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新闻中心今日婺城婺城网视图库中心新闻专题婺城政务金华新闻连线浙江国内新闻国际新闻外媒婺城
您当前的位置 :     婺城新闻网 > 新闻中心 > 今日婺城 > 关注

万亩桂花香满婺城 产业振兴创富万家

2019-10-16 09:09:49  来源:  婺城新闻网  作者: 张苑 见习记者 彭丽莎 徐美琴 通讯员 徐登健

  记者张苑、见习记者彭丽莎、徐美琴、通讯员徐登健

  约一幕桂花胜景

  早在今年9月,桂花首度绽放,缕缕甜香随风飘散,召唤赏花人寻觅的脚步。踏入位于安地镇项村的十里桂花长廊,桂花开得并不很旺,星星点点,播撒在茂密的绿叶间,恬淡的香气似有若无。一条狭长的石板路徐徐延伸。金桂、银桂、丹桂、彩叶桂……各色桂花倏然间奔涌而来,或含羞待放,或傲然盛开。树下是潺潺流水,不喧闹,也不缄默,自有一份淡然与自在。越往里走,越发有曲径通幽、别有洞天之感。满目都是金银加身,好不雍容,恍然间一低头,却又是落花满地。

  年复一年的桂花季,纷至沓来的赏花人,他们相聚在一起,共同编织一场桂花的盛会。

  10月12日,“花满婺城幸福生活”休闲文化旅游年暨2019第十一届仙源湖桂花节系列活动启幕。现场人山人海共赏桂花盛景,共庆祖国70华诞。开幕式后,百名网络群主走读仙源湖。金秋时节桂花开,悠悠南山美如画。安地的“桂花飘香”精品线已初显规模,从桂花文化向外延伸,引入传统古村、名人文化等,通过产业植入,串点成线,激发旅游发展活力。安地古街上还布置了安地特色农产品、手工艺品集中展示点,比如桂花糕、铁皮石斛、斗米虫、酥鱼、佛手糕、观音豆腐、千层糕、铁皮石斛、竹制品展示展销等。

  而在此前,仙源湖首届农民红歌会”大型主题活动圆满落幕。草根歌手们将一首首具有广泛社会影响力、弘扬社会主旋律、讴歌祖国和人民的歌曲唱响舞台,唱响新时代。

  10月19日,“寻访婺城最美乡村”活动启动仪式、诗画岩头文创园开园仪式暨“那山那水遇见你”寻找乡土匠人助力乡村振兴活动将启动。主办方将联合相关媒体寻找乡土匠人,发现传统手作之美,展现传统工艺魅力,弘扬工匠精神,用传统智慧点亮创新之光,助力“都市经济创新城”建设。

  据悉,截至国庆,安地镇游客量已达到134.12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7824.85万元。

  品一味桂花小食

  在桂花林里,取一片刚出炉的桂花糕,夹杂着鲜桂花的甜香、“桂花密”的醇香,在糯米、芝麻等的烘托之下,挑逗着赏花人的味蕾。咬一口到嘴里,确是软糯香甜,似有一丝回甘萦绕在唇齿之间。这是往来安地的游客们不肯错过的美味。

  作为中华传统糕点,桂花糕广泛流传于全国各地区,已有300多年的历史。相传在明朝末年,新都县城有个糕点师傅叫刘吉祥,从状元杨升庵桂子飘香的书斋中得到灵感,收集鲜桂花,挤去苦水,用蜜糖浸制,并与蒸熟米粉、糯米粉、熟油、提糖拌合,装盒成型出售,取名桂花糕。

  然而,在安地镇,桂花糕并非只是一款用于取悦口腹的寻常甜点。它与安地人的婚丧嫁娶、庆生拜寿、及第登科紧紧相连,融入了安地民俗的烟火日常。在一口醇香软糯的桂花糕里,安地人吃出了百变人生的五味杂陈,苦尽甘来的恬淡岁月,和安生红火的生活祈愿。

  许凤余是婺城区非遗项目“许家桂花糕”的传承人。早在2017年,“许家桂花糕”还被列入婺城区第五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名录民俗大类。

  论及“许家桂花糕”的制作,工艺并不复杂,讲究的不过是各样食材比例的调和,和方寸拿捏的火候。取糯米、糙米及其他辅料米面类磨粉,过筛,按一定比例加水拌和,“捏起来能成团,扔下去能碎成末”,这道工序便是成了。而后铺开制作桂花糕的雕版模具,均匀地铺上一层方才拌好的粉,紧接着在上面埋一层白糖芝麻拌和着桂花蜜的馅儿,随后再铺一层粉,加盖压平,然后取来抹足了胭脂红的盖模,一排接着一排印上底色万年红的喜庆,以及“状元及第”、“松鹤延年”、“五谷丰登”等等的吉祥字样。最后,将这成型的糕点放入蒸笼,不需多时,便可闻着桂香四溢,这“许家桂花糕”便成了。

  “桂花蜜”当是“许家桂花糕”的“重头戏”。与别处的不同,“许家桂花糕”用的并非鲜桂花,而是赶在丹桂飘香之际采撷收纳,以“百斤桂花两斤盐”的比例腌制,静置两小时,挤去苦咸水,而后将桂花干装满罐中,压实,仅留一层余地覆上蜂蜜封口,而后加盖密封,倒立置于阴干处保存。一年以后方可取用,随的是古婺梅干菜“越陈越香”的秘诀。

  这样的桂花糕,许家三代人做了百余年,从未间断,“许家桂花糕”的名号也早已在安地镇成为金字招牌。这桂花糕连带着与桂花糕相关的民俗也传播到了附近的十里八乡。

  凭着一份匠心,依托桂花节的强大引流,只许凤余一家单日桂花糕销售额就达到了6000多元。主干道沿线10余家桂花糕铺子亦是生意红火,供不应求。据悉,桂花糕制作已然成为一个参与性强的互动研学项目,走进孩子们的“第二课堂”,融入岩头村等研学游基地的文创体验,丰富了旅游形式,更让濒危的非遗重新回到了生长的乐土,跳跃在多彩的童年。

  探一路花的蜕变

  鲍志贤年过七旬,是安地镇项村人,一家种植桂花已有50多年。随着种植规模的扩大和市场需求的多样化,他牵头成立了奔月桂花专业合作社。

  目前,合作社栽培有桂花品种147个,涵盖全球桂花品种的80%。安地镇也由此成为目前全国品种最齐全的桂花物种基地之一。其中,“胭脂红”、“华安天香”“早馨”“金灿”、“葱郁”、“绿满园”等6个自主栽培的新品种获得新品种保护。另外,合作社依托种苗优势,探路桂花深加工产业,形成桂花糕、桂花酒、酱桂花三条主要深加工产品线。

  据介绍,桂花苗木市场几度起伏,于上世纪90年代、2003年及2013年先后进入低谷期。由此,鲍志贤转而摸索新品种培育。获得“新品种保护”后,合作社不再局限于传统的苗木销售,而是在市场低谷期分批培育大、中、小三个树龄的品种苗,亟待市场回温后入市。

  于是,鲍志贤看准精品化、规模化的发展趋势,积极培育优良桂花品种,在科研方面着力做好识别筛选和总结,主要是从提高产花量、花色、香味、花的储藏期这几个方面着手,以满足产业发展需要。

  同时,围绕桂花资源的深加工,鲍志贤开发了系列衍生产品,不仅可以提高收入,而且也可以增强抵抗苗木市场起伏的能力。

  “目前主要把重心放在桂花酒、桂花糖、桂花糕这三条产品线上。这些产品赢得了食客很好的口碑。”鲍志贤说。由于生产规模及研发技术的限制,这些产品只能供应安地镇部分农家乐、亲友馈赠及桂花节展销。

  鲍志贤表示,进一步开发桂花的观赏与食用价值,把婺城桂花产业做大做强做活,是接下来的努力方向。

  读一段桂花景观

  桂花苗木市场几度沉浮,有心栽花的人总能趟过低谷,异军突起。

  项文广是安地镇项村人。1997年,他进入桂花苗木业,“文广”二字还无人知晓;如今独树一帜的文广桂花,已成为桂花苗木圈的品牌。目前,基地种植有苗木1000多亩,其中桂花就占到40%。在桂花苗木种植的道路上探索20余载,项文广循着市场经济的变化,不断调整产业结构框架,探出了一条具有鲜明特色的品牌之路。

  “暗淡清黄体性柔,情疏迹远只香留。何须浅碧轻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李清照的《鹧鸪花·桂花》一词将桂花的柔美和芬芳写得淋漓尽致。但也因为其枝条的柔软,一到台风下雪的季节,就让人忧心不已。在积雪的堆压和台风的强袭之下,很容易就从中间劈叉开来断裂。

  看着成批报废的苗木,项文广心痛不已,因此也开始专注于品质的培养和树形的摸索。从传统的锥形、柱形、塔型、蘑菇形等多种树形的尝试和探索,最终形成了独特的“鹅蛋型”。

  “鹅蛋型”的桂树不仅美观,而且很大程度上增强了它的抗压性。他潜心钻研修剪技术,精心培育出了一系列个性十足的造型桂花。

  记者在其位于蒋堂镇开化村的基地看到,很多培育长达26年的桂花树,其壮硕和庞大给人以视觉上的强力冲击。项文广说:“对待这些树,就像对待自己的子女,投入了感情,不是价格出的高,我就会卖的,我要评估它们能否健康的成长,毕竟人生难有几个26年,卖一棵就少一棵了。”

  因桂花苗木的价格在同类中一直比较坚挺,且呈向上的趋势,因此很多人开始“追涨”大规模种植,在2012年,桂花树的价格曲线达到了高峰。而这也直接造成了库存大量积压的局面,市场经济跌入低谷。

  在往后的很长一段时间,桂花苗木产业都出于低迷状态。项文广凭借其敏锐的市场嗅觉,迅速调整了苗木产业比重,大力发展色块苗。我们都知道色块苗的周期短,资金回收快。

  据悉,“文广苗木”一年3000多万的销售额中,色块苗占80%。“文广苗木”与农户合作,带动周边经济的发展,实现了双赢。

  据介绍,低分枝造型桂花属于业内稀缺产品,毕竟十年如一日的精心修剪技术,不是一般种植户可以模仿的。精品化、个性化的产品也受到了很多大型园林公司、市政工程、房产商的喜爱。因市场存量有限,需求又被广泛激发,所以价格自然坚挺。据我们了解,4.3米高的鹅蛋形桂树,价格在1.8万元左右,而5.6米高度的,价格高达8万。

  独具个性的精品苗木使文广桂花的品牌价值也越来高,自2016年起,还和恒大建立了长期的战略合作模式。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也许唯有心境洒脱,把心沉下来,专心做一件事,才能捕捉到别人无法感受到的盛景,从而挖掘到其内在的价值,打造出你的专属IP。

  访一室桂花文创

  在距离十里桂花长廊不远处的岩头村,古朴的禾居染坊迎来送往,宾客不绝,昏黄的光晕,照出仿佛空无一物的静谧,却将人们的心填得满满当当。在这里,一群热爱传统扎染、刺绣、布艺的非遗传传承人相聚在一起,取桂花之型,研发出了系列茶席、书皮、香包、肩包等产品。这个简易的染坊试运营三个月,这些桂花主题文创产品就走红了金华城,创造了月销售额3万元以上的佳绩。

  相传公元589年,隋文帝杨坚统一中国。隋文帝厉行节俭,衣着简朴,当时皆穿以禾木染制作而成的青裙,戴幂罗,颜色式样朴素单一。当时的女性对多元的服饰向往之情日渐加剧,由此,柬郡公崔彦穆的孙女崔氏,成立了崔氏染坊。一时间,沙罗、大袖衣等新样式层出不穷,服饰上,以纯手工“扎”和“染”的方式,添了联珠纹、狮凤纹等,尤其以云染纹样为重。就这样,崔氏染坊风靡全城,崔氏云染纹样式的扎染服饰也成为了高贵的代名词。

  然而,崔氏家族遭遇不幸,分崩离析,当崔氏旁支逃难至休宁,也就是当时婺州管辖区时,沿用崔氏手艺重新设立“婺州染坊”小作坊谋求生计。之后,“婺州染坊”与崔氏染坊合并,婺州染坊从此在八婺大地繁衍。现如今,高科技的流水线出现,遍地八婺的染坊逐渐消失。老金华人必备的荷花夹被,蓝印花布背面也难觅踪迹。

  传说安地曾是婺州染坊染布材料的种植地。数百年前,客家人迁居安地镇山道村等地,带来了故乡的扎染工艺,种下了漫山遍野的板蓝根。如今,在距离山道不远的岩头村,逐渐消失的染坊重归大众视野。染色的精髓,在于染料的品质及上色的手艺。传承人们通过植物染,以草、木、花、果、根等植物材料为主要材料,经过不同温度、方式进行提取,获取草木花叶的清香与色泽,再以直染或加微量媒染剂与织物纤维染色。这样生产出的产品,色泽纯净柔和,散发草木清香。

  近年来,市、区、镇、村四级政府以及组织带领百姓积极谋划,以安地“中国桂花之乡”的美誉,大力挖掘并发挥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人文条件,深厚的历史渊源及文化内涵,探索旅游产业,打造精品旅游度假区,吸引游客,发展乡村经济。

  慕名前来的游客络绎不绝,前来咨询合作的商家也源源不断。下一步,岩头村将在传统工艺的基础之上,继续优化品质,与时俱进。同时,利用互联网的现代销售模式,把婺州文化推向全国。

责任编辑:郑剑
分享到:
婺城新闻网新浪官方微博婺城新闻网官方微信
批准文号:浙新办2008[ 15 ]号浙江省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33120190038浙ICP备09057527号
金华市婺城区新闻传媒中心主办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加盟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