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建东
天然纯净沙畈水,高山无害云雾茶。这也许是沙畈一带叫得最响的广告词。
在蓝天碧水、山云交接之处的沙畈,以薄雾轻纱般的梦幻,隐逸在青山绿水之间。山间的阳光,透着初冬的寒气,柔和地照射着。远处的村庄农舍,白墙黛瓦,在翠竹掩映中若隐若现,瓦背上的炊烟,直溜溜地飘向空中。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乡村,就以这样柔美的姿态,展现着她独特的韵味。
五峰山的脊梁,蜿蜒起伏于白门公路之侧,霜叶染红了山体,广袤的农田夹在两岸青山之间。时令虽然已是初冬季节,但正午温暖的阳光照射在广阔的山垅里,稻谷已经收割归仓,残留的稻茬仍一片金黄,铺满了平坦的田畴。远处的山峦上,黛绿色的植被披满山坡,间杂在树木丛中的枫叶,以醉人的金黄,点缀着冬天的色彩。
这就是沙畈的冬天,黛色的山体,金黄的田野,清澈的溪水,还有远处梦幻一般的村庄,这就是沙畈冬天最暖心的色调。
一溪白沙水,从南山腹地缓缓而出,蜿蜒数百里,直通金华江,而后汇入钱塘。沿溪两岸芦花飞扬,村庄农舍依山而建,数千年的风雨漂泊,农人以古朴的生活方式,沿续着先人的故事,一代一代,久久相传。
两千多年前,这里因汉代名将卢文台而闻名。卢文台,字高明,幽州范阳(今河北省定兴县)人,汉武帝末年,为步兵尉历官辅国大将军。在沙畈,以及白沙溪沿岸一带,所有的乡民都以卢文台为荣,这个被人们称为“白沙老爷”的传奇人物,承受着白沙两岸乡民的香火膜拜,两千年来,经久不衰。
据史料记载,当年王莽篡汉,卢侯谢病,免归顺。后讨伐赤眉军有功,诸将加封进级,卢侯不居功、不受赏,率部三十六人,退隐辅仓,居住停久(现婺城区沙畈乡停久与高儒两村之间的祖墎殿),垦辟田畴卢畈,自食其力,治理白沙溪,修建了能灌溉二州三县八都之良田千万顷的三十六堰,成为浙江省最早的水利工程之一。
卢文台死后就葬在祖墎殿边的山丘下,其墓地旧址已经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点。墓地旁就是高儒、停久等村合办的小学校。当年,我就在小学任教,村民们曾指着一荒土冢说,这是白沙老爷的墓地。
既然尊称为“老爷”,我想这必定是地方上的一方官宦,或者是富甲一方的乡绅。也怪我孤陋寡闻,竞然不知白沙老爷为何许人也。直到后来研究白沙文化时,我才发现,这个杂木丛中芳草凄凄的土冢,竟然埋葬着这么一位名人。
由于卢文台治水的丰功伟绩,历代朝廷都进行敕封,而民间怀其意,则建庙祀之。如今,在白沙溪沿岸,诸多村庄都建有供奉白沙老爷塑像的庙宇。如琅琊白沙庙(县级文物保护单位)、白龙桥马海庙(县级文物保护单位)等等,被白沙溪沿岸乡民尊称为“白沙老爷”的卢文台,已然成了白沙乡民心中的神。
白沙溪水悠悠,两岸青山依依。浸淫了数千年白沙文化的山民,奉先贤为楷模,在白沙溪沿岸生生不息。
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山区经济要发展,致富道路的选择尤为重要。早些前,头脑活络的山民开始寻找各种创业路子,他们养猪、养鸭、养牛、养羊,以传统的畜禽养殖来发家致富。还有的山民依托山区丰富的森林资源,办起了木材加工厂,就地取材,就地锯裁。致富的路千万条,条条适合山民走。
猪牛羊粪,直排到村边的水沟里,然后,流入白沙溪。原本清澈见底的溪水,因浊黄的污水而变得污秽不堪。这些污浊的水源,顺着白沙溪流入沙金兰水库。而沙金兰水库却是金华百万市民的饮用水源。沙畈全境是金华市民饮用水的源头,是母亲河婺江的源头。
水源被污染,受害的是金华城乡的居民,面对这些,山林田川在哭泣,溪流沟渠在哭泣,白沙溪、金华江在哭泣,我们的母亲河在哭泣。
治水,治污,已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
习惯于传统生活方式的沙畈人,在这场环境革命中挺身而起。山民以无比纯朴的情感,毅然作出了抉择,他们摒弃了以往的生产生活方式,改变了传统的耕种模式,把畜禽养殖业毫不犹豫地关停了,把锯板厂头停了,把采砂场关停了,把一切有污染的项目,拒之门外。
蓝天碧水,在大山深处呼唤。
改革的阵痛是难免的,但恩泽子孙后代的善举,让纯朴的乡民心动了。利益与责任之间的抉择,让善良的乡民有了方向。他们在大义面前,没有含糊,没有退却,甚至没有了讨价还价,一切都以保护“大水缸”为第一选择。
原先赖以生存的产业,虽然足以养家,但为了这一泓碧水,他们舍弃了自身利益,产业转型成了他们必由之路。传统的养殖业关停之后,迷茫的山民不得不面临着新的选择。有人扛起锄头,开垦种植果树林木,有人养殖蜜蜂,开创甜蜜的事业,有人组建来料加工,创办无烟工厂……
山民的智慧,在大山深处展现。
环境革命的举行,让沙畈人重新面临着选择的阵痛。在利与义之间,似乎已经没有了拒绝的理由,习惯于传统生活方式的山民,不再以老旧眼光来审势问题了,防污洁水,治危拆违,这是给子孙后代留一方净土,给金华百万市民保一方“水缸”。纯朴的山民,懂得这个道理。
环境整洁,恩泽子孙。除了治水,似乎还远远不够,美丽乡村的路还很长很长。蓝天碧水之梦,也不再是电影电视里面的画面,而是真真切切铺展在人们面前的金光大道。
四治两化,两路两侧整治,治危拆违,一项项举措相继兴起。党员干部身先士卒,治水,我先行,拆违,我先动,一切都是大局为重。这是一场考验党性原则的战斗,乡干部喊出的口号是:周六保证不休息,周日休息不保证。在环境整治中,人人都不能置身事外。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习近平总书记的话在耳边响起,这就是力量的感召,这就是战斗的号角,这就是沙畈人民行动的方向。
60天,仅仅两个月时间,沿续了上千年的传统耕种模式,被彻底改变了。“昨天,沙畈乡亲付出大爱,只为一缸清水,今天,八婺大地为水而骄傲,只因一杯好水。”这是沙畈乡干部戴增荣即兴创作的歌词,纯朴的语言,唱出了山民的心声,也唱出了他们为水而付出的牺牲。
污染源头被堵住了,违章建筑被拆除了,道路整洁畅通了。山绿了,水清了,沙畈,以崭新的姿态,迎接山外的目光。
山区发展的路还很漫长,山区人民的智慧也很高超。他们依托自身的优势,把一切可以利用的建筑、农耕、民俗,都搭上文化的桥梁。
梧桐村是宋代名臣包拯的后裔聚集地,他们打造廉政文化;停久村是汉代名将卢文台的驻守地,他们打造白沙文化;银坑村曾经是粟裕将军开创的革命根据地,他们打造红色文化;还有周村的尚武文化、孝道文化,这里的一切,都以一种儒雅之势,开启沙畈发展的新历程。
两千多年前,卢文台治水筑三十六堰,恩泽下游数万乡民。今天,沙畈启动环境革命,整治污染源头,还原洁美乡村,更是惠及子孙后代的壮举。饮水思源,当我们喝上清澈甘洌的沙畈水时,请不要忘记,为保护水源而牺牲自身利益的沙畈人民。
历史将永远铭记这份来自大山深处的厚爱。
看婺城新闻,关注婺城新闻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