,发挥微信“信息传送及时、互动性强、使用率高”特点,推行“一户一码”的二维码制度,即对联村干部走村入户进行二维码刷卡管理,刷一刷二维码就可以将农户垃圾分类、河道保洁、截污纳管等情况实时上传,有效推进工作落实。

  一座座其乐融融的文化礼堂滋润着农村居民新素养

  “姐妹们匆匆出天宫,祥云一朵快似风,打开玉龙飞彩凤,扭断金锁走蛟龙……”1月的寒潮一波接着一波,与外界的寒冷不同,蒋堂镇泽口村的文化礼堂里却是热闹非凡,敲锣的、打鼓的、唱戏的、跳舞的,每个人都在认真地排练着这出《三姐下凡》。

  在排练厅里,村中的婺剧编剧洪增贵对照着戏曲选段的曲谱在为大家伴奏,《三姐下凡》的曲目是洪增贵手抄而来的,“我们都是普通村民,电脑也不太会用,只能这样抄写过来,再一张张地复印”。在这份曲目后面,还有被抄写在硬纸板上的《花头台》,硬纸板的边缘已经被磨损得很严重了。“《花头台》是每次演出的开场曲目,也是我们反复练习最多的曲目,虽然已经很熟悉了,但是由于年纪大起来,记忆变差,所以每次练习时还是会对照着。”洪增贵说道。

  婺剧文化园在泽口村建成后,这里每天都是热热闹闹的。“过去还没有建文化礼堂的时候,我们村里的婺剧爱好者也会经常聚在一起唱曲,今天去你家,明天去我家,后天去他家,轮流到大伙儿的家里聚会。”洪增贵告诉记者,村里的戏迷们,一旦有几天不唱戏了,就喉咙发痒,婺剧文化园的建成,着实为他们提供了一个唱婺剧的好地方。

  村民们告诉记者,一般每周六、周日是婺剧文化园排练节目最多的日子,这些热情的演唱,还吸引了村中的小孩子一起来学习。作为泽口村基底最深厚的传统文化,该村的婺剧可以说是一代一代传承下来的。今年62岁的老花旦姜素娥从16岁就开始唱婺剧,她的两个女儿也受这股文化气息的影响继承了她的衣钵。如今,婺剧的低龄化学习已经在泽口村蔚然成风,文化礼堂里也常常能看见很多孩子学唱婺剧的身影。

  在婺剧文化园的旁边仅一墙之隔的地方,就是泽口村幼儿园,园里一共有三四十名儿童。随着婺剧文化的不断兴盛,泽口村也越来越重视婺剧的传承工作,开始“从娃娃抓起”。“去年,我们幼儿园的孩子们就和老师一起开始学婺剧,邀请村上的婺剧表演专家为孩子们教授婺剧,再从这些孩子之中选取在唱腔、身形等方面优异的学生进行深入教学。”泽口村幼儿园园长吕梅英说。近水楼台先得月,每到文化园开展婺剧排练时,幼儿园的老师就会带领孩子们过去观看、学习婺剧,让他们在耳濡目染中感受中华文化的魅力。

  “不仅仅是我们村的幼儿园,金华东市街小学、北苑小学、环城小学、婺城小学还有蒋堂小学、蒋堂初中的学生都会时不时地来我们村学习婺剧,让我们的婺剧文化园真正成为了学生走出课堂、走进礼堂的研学基地。”洪增贵说道。

  据了解,近年来,区委宣传部紧紧围绕“文化礼堂、精神家园”的目标要求,按照有场所、有展示、有活动、有队伍、有机制及学教型、礼仪型、娱乐型的“五有三型”和“两堂八廊”为建设标准,把农村文化礼堂打造成为承载乡愁、展现乡风的“村庄客厅”。去年,对照省、市下达建设10家的任务,婺城28家文化礼堂启动建设,2017年,建成并通过验收15家文化礼堂,文化礼堂建成数达98家。

  一个个充满温情的居家养老服务中心滋养着农村老人新生活

  上午九点,白龙桥镇新昌桥村的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就已经开始热闹起来,村里的老人们纷纷来到服务中心下棋、打牌、看电视,大家围坐在一起聊着天,气氛十分温馨。“如果今天不下雨,我们村居家养老服务中心里的人会更多。”村支部书记柯健康说。现如今,新昌桥村的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已经成为村里老人的“第二个家”,平时只要条件允许,老人们都会到这里开展活动。

  推开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的大门,会发现这里是一个三进的天井式建筑,据悉,这里以前是徐氏宗祠,后来被翻修重塑成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大门口旁边,摆放了很多躺椅,躺椅上方是一块块捐款明细展板,上面记录了从开始开办居家养老服务中心起,各位爱心人士捐赠的每一分钱、每一件物品。“我们村居家养老服务中心能搞得这么好,真的离不开每一个人的支持与帮助。”柯健康说。

  往前走去就是二进的院落,两边的墙壁上挂满了老人们的生活照,有平时吃饭的照片、有过年过节收到礼物开心的照片,还有集体大合照。门厅中央“千古流芳”的木质牌匾高高挂起,上面还有红色绸缎作装饰,这块牌匾想要表达的正是新昌桥村敬老爱亲、赡养老人的优良传统。二进门厅是老人们的主要活动场所,两台55寸的大电视机分立两侧,分别播放着戏曲和新闻节目,不少老人坐在电视机前,看得津津有味。

  最后的三进厅就是老人们平时吃饭的地方,这里整整齐齐地摆放着桌椅,每张餐桌上还有序地放着用毛巾遮盖的碗筷。“每个老人都有自己固定的座位,对应自己的碗筷,他们喜欢自己盛饭盛菜、自己洗碗。”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管理员吕来富说。今年已经81岁的吕来富是村里的老干部,在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开办之初,他就担任起了这里的管理者。“吕来富是一个很细心的人,每个村民都很信服他,所以居家养老服务中心交给他管理,我们都很放心。”柯健康说。

  上午10点半左右,不少在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吃饭的老人陆陆续续到了。今年已经96岁高龄的朱小秋是村里年纪最大的老人之一,每次饭点,她就从位于村口的家晃悠来到这里。虽然年岁已大,但是朱小秋的精神却还很不错,总是笑眯眯的。“我平时都是一个人住的,每天来这里吃饭、玩乐,很有气氛,也很开心。”像朱小秋一样的老人有很多,他们大多都是自己独自居住,平时没有什么事情,在居家养老服务中心有伴有活动,也大大丰富了他们的精神生活。“其实老人家多出来走走动动,玩一玩,也能帮助他们降低患老年痴呆的风险,而且有些老人一个人住得远,我们照顾不到,这样大家聚在一起也能相互照应,让家人放心。”柯健康表示。

  据了解,婺城区下辖18个乡镇街道331个村,51个社区,现有户籍人口36.58万人,其中60周岁以上老年人口达8.49万人,占全区人口的23.21%,是老龄化程度较高的地区之一。近年来,婺城区多举措积极推进居家养老服务照料中心建设。截至目前,全区已建成居家养老服务照料中心279家,解决了全区5200多名空巢老人吃饭问题,数万名老人有了较好的活动场所,家门口的居家养老服务照料中心已经成为许多老人最爱去的地方,社会各界反映良好。

责任编辑:方柯
分享到:
婺城新闻网新浪官方微博婺城新闻网官方微信
批准文号:浙新办2008[ 15 ]号浙江省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33120190038浙ICP备09057527号
金华市婺城区新闻传媒中心主办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加盟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