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新闻中心今日婺城婺城网视图库中心新闻专题婺城政务金华新闻连线浙江国内新闻国际新闻外媒婺城
您当前的位置 :     婺城新闻网 > 新闻中心 > 今日婺城 > 关注

他们是婺城图强的排头兵

2019-07-12 08:59:03  来源:  婺城新闻网  作者: 胡敏霞

  记者 胡敏霞

  在婺城,有这么一群人,他们“拼争抢创”,他们“不甘落后、勇争一流”,他们“一天不耽搁,一刻不耽误”地抓落实,他们“微笑办、暖心办、我来办、马上办”,他们用“奉献、有爱、亲情、精准”的良好精神做好婺城“家服务”,他们有着“努力到无能为力,拼搏到感动自己”的担当……他们的胸前佩戴着一枚熠熠闪光的党徽,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中共党员。

  宋园春:风风火火忙代办的“和姐”

  “谢谢你啊,宋大姐,帮我解决了一个大问题!”6月中旬,家住城西街道时代花园的李秋玉,一大早就给“老娘舅”民情民访代办点的党员宋园春送来一面写有“用真诚树形象,用真心换民心”的锦旗,感谢她调解了儿子与女朋友之间的矛盾。这已是“党员大姐”宋园春两个多月来收到的第7面锦旗。

  今年3月份,婺城区启动了民情民访代办服务工作。为进一步完善人民调解参与信访矛盾化解机制,切实发挥社会力量参与信访问题调处作用,婺城区成立了一支由村居干部,“两代表一委员”、网格员、平安志愿者、法律工作者、老娘舅等组成的代办员队伍,有力助推着婺城平安建设。截至目前,全区共有各级代办机构代办员1537名。老党员宋园春就是其中的一员。

  今年60岁的宋园春,党龄33年,退休之前是金华火车站劳动服务公司的办公室主任。2014年4月退休后,被金华电视台聘请为特约调解员,俗称“老娘舅”。同年婺城区妇联和司法局成立了“和姐”工作室,她也自愿成了那的主力人员。由于热心公益,待人热情,说干就干,大家都亲切地称呼她为宋大姐。

  4月份,在学习汲取了“枫桥经验”的基础上,城西街道联合当地电视台打造了金华首家“老娘舅”民情民访代办点,让长期活跃在电视屏幕上的“老娘舅”来当“代办员”,并同时成立临时党支部,全面推进“红色代办”。面对这份沉甸甸的使命,宋园春既感压力,更添动力,她说:“党员为人民服务,是分内事,一定要做好。”

  每天,宋园春的时间都被安排得满满当当,不是在代办,就是在去代办的路上。“忙得都没有时间上厕所,没有时间喝水,就连吃饭都是狼吞虎咽。”宋园春开玩笑地说道,虽然是玩笑话,但却是她当代办员的真实写照。但就算再忙、再累,面对前来寻求帮助的诉求者,宋园春始终秉承着“微笑办、暖心办、我来办、马上办”的原则,真心实意为群众办实事。

  时常,在城西街道10平米不到的代办点里,围满了一桌子的人。在代办的路上,宋大姐不仅调解家庭情感纠纷、邻里纠纷、劳资纠纷,甚至还挽救了好几条性命。担任民情民访代办员的三个多月时间以来,以宋大姐为主的团队接待了代办件近两百件,她多次分享个人代办经验,撰写个人代办日记上百篇,并耐心教导新上任的调解员。

  走进城西街道“老娘舅“民情民访代办服务站,可以看到一旁的沙发上放置着一面面写满感谢话语的锦旗,会议桌上一本本记录本整齐地摆放着。随意翻开一本记录本,上面都清楚地记录着诉求者的具体信息、诉求内容以及代办结果,“每一次,我都会把诉求件的办理情况记录下来,一来是方便查找,二来也是为其他的代办员提供可借鉴的经验。”宋园春告诉记者,“我是老娘舅,调解矛盾我有经验,而这些经验,正好也可以运用到民情民访代办中,我希望我的这些经验能够让更多的年轻代办员成长起来,帮助到更多需要帮助的人。”

  吴根升:带领村民走上致富路的“老黄牛”

  “现在是梅雨季节,雨水较多,大家一定要注意人身安全。”时间已经是晚上10点多,作为罗店镇西吴联村的村支书吴根升,还在挨家挨户地进行安全巡查,叮嘱村民们注意人身和财务安全,“有什么事情及时联系我们村干部!”临走时,他还不忘多嘱咐一句。而即便是头天晚上工作到这么晚,第二天一大早,吴根升还是会准点出现在村办公室里。

  在罗店镇西吴联村,说起村支书吴根升,不少村民都会敬佩地竖起大拇指。2005年,吴根升当选为村支书,自那时起,他便一直都致力于发展村集体经济,带领乡亲共同致富,一心一意为村民办实事。

  带领村民共同致富,是吴根升做了一辈子的事业。

  西吴联村位于国家级双龙旅游风景区内。上世纪90年代初看到养甲鱼赚钱,吴根升便带领村民成立金华市首家渔业专业合作社,并花了10年时间,创建全国知名“月升牌”中华鳖。2004年产业兴盛时,年产中华鳖1000万只,年产值超2亿元,成为金华市最大的养鳖专业村。

  养甲鱼对环境的污染可不小,水质变差,空气中也弥漫着一股臭味。为改变这一现状。经过多方考察,吴根升瞄准了花卉苗木产业。认准了就干!2015年,西吴村积极响应政府号召,彻底将养鳖场拆除,创建了西吴花卉苗木中转集散中心,而后,花卉苗木展示展销中心一期、二期相继营业,占地170亩,可容纳70余户花卉种植专业户进驻经营。经历过产业变革的阵痛,西吴村走出了一条绿色发展之路。

  目前,西吴村的花卉苗木展示展销中心已成为金华市最大的花卉市场和浙中地区单体最大的南方花卉市场,吸引了全国各地65家商户入驻经营,每年产值可达3.5亿元,净利润超5000万元,为村集体每年带来百余万元的年收入。同时,带动了市场周边多个乡镇的花卉种植和周边村民的就业。大家都亲切地称他为“花书记”。

  这一路走来,老党员吴根升始终不变的是一路带领村民致富的干劲和初心。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科普先进个人、浙江省“双带好党员”、浙江省千名好书记、浙江省十大杰出农村青年、浙江省劳动模范……这些荣誉记录了他20年来一心书写共富大文章踏实的足迹,也是最好的褒奖。

  2018年12月罗店镇进行行政村规划调整,原先的西吴村和周边罗大门、双林、大舍塘、三甲山4个村合并,成立西吴联村,人数从1600增加到2800人。面对合并后的新村,吴根升又主动提出,除了大村带小村,还要强村带弱村,把周边的后溪河村、建新村两个经济薄弱村也拉进来,大家一起整合资源,抱团壮大产业,抓住金华山旅游经济区全域旅游发展历史契机,共同创建2A旅游景点,打造一批接地气的乡村旅游项目,带领更多村民一起致富。

  “能为老百姓做点实事,是我这辈子最大的心愿。”吴根升动情地说。

  汪胜:用笔书写

  婺城图强的“新生代”

  “我是一名共产党员,作为宣传文化系统的一员,我更应该立足本职,兢兢业业做好工作的同时,更应该发挥特长,在推进双城建设的实践中贡献自己的力量。”说这话时,他微笑而阳光的脸上充满自信,他叫汪胜,婺城区新闻传媒中心记者。

  汪胜1990年9月出生于金华婺城。2010年6月,还在读大三的汪胜通过选拔成为金华市学联主席,学校共青团和少先队的工作经历为他后来成为新闻记者打下了坚实基础。“在团委工作期间,领导的关心扶持,让我坚定了理想信念,工作这么多年,我一直秉承堂堂正正做人、认认真真做事的原则,勤恳务实、重学修身、忠于事业。”汪胜说。

  2011年7月,汪胜成为婺城区新闻传媒中心的一名记者。他珍惜机会,虚心向身边每一位领导和同事学习,深入社区、学校、农村,积极参与采访调研,八年里,新闻口的每条线,他都跑遍了。他说:“脚底板下出新闻,只有深入一线,才能写出鲜活的新闻。”

  那些年,汪胜把办公室移到了社区,从城东走到城中,从城中走到城北,从城北走到城西,每位社区干部基本都认识他,小区路面破损、化粪池溢出……这些民生小事,他都第一时间报道,通过报道,这些问题得到了解决。2016年,汪胜荣获婺城区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先进个人。

  2017年,因为工作需要,汪胜负责婺城发布的每日责编工作,他丝毫不敢怠慢,和新闻传媒中心全体同仁一道,围绕重点工作,做精策划,做深报道,做好文章,使之成为婺城区最有影响力的媒体平台,用户数也从一开始的不到1万增长到15万多。三年多来,他和同事们一起加班加点,晚上十一点下班是常态,除了外出学习,他没有请过一天年假,但是,他始终没有怨言,把工作作为一项崇高的事业。

  汪胜的另一个身份是作家,他是婺城区作协副主席兼秘书长,也是金华市报告文学创委会副主任。多年来,他以婺城、金华为元素创作了一批影响深远的报告文学作品,反映婺城特色教育的长篇报告文学《花蕾绽放的季节》出版后赢得了师生们的欢迎,聚焦婺城美丽乡村建设创作的《我们村里的年轻人》,在《北京日报》纪实文学版发表后引起了较好的社会反响。

  2019年,汪胜通过多年创作的《蒋风传》正式出版,同时,他创作的国内第一本记录中国儿童文学先驱传奇人生的《中国儿童文学先驱群像》也已得到希望出版社的出版扶持,他是文学界一颗熠熠闪光的新星,也正为如此,他成为了浙江师范大学中国现当代文学特聘作家、语文教育特聘研究员。

  “我最感谢的是组织的培养,我要继续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我将无我,认真工作,回报关心培养我的组织。”面对种种荣誉,年轻的他始终踏实前进。最近,他正忙着创作西郊征迁的报告文学,他说:“此前,我全程参与了二七区块、洪源区块征迁宣传报道工作,并创作了相应的报告文学,西郊征迁一开始,我就在积极准备,我将尽自己所能,全景式展现婺城征迁背后的暖心故事,为高铁新城建设和双城战略贡献自己的绵薄之力。”

责任编辑:郑剑

看婺城新闻,关注婺城新闻网微信

分享到:
婺城新闻网新浪官方微博婺城新闻网官方微信
批准文号:浙新办2008[ 15 ]号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33120190038 有效期:2022年12月16日至2025年12月15日浙ICP备09057527号
金华市婺城区新闻传媒中心主办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加盟单位  举报电话:0579-822253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