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块黄泥巴如何在巧手下变成一件精美的陶艺作品?一顿平常的饭菜如何做出海峡两岸特色?一场音乐的狂欢如何带给乡村生气?一段美妙的骑行又将收获怎样的记忆?这两天,来自港澳台的37名学子们在岩头开展了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活动,接下来请跟随着记者的镜头,一起走进学子,走进岩头……
古婺窑里乐趣横生
“白玉金边素瓷胎,雕龙描凤巧安排。”自古以来,陶瓷不论作为艺术品还是生活用品,都深受人们的喜爱,陶瓷的发展史也是中华文明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今天,来自港澳台的37名学子走进位于雅畈镇的中国婺洲窑博物馆,置身于陶瓷王国,在学习瓷器历史沿袭的过程当中,亲身感受陶艺作品从泥胚到成品的蝶变。
“老师像这种颜色的瓷器要怎么做呀?”“老师我想做个茶壶带回去能教我一下吗?”……前期的参观过程当中,学子们已经跃跃欲试,在听了金华婺洲窑博物馆馆长陈新华的简单介绍后,大家纷纷开始摆弄手中的泥胚。看似简单的步骤,真正实践起来却显得困难重重。在拉胚机前,学子们全神贯注地盯着眼前的泥胚,用指肚轻压,逐渐做出一个基础的碗装造型,但或许就是走神的毫秒之间,拉铸成型的作品就会瞬间倒塌。倒了也不气馁,一群人嘻嘻哈哈地哄笑过后,又开始新的“征程”。
一块块砖块整齐地堆叠起来,形成一个精致的三角形,不用猜,就是一个金字塔造型。这是来自台湾的许柏炀、许咏豪兄弟二人合力完成的作品,而妹妹许子涵也在一旁认真地制作自己的作品。这边是兄妹三人“合力攻艰”,那边还有认真和老师请教学习的“学霸”,在老师的指导和学子们想象力的完美碰撞之下,一件件独具特色的作品跃然纸上。
据了解,婺州窑起源于东汉,比龙泉等五大官窑要早,距今已有2700多年历史,是历史积淀的“活见证,是历史传承的“活化石”,是独创技艺的“活载体”,千年以来融入到金衢地区百姓的日常生活当中,成为重要的婺文化标志,影响着人们的文化心理和生活习惯。具有古老文化与地方特色的婺州窑,至今日,历经几代人的钻研、发展和创新,更是古韵出新意。
“我是山东淄博人,我们那儿也是盛产陶瓷,以前小的时候父母也喜欢带我去陶瓷博物馆,所以今天来到这边感觉收获还是挺大的。”来自澳门城市大学的孟静文说道。在参观中国婺州窑博物馆的过程当中,孟静文感触颇深,从这些形态各异的陶瓷艺术品当中,她看到的不仅仅是艺术品本身的精致,还看到了瓷器独具江南特色的温婉。“这些陶瓷艺术品一看就是手工烧制的,每一件都是独一无二的,和商业陶瓷完全不一样。“孟静文表示,这次岩头之旅接触到了很多民间艺术,收获良多。
(记者吕璐)
岩头“家+”上演暖心盛宴
“上菜喽!”循声望去,一盘热气腾腾的土豆丝炒牛肉新鲜出炉,“大家快来尝尝,这可是我在学校最受欢迎的拿手菜!”来自澳门城市大学的万淑娟一边招呼大家吃饭,一边说道。可乐鸡翅、肉末茄子、番茄牛肉、虾仁炒西兰花……厨房里,大家叮叮当当一阵忙活,新鲜的食材在学子们的巧手之下整齐地排列在盘中,等待着与各色调料的碰撞成为色香味俱全的美食,经过一个多小时的精心烹饪,一顿丰盛的晚餐就此诞生。
这个是大哥,这个是姐姐,这个是妹妹……住在郑淑媛一家的港澳台学子们俨然已经成为了一家人,就连相互间的称谓都已经按照年龄排好,吃着饭,有说有笑地聊着。短短的几天时间,大家就从素不相识的陌生人,变成了如今谈笑风生的好室友。“这家的主人们都非常照顾我们,经常问我们喜欢吃什么,第二天餐桌上就马上出现那道菜,真的非常感谢!”来自澳门城市大学的孟静文说道,在这里感受到了在家一样的待遇,完全没有在他乡的陌生感。
“家+”的理念让港澳台学子们在离乡千里的地方感受到了家的温暖,很多学子坦言,在来到岩头之前以为到这边应该是住在宾馆里面,从来没有想到会是以这样的形式与当地村民同吃同住,村民们的热情与善良也感染了来到岩头村的每一位学子,“到这边感觉村民们都很友好,感觉他们相互之间也都认识,走到哪里大家碰到都会打招呼,非常融洽。”来自台湾嘉义大学的施伊韩高兴地说道。
(记者吕璐)
青春歌声点燃岩头的夜
什么是“青春”?是一场不愿孤单的结伴旅行,还是追逐音乐的狂热节拍,抑或是二者皆有?今天晚上,《仙山婺水,相约岩头》港澳台学子走进金华和美乡村音乐会在岩头村文化广场隆重拉开帷幕。一向宁静的岩头村更是一改往日面貌,充满了绚丽夺目的灯光,熙攘热闹的人潮,还有37位港澳台学子们青春无敌的歌声……
“我们今天表演的节目是歌曲演唱。因为大家分别来自香港、澳门、台湾还有内地,为了把大家的家乡文化都结合进来,我们选择了粤语版的《喜欢你》,还有国语版的台湾艺人林俊杰唱的《小酒窝》。”在观众席,记者见到了边挥舞着荧光棒边大声地为台上演出学子助威的学子邢宇华,“这两首歌是我们唱给岩头的村民,唱给岩头村,也唱给金华听的。很感谢这段时间岩头村的所有村民们对我们的照顾,在这个远离家乡的小村庄,我们依然感觉到了家的温暖,特别感激……”
出色的演出赢得了在场观众的阵阵欢呼,然而一场成功演出的背后也离不开这37位学子们的努力。据邢宇华介绍,在接到要举办学子音乐会任务的时候,他们组的每个成员就深感紧张。为了带给岩头村村民们更好的表演,从确定好要表演的节目的那刻起,他们就开始紧张地进行排练了,“包括今天,大家也都一直带着耳机拼命练习,只希望能够把最好的演出献给大家……”
从初来乍到找不到方向,到如今在岩头拥有了一个“家”,转眼间五天过去,这些来自港澳台三地的学子们也渐渐融入了这座宁静乡村。而本次音乐会的成功举办,他们收获的也不仅仅是鲜花与掌声,更是这座城市里最浓墨重彩的一笔。
(记者贾佳)
绿色骑行中的难忘体验
清晨的阳光斑驳地洒向大地,微风徐徐拉开了崭新的一天,今天,来自港澳台的37名学子们又将迎来怎样绚丽多姿的一天呢?
一大早,只见在岩头村新建畈自然村的村口,学子们整装待发,骑上了橘黄色的公共自行车,开启了绿色出行的一天。“我们把小摄像机夹在帽子上,这样既可以拍摄到最完整的画面,又可以保证骑行时的安全。”学子吴海晴和她巧克力小分队的队员们,在骑行开始前做足了准备工作。她告诉记者,自己有用小摄像机记录旅途中趣事的习惯,她还说道:“虽然不是很专业,但是我拍摄是为了记录下自己觉得感人的瞬间。”将自己的旅行片段上传到社交网站上,让亲朋好友还有其他更多人欣赏到美妙的旅行是她最大的心愿。
伴随着动感的音乐,专业的骑行队伍在前方开道,公安交警全程护航,还有乡镇部门工作人员在各个站点协助提供服务。“来,拿块毛巾擦擦汗吧!”“同学,喝口水,歇一歇吧!”“你们先去,我等等后面的同学。”……整场活动井然有序,又充满欢声笑语。
谈及上午的骑行感受,学子林志强为活动竖起了大拇指,他说:“一路过来不仅风景美如画,工作人员的辛勤付出更让我感动。”他表示今天骑上了绿道与岩头的山水零距离接触后,才知道什么叫世外桃源,“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我一定要将这几天的所见所闻分享给我学校的同学们,让更多人有机会来见识见识美丽的岩头。”来自澳门城市大学的学子万淑娟也兴奋地向记者说道:“在澳门是没有这样的公共自行车的,今天的骑行体验完全颠覆了我对农村出行的印象,回到学校后我将以此为素材开展课题深入研究,并撰写相关‘体育+文化’的论文。”
“这个时候要是来块西瓜,别提会多爽口了!”“好,那就让我们一起去西瓜地里亲手摘西瓜吧!”在领队的号召下,学子们又来到了位于造地改田项目的西瓜地里,准备体验一把农民伯伯采收水果的喜悦之情。
正值盛夏,只见一望无垠的田野上,西瓜遍地生长,圆得可爱,绿得诱人。在听了当地村民讲解如何挑选成熟的西瓜后,学子们迫不及待地下地精心挑选了起来。随后,学子们带着自己从田里采回来的“宝贝”,来到了文化礼堂,品尝各自劳动成果的同时,又一起欣赏起了雕刻大师带来的“西瓜花雕”。技艺精湛的刀工、游刃有余的手法、惟妙惟肖的花纹让在场学子们叹为观止。
村民陈大伯见证了学子们一天天的生活,他说村子里因为有了这一群特殊的客人变得富有生气了许多,他说道:“以往的村子连过年都没有那么多人,真希望他们在这里多玩几天,玩得也开心!”
(记者胡艳)
看婺城新闻,关注婺城新闻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