垃圾分类的普及是为了更好地处理垃圾,让垃圾减量,减少环境污染。如果居民分好了垃圾,却没有有效的处理方式,那么垃圾分类只会成为一纸空谈。因此,如何处理已经分类的垃圾,让垃圾成为一种再生资源,是垃圾分类链条中的重要一环。7月2日下午,记者走访了位于琅琊镇和蒋堂镇的垃圾资源化处理站和中转站,带你了解垃圾如何华丽转身,成为可再生资源!
“轰隆隆——,轰隆隆——”,刚走进蒋堂镇的垃圾资源化处理站,只听见传来一阵阵机器的轰鸣声,一台叫“餐厨垃圾智能处理设备”的铁皮机器正快速地运转着,处理站的工作人员施大伯则站在梯子上,搅拌着送入机器大口中的垃圾。
施大伯告诉记者,他已经在这里工作了一年,每天都要处理1.5吨左右的厨余垃圾。“一天要处理两次,上午和下午各一次。”施大伯说道,加上清理卫生的时间,处理一次垃圾大概要花3个小时。经过处理后的垃圾会储存在机器里进行为期一个月的生物发酵。发酵完成后,经过除味、烘干等工序,之前的垃圾就变成了可再利用的农业肥料。“每半个月,会从机器里把肥料取出来,深圳的一家公司会把这些肥料运走进行深度加工。”记者在施大伯的记录册上看到,最近一次取肥料是在6月14日,共取出1.5吨。那些深度加工过的肥料呈黑色颗粒状,就像是普通的黑泥土一样。
可腐烂的厨余垃圾被送入了垃圾资源化处理站转化成肥料,其它垃圾则被送入了中转站。“每天都有钩车会把中转站的垃圾拖走。”金华经济开发区挖掘青运公司的负责人陈国宏说道,这些不可腐烂的垃圾大部分都被运到了焚烧厂,作为火力发电的原料。
无独有偶,琅琊镇去年也建造了一座垃圾资源化处理站。“我们的处理站在2019年年初才正式投入使用。”琅琊镇的工作人员陈嘉告诉记者,目前,只有白沙卢村、水竹蓬村、琅新村、琅沙村、琅琊徐村5个试点村的厨余垃圾会送到垃圾资源化处理站处理,一天只有150公斤左右,而这台机器一次性可以处理2吨垃圾,还有很大的使用空间。“如果垃圾处理的效果好,我们会在全镇推广。”与蒋堂镇不同,琅琊镇垃圾资源化处理站转化出来的肥料不再送去深加工,而是直接使用在农林或分给村民无偿使用。“村民们都很乐意来拿肥料,用在菜地里效果很好!”陈嘉说道。
看婺城新闻,关注婺城新闻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