抬头一线天,落脚一鞋泥,住着“握手楼”,天天盼搬迁。搬迁,曾是城西街道西郊居民的共同期盼。眼下,西郊城中村改造签约工作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当中。然而,作为关系自身利益的大事,老百姓难免心存顾虑。在拆与不拆之间,在城市发展和个人利益面前,有这样一群人首先站了出来,他们有的是社区干部,有的是先进党员,有的是村民代表……今天,记者走进西郊征迁指挥部,带来助拆带头人系列的第二期故事。
调解纠纷的“老娘舅”张路前
“经历了前后几次协调,终于把这件事解决了,一番辛苦下来总算没白费。”昨天上午,在西郊征迁指挥部老娘舅调解室,工作人员张路前拿着一份婺城区人民调解委员会调解协议书会心一笑。
这场人民调解始于西郊征迁,涉及已故村民郑某的一栋老宅,目前健在的继承人有7个,且亲缘关系复杂。到签订补偿协议时,如何分配补偿款成为焦点问题。
张路前介绍,郑某膝下有儿女三人,大女儿与前夫离异多年,且育有两个女儿,离异后随父亲在外地生活。二女儿、三女儿则已经外嫁。按照补偿政策,大女儿、户口还在西郊的前夫、已经成年的大孙女、未成年的小孙女共能补偿6套房屋,二女儿、三女儿因为户口不在西郊,不能享受该项政策。“二女儿、三女儿虽然外嫁,但曾出钱给老母亲的房子装修,又是郑某的孩子,觉得自己一套房都分不到,心中难免不平。大女儿与离家多年的前夫和两个孩子关系又不合,签约一时陷入僵局。”了解了各方诉求后,张路前依照相关法律法规,拟出合理分配方案,请大家坐下来协商,一方面“晓之以理”,明晰政策,另一方面“动之以情”,打出感情牌。经过多轮调解后,郑氏后人最终达成一致。“原本一家人见面就吵,签字的那天,二女儿、三女儿得到了部分补偿,大女儿的两个孩子也和母亲冰释前嫌,流下了眼泪,我的心里还是很欣慰的。”
调解协议书上虽然只有简单的几个签名,背后的辛苦却只有张路前自己能够体会。自打征迁工作启动以来,作为指挥部唯一一个“老娘舅”,转到张路前手中的都是各个工作小组比较疑难的“问题”。子女对父母房屋产权分配的纠纷、房屋买卖的纠纷……因为涉及到经济利益,工作量大,难度也高,调解的过程往往是在调解好——推翻——再调解——再推翻中反复。“加班加点更是常有的事,尤其是晚上和周末,很多被征迁户白天都要上班,只有晚上和周末才有空坐下来聊聊。”
张路前现任婺城区司法局调解委员会副主任,曾在乾西乡湖头村担任党支部副书记,后来又成为金华电视台的金牌“老娘舅”。在基层磨砺多年的他群众工作经验丰富、熟悉法律知识、擅长调解矛盾纠纷。“西郊征迁涉及面广、时间紧、任务重,少数征迁户因遇到矛盾纠纷未解决,无法签字,影响了签约进度。‘老娘舅’的加入,很有针对性,能增强攻坚力量,提高工作效率。”张路前进驻征迁工作组办公,与工作组实时对接,根据工作组需要,随时上门调节矛盾纠纷,使得征迁工作事半功倍,他的付出大家有目共睹。目前,张路前已配合各个工作组调解成功家庭财产分割7起,涉及调解协议书40多份,有效发挥助签作用。
谈起调解工作的诀窍,张路前也大方分享:“做调解工作一要勤,摸透当事人的心事、底限和要求;二要懂得借力,动员被征迁户的亲戚朋友,做好思想工作;三要善于观察,对一些抵触情绪比较强烈的被征收户,循循善诱切入主题。总之一句话,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主要用心,没有什么是解决不了的。”
发挥余热的社区老书记程姣媗
俗话说:“家有一老,如有一宝。”对于西郊征迁指挥部的全体干部而言,退休老书记程姣媗无疑是块“宝贝”。今年63岁的程姣媗曾担任过七里殿社区书记,有着几十年基层工作经验的她,在这次的征迁工作中,不仅带头签约,还积极协助工作人员上门入户做老百姓的思想工作,在征迁一线发光发热。
“程阿姨思想觉悟高,为人又热情,哪个组里有需要,只要开口,她都会无条件帮忙……”6月17日下午,在西郊指挥部,记者见到了风尘仆仆赶来的程姣媗,听到工作人员的夸奖,她不好意思地笑了笑,“领导需要我,作为老干部,我自然要站出来,这些都是我应该做的。”
程姣媗做过金华罐头食品厂的车间主任和分厂厂长,1999年底她所在的企业破产改制,2000年初,她到了新成立的七里殿社区工作,一干就是11年。11年来,程姣媗不仅切实帮助居民办实事,还带领社区班子开创了社区工作新局面,深受大家的爱戴。2011年退休后,精力充沛的程姣媗也没闲着,成立舞蹈队、参加各种党员活动,生活过得有滋有味。
今年5月26日,西郊城中村改造誓师大会在市委党校报告厅举行,全面吹响大决战号角。为了加快征迁工作进度,城西街道党工委领导班子找到一批老党员、老干部,希望他们发挥经验丰富,群众基础牢、威信高,善于协调宣传的优势,助力征迁工作,程姣媗二话没说站了出来。
誓师大会当天,程姣媗不仅自己带头签约,还动员村民陈品锋一家人来到西郊征迁指挥部,在征迁协议书上签下了名字,“作为村里的退休老干部,我的一举一动村民们都看在眼里,主动签协议一方面是我的个人意愿,另一方面我想发挥好党员干部的先锋模范作用,希望可以给村民做表率,带领村民积极向党和政府靠齐。”程姣媗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征迁工作伊始,她就成了征迁小组的“编外人员”,哪个小组里有进不去的户头、做不通思想工作的户头,就会寻求她的帮助,“只要是我熟悉的居民,不管成不成功,我都会尽心尽力去做。”6月5日,程姣媗又签下了自己新房子的征迁协议。
在征迁工作中,比起“宣传员”,程姣媗更像是被征迁户与政府沟通的“桥梁”。村民对征迁工作不理解的,她耐心做好解释;村民对征迁工作有什么诉求,她也积极向指挥部反馈。程娇媗说:“村民其实都是通情达理的,有时候只是未能透彻理解征迁的意义和政策的细则,钻了‘牛角尖’。只要我们耐心做解释和疏导工作,打开他们的心结,对症下药,都能获得理解和接受。”
当被问到自己的房子要被拆掉了,是不是感到很遗憾时,程姣媗坦然地说:“我在这里已经住了40多年,现在拆迁也是恋恋不舍,但这次的征迁是为了西郊更好的发展,我们理应支持。”
看婺城新闻,关注婺城新闻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