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记者走进沙畈乡乌云村文化礼堂。这个建在婺南山区的文化礼堂内,此刻正围着十几位村民,其中有人发出感慨:“我很小的时候还看到过妈妈织草鞋,后来就没有再见到过。实在没想到,今天还能再见一次!”
“鱼肚四根肠,有鼻不熏香。个个说我千条路,回乡不回乡。”这位正在边唱着歌谣边编着草鞋的村民,正是现年82岁的虞小琴。只见他顺手拿起几根比较结实的稻草,缠在草鞋盘上,很快搓成了麻花绳索,娴熟地编织着草鞋。虽然背有些驼,但虞小琴却格外精神矍铄。
据了解,当虞小琴还是个以编织草鞋为生的手工艺人时,一支歌谣、一捆稻草,就成了他走街串巷的“伴当”。40多年过去了,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草鞋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虞小琴的“草鞋情缘”就此无奈搁置。对此,他的心中曾充满遗憾。如今,这个遗憾没了,他说:“能够重新拾起这门祖传的技艺,还要感谢我们这座文化礼堂。”
重拾祖传技艺与文化礼堂有什么关系呢?原来,为了丰富村民的精神生活,传承与弘扬民间优秀传统文化,近日,乌云村两委决定以新建成的农村文化礼堂为载体,对农耕时代传统器具进行收集展示,把悠久绵长的农耕文化代代相传。消息一经传出,广大村民们便“摩拳擦掌”地行动起来,虞小琴的草鞋盘就是因此“翻箱倒柜”找出来的。
现如今,跟着村民们走进乌云村文化礼堂内那间精心布置的小展馆,锄头、扁担、米篓……各式各样的农具、机械如一幅悠久的历史画卷,拉出了村民们久远的记忆。这些物件陈旧的质感,仿佛要带领他们回到那个家家种田、村民齐心协力共创美好生活的时代。“其中有一部分农耕器具,我小的时候看我爷爷奶奶用过。他们去世以后,就再也没见过了。这次带着孩子回来,想让他看看这些‘真实的历史’,也让他知道自己的家乡到底是个怎样的地方。”一位带着孩子前来参观的村民如是说。
不仅乌云村,沙畈其他农村文化礼堂也都承载着当地厚重的历史文化。近年来,沙畈乡结合山区自身实际,围绕“生态强乡、文化立乡”战略,强化突出文化阵地建设,着力打造山区文化礼堂生态圈。目前,该乡已建成文化礼堂13个。
那沙畈乡如何做好农村文化礼堂“建、管、用、育”呢?该乡常务副乡长戴增荣给出了答案:“我们在各村文化礼堂建设之初,就专门邀请当地有名望且博学的乡贤对当地文化素材进行收集,充分挖掘民俗文化、农耕文化、历史文化……平时,我们也会积极邀请市、区级的专家到各村文化礼堂开展讲座和培训,确保真正用好文化礼堂。同时,我们还经常组织各种活动,以丰富山区人民的生活,弘扬良好的社会风气,为文化礼堂营造一个健康、和谐、团结、友爱的氛围。”
戴增荣还表示:“农村文化礼堂的精髓在于使用好。它是文体活动场所,是讲堂,也是礼堂;是活动的聚集地,更是农民群众的情感寄托地、心灵归属地与文化血脉传承地。”为此,沙畈乡将不断加大、加快文化礼堂建设工作,传承好沙畈乡优秀文化,进一步丰富山区人民的文化生活。依托文化礼堂,抓好文化宣讲,丰富活动载体,传承好红色文化、廉政文化等山区特色文化,切实发挥好沙畈乡文化礼堂的带动作用,使它真正成为沙畈乡留住百姓乡愁的最佳载体!
看婺城新闻,关注婺城新闻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