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新闻中心今日婺城婺城网视图库中心新闻专题婺城政务金华新闻连线浙江国内新闻国际新闻外媒婺城
您当前的位置 :     婺城新闻网 > 新闻中心 > 今日婺城 > 关注

婺里听戏 婺剧芬芳

2018-11-30 09:24:08  来源:  婺城新闻网  作者: 记者 张苑

  “王侯将相兴衰史,才子佳人缠绵思。悲欢离合凡间事,尽从婺剧草台知。”自明代起,婺剧即作为金华地方戏,涉猎大量题材,形成原创剧本,容纳六种声腔,逐步发展成为浙江最具代表性的戏曲剧种之一,并对中国戏剧的发展起到了显著的推动作用,被称为“徽戏的正宗、京剧的师祖”。四百多年来,婺剧寓教于乐,濡染民风,教化百姓。近年来,婺城区聚合社会各界力量,通过“送戏下乡”,两年一次举办中小学婺剧演唱大赛、坐唱班婺剧演唱大赛等方式,继承婺剧“文戏武作,武戏文作”的代表性特点,搭建形成了“专业剧团标准化演绎、民营剧团发散式传播、民间坐唱班自娱自乐、学校娃娃军延续性传承”的金字塔型发展模式,实现了婺剧艺术的传承性保护。

  专业发展探新路

  日前,由中国戏剧家协会、金华市人民政府联合主办的“首届中国(金华)李渔戏剧周”即将落下帷幕。全国优秀戏剧剧目展演、“戏曲与生活”高峰论坛、2018《中国戏剧》理事会年会、第三届“婺迷争锋”百姓戏迷大赛、中国婺剧博物馆开馆暨全国戏曲脸谱艺术作品邀请展、“李渔故里”兰溪寻根活动、“重返芥子园”浙派画家作品展、兰溪市民间班社婺剧斗台演出、金华市首届婺剧衍生品创意设计大赛作品展、“婺剧·味道”艺术作品展、闭幕式晚会……系列婺剧主题活动犒赏了婺城百姓一顿丰盛的文化大餐。

  婺剧博物馆总面积902平方米,分七个板块讲述了婺剧发展的历程。精雕细琢的古戏台、精致华贵的服饰、表现夸张的脸谱、寓意深刻的道具、形制庄重的戏箱……一件件展品都仿佛在努力还原着当年婺州梨园中人的草台生活。跟随展陈走线,白玉兰奖杯、梅花奖牌、对外交流剧照……紧接着的一幕幕又在讲述着婺剧发展的新辉煌。

  早年,婺剧即出现由安地四顾坪的民间故事改编的《僧尼会》、由西湖传说改编的同名剧目《白蛇传》、取材太平天国时期的史料创作的《梦断婺江》、脱胎于《双阳公主》的《昆仑女》等经典剧目,寓教于乐,教化妇孺。这些剧目的经典图景都被雕刻在了婺剧博物馆的老戏台中。婺剧艺术的不断完善,影响了徽戏的发展,后“徽戏进京”,直接催生了京剧。到了民国,金华出现仁人义士借助婺剧戏班宣传“三民主义”思想。新中国成立后,浙江婺剧团薪火相传,积极推动婺剧文化复兴,创作出品了《宫锦袍》等精彩剧目,在社会各界的合力下谱写了婺剧传承和发展的新篇章。

  目前,浙江婺剧团已走访全球40多个国家和地区,每年剧场惠民演出100多场,下乡演出200多场。中国婺剧院有关负责人介绍,下一步,剧院将立足婺剧文化主题,结合金华城市文化,探路文化旅游。

  民间剧团“路路通”

  11月19日,为期三天的金丽衢婺剧民间剧团表演赛在永康市后吴村落下帷幕。婺城代表队黄大仙婺剧团夺冠,获金奖;青年婺剧团获第二名。这是婺城区代表队连续五年夺得该比赛金奖。婺城的婺剧民营剧团在崭新的文化发展时期表现出了旺盛的生命力。

  黄大仙婺剧团现有前后台演职人员共50人,折子戏和正本各30多本,演出足迹遍布金华八县市及温州、建德等浙江省其他地区,更出省到江西等地演出,年演出场次600多场,毛利润400多万元。

  团长叶美丹介绍,剧团在保留传统婺剧表现形式的基础上,在舞美及节目形式上做了较大的创新。演出舞台采用“背景+地面”立体化荧屏,丰富了舞台表现力和剧情表达效果。剧团不断招募科班毕业的年轻婺剧演员,在一个地方持续五天的婺剧演出中安排一个晚上,让演员们客串演出道情、现代舞、小品、流行乐演唱等年轻观众喜闻乐见的节目。小品《烛光里的妈妈》等已成为剧团的招牌节目。工作人员还借助相关平台进行网络直播,扩大演出影响力。去年,黄大仙婺剧团还与横店新圆明园签订了一年的演出合同,上午一场,下午两场,演出《美猴王》、《魁星点状元》等经典折子戏,供游客欣赏。

  青年婺剧团创办于1994年,现有前后台演职人员50多人,正本及折子戏各36本,每年演出600多场次,承接婺城区“送戏下乡”70多场。剧团演出逐步向大阵容迈进,成为老年人做寿、文化礼堂落成、公路竣工、店庆等的重头戏。

  团长倪秋花表示,农村文化氛围越来越浓,婺剧逐渐摆脱了以往发展的尴尬,重回乡间,成为乡里人家的“流行戏”,更吸引了不少年轻粉丝,在演出落幕时到后台“追星”求教。得益于“送戏下乡”的宣传优势,婺剧团在广大农村市场“路路通”,今年的演出安排已然满满当当,排到了腊月二十六。

  婺剧坐唱乐开怀

  11月23日,婺城区第四届婺剧坐唱班大赛在婺城区文化中心婺星剧场举行,来自婺城区各乡镇的坐唱班代表队各显身手,其乐融融。

  方祖功带领着郭店村坐唱班代表竹马乡参赛,拔得头筹。方祖功介绍,五年前,自己同几个退伍的战友聚在一起,把玩爱好的婺剧,一吹,一拉,一唱,自娱自乐,不想引来了十里八乡的村民。村民们起初是围观,而后客串,之后便加入了这支队伍。自从村里的文化礼堂落成后,夏天,坐唱班就在礼堂前的场院里演,冬天冷了,坐唱班就在礼堂舞台上演,村民们都捧场跑去看。演的人欢喜,看的人也开心。今年春节,坐唱班还在文化礼堂里上演了一台婺剧春晚。坐唱班逐渐小有名气,受邀到附近的骆家塘等地演出。目前,坐唱班有固定成员16人,每个月10日、20日、30日总会聚在一起演唱一段。

  66岁的倪菊芬带领新狮街道坐唱班参赛,荣获一等奖。倪菊芬介绍,在她年幼时,成立于1958年的新狮婺剧团声名远扬,姐姐倪菊仙14岁入园,苦练童子功,是剧团里的第一批演员。那时,她便在台下看姐姐长袖善舞,顾盼流连,欢喜不已。因为这份情怀,倪菊芬积极参与坐唱班工作。柳湖花园安排一个场地,两个演员就能出一台内容丰满的折子戏,一个多小时的演出,足以让社区居民扶老携幼,感受一番婺剧文化的熏陶。

  校园传承新气象

  在去年12月15日,婺城区举办了第五届中小学婺剧演唱大赛。台上一个个小妙人,歌喉婉转,把婺剧艺术演绎得甚是惊艳。

  自2003年起,东市街小学便开始组建学生婺剧演绎小社团。十多年间,学校将婺剧作为孩子全面发展的载体,循序渐进开展成长教育。学校负责人介绍,婺剧剧本创作的素材非常广泛,都有一定的教育意义;婺剧作为一种演唱艺术,包含了舞台美学、音韵学、民俗学等诸多方面的内容,学婺剧是让孩子很快接触各种艺术门类的最好、最直接的方式;“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人唱一方戏”,婺剧作为本土剧种,留住婺剧就是为孩子们挽留一缕乡音,一丝乡愁和一份乡情。学校组织出版了《婺剧小故事》、《婺剧小韵文》等婺剧教材,根据各年级段孩子的特点开展婺剧文化教育。这个学期,学校将婺剧融入家长课堂,以“小太阳”为纽带,积极推进婺剧的家庭式传承。

  金华市环城二小在2016年8月开设婺剧拓展课程,并组建婺剧表演队,搭建社团、智慧课堂、尖峰舞台三个载体。学校以婺剧拓展课为主阵地,融合智慧课堂,以点带面引领学生走进婺剧、品味婺剧、体验婺剧;充分利用“尖峰小舞台”展示学生风采,强化婺剧墙、婺剧文化长廊等校园文化建设,把婺剧进校园工作与课程改革、学科教育、德育文化相融合。

  在蒲公英艺术幼儿园负责人黄如珍看来,婺剧之于孩子的成长有着特殊的意义。黄如珍认为,婺剧夸张的表现形式、做念唱打等丰富的表达方式、情境式的叙事方法与幼儿期偏好的强烈的色彩对比、多维度的语言发展需要、片段式的认知习惯相吻合。在孩子们的教室里设置婺剧艺术角,本意并不在于将孩子们都培养成婺剧艺术人才,而在于借助婺剧这个载体,培养孩子们的艺术爱好和艺术感受力,将一份带着乡音的愉悦记忆留在孩子们的心里,陪伴孩子快乐成长。

  感谢中国婺剧院提供照片

责任编辑:方柯
分享到:
婺城新闻网新浪官方微博婺城新闻网官方微信
批准文号:浙新办2008[ 15 ]号浙江省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33120190038 有效期:2022年12月16日至2025年12月15日浙ICP备09057527号
金华市婺城区新闻传媒中心主办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加盟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