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新闻中心今日婺城婺城网视图库中心新闻专题婺城政务金华新闻连线浙江国内新闻国际新闻外媒婺城
您当前的位置 :     婺城新闻网 > 新闻中心 > 今日婺城 > 关注

两甲子作新成美 三世纪大爱崇善

  一起寻访金华五中的百廿芳华

2018-11-19 09:48:28  来源:  婺城新闻网  作者: 傅伟炎 陈俊

  浙江在线-婺城新闻网记者傅伟炎、摄影陈俊

  百廿风雨兼程,百廿溢彩流光。

  百廿辛勤耕耘,百廿成果辉煌。

  忆往昔,作新成美,那是激情燃烧的岁月;

  看今朝,日新日进,这是清香四溢的硕果!

  创办于1898年的金华五中与北大同龄,至今已跨越三个世纪。从芝麻山头的天长巷,到江南新校址;从清末帝制,迈进新时代,金华五中穿越百年烟云,历经沧桑巨变。120年来,一代又一代的五中人匠心传承,日新日进、美美与共,把学校办成了浙江省的一所百年名校。

  “薪火相传百廿年,杏坛传道双甲子。“昨天,金华五中举行建校120周年纪念大会。120年,对一个人来说,是绝大多数人难以企及的;对一所学校来说,就如一个新起点新坐标,从此开启更高更远的新征程。

  

  百廿名校,跨越三个世纪———

  金华五中是一所金华学子向往的名校。箐箐校园内,花木扶疏,满眼绿意,欣欣向荣,一派生机盎然。可是,你知道这所学校的办学历史吗?30年,50年,抑或100年?告诉你,你可别吓一跳———到现在,金华五中已经走过120年!

  1898年,美籍女士李福丽在金华江北老城区雅堂街南“芝麻山巷”的“芝麻山头”创办了一所基督教教会学堂,当时金华人都叫它“洋学堂”。

  办学之初,“洋学堂”学制8年,男女兼收。金华附近的绅士和提倡维新人士纷纷送子女来校读书,学生越来越多。1901年便分为男、女两校,男校名为“作新”,寓意“今日新,明日新,日日新,作新民”的教义;女校取名为“成美”,寓意“成人之美”。作新学堂校址仍在“芝麻山头”,成美女学堂新设在金华市区的天长巷(五中江北原校址)。解放后,作新与成美两校合并,改为公立学校,校址在天长巷。2004年,五中从江北天长巷搬迁到了如今江南八一南街的新校舍,学校从此迈入了快速发展的新时代。

  1898~2018年,120年,跨越三个世纪。金华五中,像一个见证者,见证了由清朝到民国再到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更替兴衰,亲历了婺城教育事业从无到有的翻天覆地变化。

  

  作新成美,桃李芬芳满天下——

  金华五中历经岁月沧桑,但不忘兴一方教育初心,勤教苦学,桃李芬芳满天下。辛勤耕耘两甲子,培养了3.3万余名优秀毕业生,这是金华五中绵延百廿年交出的一份优异答卷!

  金华五中历久弥新、誉满浙中,源于代代承延的名师。李福丽、项美菊、楼金等校长曾引领过五中一个时代;黄志成、吴志松等老师从五中起步,走上党政重要领导岗位。如今的五中,已拥有一支强劲的师资队伍,161位教职员工中,有省特级教师1名、省教坛新秀4名、市教坛新秀28名、市优质课一等奖以上获得者39人。

  百廿年来,金华五中培育了各行各业的精英翘楚,政商学界人才辈出,精英云集,举不胜举。中国工程院院士钟群鹏,著名语言学家、教育家傅东华,著名气象学家、教育家黄士松,原国防科工委航天工程研究所研究员方金炉,福建省政协原副主席叶继革,浙江省政协原副主席孙文友都是从五中毕业后走向广阔的天地。

  

  五中精神,百廿薪火铸匠心——

  从芝麻山头历经辗转迁徒,迁到江南新校址。120年来,金华五中在为社会培养了一大批栋梁之才的同时,也成就了自身的长盛不衰,办学的悠久历史比肩北大,在浙江省内也屈指可数。

  浙江省特级教师、浙江省首批中小学正高级教师、金华五中校长张震雷认为,金华五中的独特之处在于,全体五中人在百廿年沿革和传道授业解惑中,不断丰富、传承和发展了新时代“五中精神”,这是金华五中历经三个世纪长盛不衰、历久弥新的密码。

  那么,什么是“五中精神”呢?“匠心传承、日新日进的作新精神;启智弘德、美美与共的成美精神;笃学尚行、止于至善的崇善精神。”对此,张震雷校长这样阐释“五中精神”丰富内涵:

  第一从学校层面立意。在“师道永续、匠心传承”的基础上“日日新,日日进”,“作新”精神是一种创新精神,但创新必须基于传承,传承五中一以贯之的“精益求精”。

  第二立足于教师层面。120年来,五中培育了一大批名师,这些名师的共同点就是以己之“厚学启智、修德树人”影响着身边的老师,以一种“兼容并包、雅量似海”的态度浸染身边的同事和家长,以一种“燃烧自己、照亮别人”的大爱熏陶五中的学子,也契合李福丽师办学之初衷——作新成美之要义。

  第三着眼于学生层面。“笃学”是基础,“尚行”是关键,“止于至善”是教育的目的,是人生追求的最高境界。笃学尚行,止于至善,是为学之道、为事之道与为人之道的有机结合。

  张震雷说,“五中精神”可以概括成三个词语:作新、成美、崇善。也可以凝练成三个字:新、美、善。

  

  文化如歌,传递五中好声音——

  金华五中人不忘初心,砥砺创新,正以百廿文化积淀薪火相传,谱写盛世华章。今年4月,金华五中在媒体开辟专栏《百廿五中》,历时半年,138篇文章,作者有知名校友、教师,甚至是祖孙三代,每一个五中人都有自己的故事,每个故事都是一首歌。这一专题犹如一曲荡气回肠的交响曲,也是一项唤醒五中情结的聚力工程,汇集了一代代五中人的独家记忆,《百廿五中》专栏发表的所有文章结集成书,名为《百廿风华》。

  在金华五中,校友们还见到了三本书,《百廿风华》、《百廿映像》和《百廿校友》。它们通过回忆文章、老照片、校史资料等多个角度讲述五中好故事,为建校120周年庆典献礼,也为五中文化和匠心传承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百廿华诞是金华五中发展的重要里程碑,更是我们迈向未来的历史新起点。在一个新的甲子,我们将继续秉持‘作教育之新,成师生之美'的办学理念,传承和发扬五中精神。我们要大力倡导日新日进,努力营造开放和谐的校园氛围,鼓励自由探索,激发创新活力,培育视野开阔、人格完善、素质全面的一代新人。我们要努力践行美美与共,在成功学生的同时成就自己,在成就自己的同时成功学生,努力实现“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理想境界。我们要笃学尚行,止于至善,做最好的自己,老师们要静下心来教学,潜下心来育人,用爱心和智慧去启迪个性千差万别的孩子们;同学们要让文明成为性格,让优秀成为习惯,让梦想点亮人生,让青春绽放光彩。”在纪念大会上,张震雷说道。

  

  “弘德石”弘扬师德,“铜版书”镌记学子——

  走进金华五中校园,一块题有“弘德石”三个大字的硕大巨石,吸引着参加庆典各位校友的目光。巨石正中,“百廿五中”四个金色大字熠熠生辉。

  “弘德石”形巨体丰,状若桂冠,坐落于校区中轴文化长廊右侧,与李福丽塑像、福丽亭、作新教学楼遥相呼应,显得和谐、庄重、大气。刻录工作完成后,张震雷校长发动全校教师为校石命名,在众人集思广议下,最终定名为“弘德石”。

  120年来,一代代五中人丹心献教育,大爱铸师魂,以“厚学启智、修德树人”培养了数万莘莘学子。以“弘德”为名,既与学校提炼的五中精神相契合,更凝注着五中人弘扬高尚师德、潜心立德树人的美好愿景。

  在弘德石的背面,是现任校长张震雷撰写的铭文《百廿五中“弘德石”落成记》,以汉隶字体篆刻。文中写道:“时逢盛世,岁在戊戌,金华五中迎来百廿华诞。清光绪廿四年(1898),美籍李福丽先生创作新学堂,为五中之始。百廿年来,学校数易其址,几更其名,沧海桑田仍薪火相传,栉风沐雨而长盛不衰。名校之名,首在名师。五中历久弥新、誉满浙中,盖代有承延文脉之故也……”字里行间,敬先贤、尊师长的校风一览无余。

  五部铜版书,布于校园林荫道一侧,与“弘德石”俯仰相望。120年,3.3万余名金华五中学子登记在册。翻开一张张铜制书页,沉甸甸的历史厚重感。对于五中人来说,仿佛时光倒流,一段段已然逝去的青春似乎近在眼前,一个个班级、一串串名字,求学时光、同窗音容,见字如面,历历再现。“弘德石”、铜版书将永载五中校史,传扬先贤懿德,铭记最美芳华。

  弘德传承,坚若磐石;岁月流芳,铜书永恒。在金华五中120年的漫漫长路中,几易校址,老校友走进这个校园,当大家看到这一个个熟悉的名字,也许能够找到家的感觉,萌发青葱少年的怀旧情愫,唤醒尘封的校园记忆。

  为了做成这件事,金华五中的老师可没少花心思,他们用了半年多时间,将校史一一搜集整理,时常因为寻找一个名字而费尽心思、几经周折。尽管过程很繁琐,但大家却乐此不疲,目标一致,就是为了圆满办好大会、展示五中精神。

责任编辑:郑剑
分享到:
婺城新闻网新浪官方微博婺城新闻网官方微信
批准文号:浙新办2008[ 15 ]号浙江省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33120190038浙ICP备09057527号
金华市婺城区新闻传媒中心主办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加盟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