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新闻中心今日婺城婺城网视图库中心新闻专题婺城政务金华新闻连线浙江国内新闻国际新闻外媒婺城
您当前的位置 :     婺城新闻网 > 新闻中心 > 今日婺城 > 要闻

钱瑞华:拳拳丹心付桑梓

2019-08-07 08:59:11  来源:  婺城新闻网  作者: 贾佳 通讯员 陈咨吟

  人物名片:钱瑞华,中共党员,1948年出生,1969年应征入伍,1975年退伍回乡,并于次年担任竹马乡下张家村党支部书记至今。他这一生,勤勤恳恳、一心为民谋发展。在他的带领下,村民们走上了增收致富的康庄大道,下张家村也成了远近闻名的“亿元村”。

  “说起茶花,谁不知道咱中国有个茶花之乡啊。”吴老板是一名花木商人,来自江苏,入行多年的他早已是下张家的“常客”。“我一年大概要来四五次,每次来都有不同的收获。”吴老板直言,竹马乡的茶花品种齐全,种植、培育技术高,花卉苗木产业俨然已经走在全国前列。他还表示:“我听说过钱书记的故事。这个村能有这样的发展,钱书记功不可没!”

  吴老板口中的“钱书记”,就是下张家村的党支部书记钱瑞华。除了“钱书记”“花书记”“水书记”和“全国劳模”这些响当当的称呼外,今年7月,钱瑞华还荣获了浙江省首届“最美退役军人”称号。

  “我曾是一名军人,我深刻明白——是党培养了我,是部队锤炼了我。”1969年12月,刚满20周岁的钱瑞华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应征入伍,被分配到安徽某部成了一名光荣的军人。钱瑞华直言,部队的纪律十分严格,作为一名军人,唯一要做的就是服从命令、听从指挥:“每天天没亮就得起床,夜里一到九点就准时熄灯,工作安排得很满,训练强度也很大,就算在冰天雪地里也能练出一身汗来。”日子辛苦而单调,但对于心怀军旅梦的钱瑞华而言,这些都算不了什么。也正是这一腔热心铸就的忠诚担当,夯实了他往后几十年为人处事的基础。

  钱瑞华与“茶花村”的缘分,要从1976年说起。1975年,钱瑞华已在部队当了6年兵,入了党。因为表现优秀,组织有意将他提干。这对别人来说是大好的机会,他却选择了放弃。因为他决定回到家乡,回到更需要他的人民中去,到祖国市场经济大发展的浪潮中去。于是,1976年他走马上任,成了下张家村党支部书记,也成了当时金华地区最年轻的村支书。而这一干,就干了44年。

  1976年的下张家村负债累累,村集体欠债3.6万元,不仅集体经济差,交通也极为不便。“当时的竹马全是砂石路,到下张家甚至没有路,连独轮车进出都很难。那时候,一旦有人要来竹马,都说是’流放’。”钱瑞华坦言。要想富,先修路。为了解决这个问题,钱瑞华想出了“妙招”——拿土地去换路。带着“说干就干”的军人作风,他与其他村干部白天丈量土地,夜里前往村民家中做思想工作,最终用3.6亩土地和村民们的集资款,换来了一条通往湖头村的“致富路”。

  “路有了,接下来该如何让村民们尽快富起来呢?”当时,这成了钱瑞华日思夜想的问题。1982年,山茶花大热,一片茶花叶子卖到5元左右,由此引来农民蜂拥种植。然而,仅仅过了一年多时间,这股热潮就“凉”了:茶花价格大幅下滑。面对这一“变化”,钱瑞华反而嗅出了商机:“茶花有市场需求,前景肯定好。如果能形成规模、产业,那一定能顶住市场波动。”

  经过一个阶段的酝酿,上世纪90年代中期,钱瑞华将拥有本土优势的茶花种植作为发展方向,走上了“特色强村”之路。此后数年,下张家村党支部坚持以“老户带新户,大户带小户”的党群帮扶模式,引领竹马乡茶花产业蓬勃发展。由此,“一棵茶花一担谷,一亩茶花一栋楼”成为竹马花农的真实写照,而下张家村也成了实实在在的“亿元村”。“老百姓的腰包鼓了、日子美了,我也算是没有辜负党和部队对我的培养了。”采访最后,钱瑞华如是说。

  (记者 贾佳 、通讯员 陈咨吟)

责任编辑:郑剑
分享到:
婺城新闻网新浪官方微博婺城新闻网官方微信
批准文号:浙新办2008[ 15 ]号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33120190038 有效期:2022年12月16日至2025年12月15日浙ICP备09057527号
金华市婺城区新闻传媒中心主办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加盟单位  举报电话:0579-822253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