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苑/文、徐美琴/摄
“春雨空花散,秋霜硕果低。牵枝出纤素,隔叶卷柔荑。指竖禅师悟,拳开法嗣迷。疑将洒甘露,似欲揽伽梨。色现黄金界,香分肉麝脐。愿从灵运后,接引证菩提”,是为何物?佛手也。佛手为芸香料,柑桔属,枸橼之变种,以其形最具特色,似观音玉手,或伸展,或握拳,千姿百态,妙趣横生;其色金黄油亮;其香馥郁,沁人心脾,自古就有“果中之仙品,世间之奇卉”之美誉。佛手在中国广东、四川、江西等地多有种植。然而,金华是佛手的重要产地,出产的“金佛手”以其卓越的药用价值久负盛名,成为金华的地理标志产品。
舌尖一味药
在金华,诸如“佛手当归饮”等以佛手为君药的方剂在民间广为流传,被历代医家收录医书当中。在历代医典中,金佛手都有疏肝理气、健脾和胃、化痰燥湿的作用,主要用于肺病咳嗽、脾胃病和肝气郁结等症。《本草纲目》就有记载,佛手“疏肝解郁,理气和中,燥湿化痰。主治肝胃气滞疼痛、呕吐、食少纳呆、湿痰咳嗽”。
据《环溪吴氏十四修宗谱》载:“巽源公由吴阊带归佛手柑一种,玲珑奇巧,诚果中之仙品也。”巽源公,讳必刚。巽源公引种繁殖至今,金华的佛手栽培历史已有350余年。另据(清)道光《金华县志》载:“邑之市花者为西吴、白竹二庄,……佛手柑之类皆有之。”又有(清)光绪二十年(1894年)续修的《金华县志》载:“佛手柑,邑西吴等庄为仙洞水所经,柑性宜之,其透指有长至尺余者,香色亦胜闽产。”
县志中提及的“仙洞水”即为金华北山“双龙同”涓涓而下的冰泉水。有关“金佛手”的药用与双龙洞的传说素来为金华人津津乐道。相传金华山下住着一户贫苦人家,父亲早亡,母子俩相依为命,少年渐渐成人,勤劳又善良,母亲却日渐老弱。少年无钱求医,又急于救母,在山脚下的田地里嘤嘤啜泣,哭着哭着就睡着了。他梦见一位美丽仙子,赐予他一珠仙苗,嘱咐他悉心养护,以仙洞水灌之,方能结出仙果,待仙果金黄,采下煎汤,令母亲服之,病便好了。少年醒来,仙子不复见,仙苗却在眼前。果不其然,仙子的预言成真。少年将这株苗扦插繁衍,教村人种植,这便是民间传说中“金佛手”的来历。
案上一缕香
千百年来,佛手这味地道药材在金华衍生出丰富的佛手文化。“佛手”与“福寿”谐音,又说观音玉手之形,故常被达官贵人供奉于堂前,取其“福寿”之吉祥寓意。因此,“金佛手”也常受到文人墨客的邀请,入诗入画,寄寓吉祥如意,福寿绵延。伴随“金佛手”的广泛栽种和文化下移,芳香四溢的“金佛手”流入寻常百姓家,成为寻常阡陌里布衣人家床头书柜上的摆件,赏心悦目,鲜香扑鼻,轻灵可爱。
佛手虽有花的造型,却不叫花;名为柑,却无实,只保留了果的外形。这种似花非花,似果非果,多姿多态的形态,其虽无梅兰竹菊之名望,却色黄味香形好,人们常用它摆盘作陈设,青花瓷盘最佳,磨砂玻璃盘次之,清新不失庄重,典雅不乏灵动。佛手之香属冷香,有人赞其如“严冬之寒梅”,暗香浮动。沈复思妻而作《浮生六记》,在他的笔下,芸娘大概是中国历史上最完美的妻子,通达生活艺术的她曾这样评价佛手:"佛手乃香中君子,只在有意无意间。"婺州人拿它摆放案头,赏心悦目;悬于幔帐,满屋幽香;置于箱柜,清香沾衣;随身而佩,暗香袭人。
湖里一心意
在中国文化史中,佛手亦备受尊崇。在古代,佛手是达官贵人的珍品,《红楼梦》探春将佛手与唐代大书法家颜真卿的书法同列,陈设于房中。相传苏东坡在杭为官时,曾因仰慕金华佛手之名,来到北山脚下驻足观赏,并欣然挥笔:“沁人心脾清流环抱,香分佛果曲径通幽”。
相传佛手被皇室贵族所喜爱,《养心殿造办处史料辑览》中记载,清代皇宫陈设里面有一种挑杆花篮,周身镂空,有孔可插鲜花,雍正帝命人将其改造为可以薰冠的花篮,里边装的便是佛手。
另有清宫《十二美人》图之《裘装对镜》生动地描绘了这一场景:仕女身着裘装,腰系玉佩,一手搭于暖炉御寒,一手持铜镜,神情专注地对镜自赏。画中背景是一幅墨迹酣畅的行草体七言诗挂轴与佛手同陈,书法落款为“破尘居士题”。破尘居士正是雍正皇帝为雍亲王时自取的雅号。
佛手还作为特殊的意象,被文人墨客用以托物言志,或寄寓美好祈愿。唐朝诗僧贯休在其作品《观地狱图》中写道“峨峨非剑阁,有树不堪攀。佛手遮不得,人心似等闲。周王应未雪,白起作何颜。尽日空弹指,茫茫尘世间。”齐白石曾作画《佛手》,画中题字:“买地常思筑佛堂,同龛弥勒已商量,劝余长作拈花笑,直到他年手自香”。
另有《三希堂画谱大观》中图谱,一幅是佛手、桃、石榴三者画在一处。佛手象征“福”,桃象征“寿”,石榴象征“多子”,该画表达的是“福寿双全,子孙满堂”。另一幅画的是佛手、石榴、莲藕、百合四种果品。莲藕中间空,寓意“通心”、“通情”,心心相通,有和睦之意;百合则寓意百事好合,和睦欢乐。整幅图表达的就是“福寿双全,子孙满堂,通达明理,合家欢乐”。在婺派古建中,也有不少佛手雕刻,承载了人们对“福”的祈愿。
富民一乾坤
金华气候温和,雨水充足,北山形似屏障,佛手得以挨过寒冬,生根结果。金华佛手经过宋、元两朝的发展,明、清年间金华佛手产业达到了巅峰。那时金佛手种植技术已趋于成熟,市场供不应求,十分畅销,因此金华地区出现了很多以佛手为业的农户。出现了“养佛手,手足无甚劳,而衣食有盈余”的繁盛景象。
抗战时期,金华虽为战乱所扰,但是金佛手仍畅销沪苏地区,年产高达8万余只。
新中国成立后,金华佛手产业稳步提升。据相关史料记载,1955年,金华共拥有佛手14470株,国家收购量达6.25吨。改革开放后,金华佛手抓住新的发展机遇迅速成长,已享誉国内外。1980年,金华佛手作为外交访问礼物赠予日本友人,得到高度赞赏。
辗转数十年间,西吴村人将佛手传播到婺州大地,在婺城区新狮街道、白龙桥镇等地结出大片金果。1998年,金华佛手产业协会成立,首届佛手文化节于当年举办。
2010年,婺城陆续有企业探路金佛手深加工产业,发展地栽无公害金佛手种植示范基地,以规模化种植支撑产业化发展。与此同时,婺城区新狮街道、安地镇也出现散户鲜果种植及盆栽经济。
看婺城新闻,关注婺城新闻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