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琅琊集镇上,陈家馒头铺里,一个个圆鼓鼓的面团站军姿一般排满了台板,蒸笼上冒着腾腾热气,飘散开来,笼住了陈益新的脸。作为新一代传承人,他承父衣钵,挑起了馒头铺的重担。
自古以来,金华人不吃馒头,不算过年。自陈氏祖上陈玉堂时代起,琅琊的年味就从这家馒头铺里飘到千家万户。铺子里的大蒸笼上刻着几代人的姓名,这便是馒头铺最好的招牌。
金华古法做馒头,要从酿酒开始。做馒头用的引子必是新鲜米酒,且出酒坛不逾半月。备好了米酒,就要开始泡糯米,蒸糯饭,下引子放到温室里发酵。待到米饭酵空,滤出其中汤水,用于和面。余下的饭渣是猪儿牛儿们的美餐。
面团揉搓成小圆台,发一会儿面,上笼蒸,直至圆台顶上冒出了小包,拿一根筷子轻轻一戳,馒头便成了。用这种传统工艺制作的馒头,待渐渐冷却,馒头形状会变得有些干瘪,但只要将水烧开,上笼一蒸,馒头就又鼓鼓囊囊,元气满满。
这馒头寄寓着金华人亘古的期待和祝愿。亲朋晚辈们来拜年,总要拿一对画着“福”字的馒头夹着一个红包,作为伴手礼回赠。有些人家赶在年关全家团圆时给老人祝寿,会专程订制寿桃馒头,大的上供桌,小的儿孙辈分食,沾得寿星的福气。
儿子陈益新掌铺,年逾古稀的父亲陈维贵也总是守在几案旁,帮帮忙,把把关。看着儿子忙里忙外,手艺日渐娴熟,老爷子喜上眉梢。“小时候觉得老爸凌晨就起来做馒头,辛苦又赚不了大钱;现在自己做馒头,街坊邻里都夸我做的馒头好吃,还有人从大老远的地方跑来订,才理解父亲坚持的意义和发自内心的骄傲。”陈益新说。(记者张苑)
看婺城新闻,关注婺城新闻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