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新闻中心今日婺城婺城网视图库中心新闻专题婺城政务金华新闻连线浙江国内新闻国际新闻外媒婺城
您当前的位置 :     婺城新闻网 > 新闻中心 > 今日婺城 > 理论

白沙溪:一条不断丰富生活圈、经济圈和文化圈的文明之河

2020-05-21 09:09:31  来源:  婺城新闻网  作者: 唐宜荣

  唐宜荣

  在我的生活中,文化的感召力、渗透力是最激动人心的,也最具有绵延持续的力量。20多年前,因为陈越的歌曲《江南有座金华城》,我知道了白沙溪。后来,因为陈越的美文《如诗水路到金华》,我来到了白沙溪。一年前,因为陈越的《亲爱的婺城,亲爱的你》,我又一次感悟了白沙溪。不久前,还是因为陈越的《水墨金华》,我再一次神游了熟悉的白沙溪。回头一望,最让我敬重与回味的,正是那漫步美妙而神奇的白沙溪,以及让我感受到的一种愉快的音乐与河流交相辉映、神韵无穷的历史与现实一体的白沙溪文化之旅。

  晨光熹微中,我站在湘江中流里的橘子洲头,望着浩浩荡荡的湘江北去,又一次聆听陈越的神曲《水墨金华》,那一个个灵动飞扬的音符,以及从音符中逶迤而来的回望、爱恋与期待,让我透过仲夏的阳光,仿佛又一次看到了悠悠流过陈越老家门口的那条清丽的白沙溪,那条携带梦幻、向着文明、穿越2000多年人文历史而来的文明之河。

  我曾经伫立在白沙溪上游的东汉时期卢文台将军主持修建的古风炉堰上,久久地凝神白沙溪悠悠地流远。我知道,在白沙溪儿女们的心里,白沙溪是一条恩重如山的母亲之河、生命之河。千百年来,这一泓白沙溪水从南山腹地飘然而出,蜿蜒百里,所经之处,在漫长岁月里并不是一片富庶之地,却滋养了两岸飞扬的芦花、生机昂扬的人生、沿溪而建的农居,哺育了两岸人们朴实典雅的生活方式、奋发向前的生命价值,以及利用有度的发展方式。特别是从2000多年前卢文台将军治水筑堰、恩泽乡民的艰难历程,到今天河流上下追求的诗路白沙、小康生活、幸福家园等,共同打造了独具风采的白沙溪流域生活圈、经济圈、文化圈。同时,从白沙溪源头到沙畈乡,到琅琊镇,到白龙桥镇,在白沙溪儿女的长期艰苦奋斗中,已经形成了点染《水墨金华》巨幅画卷的龙桥映月、宝塔摇铃、白沙古堰、琅琊峰回、铁店遗韵、双湖烟雨、乌云桥渡、涧道雄关等代表千年白沙文化极具表现的“白沙八景”。这一系列文化标识,无不用鲜活的风物形象与古朴的历史遗存,向世人展示出了白沙溪休养生息的母亲胸怀、日益丰富的文化积淀、历久弥新的生活智慧,以及长照后来人的社会目标、价值取向与生命追求。尽管这一切还处在不断发展、丰富与完善之中,但“白沙八景”无疑已经凝聚成了白沙溪最形象的精神象征与文化表达。

  我曾经在白沙溪畔向陈越求证一个问题,作为一个在白沙溪边长大的人,白沙溪是一条什么样的河流?他若有所思地回应说,白沙溪是一条青春不息、奔腾不止的父亲之河、力量之河。千百年来,白沙溪从来不自认渺小,不自卑,带着源头的柔弱与清丽,勇敢地融入了婺江的富丽、富春江的浪漫,再汇入到浩瀚的钱塘江大潮,最后融入大海的怀抱。所以说,白沙溪的流水一路怀揣着大海的志向,不断见识了钱塘江弄潮儿的英雄本色。面对滔天而来的潮水,弄潮儿勇往直前的铁血气概与伟大精神,昭示了白沙溪的向往与方向。所以,作为一条支流,白沙溪虽然名不上经传,但始终不改向前的初衷,一直奔向大海,融入世界。而且,这种奔流表现出来的坚毅、果敢的品格,潜移默化了白沙溪子孙自强不息的风骨与勇气。到了20世纪80年代,白沙溪的儿女积极汇入改革开放以来的“浙江潮”,许多人勇立潮头,敢为人先,不断发展成了“浙江潮”的弄潮儿、中国经济的弄潮儿,乃至世界经济的弄潮儿!所以,我们不能只看到白沙溪从山中流出的那份清静,就羡慕钱塘江的伟岸。如果没有白沙溪这样千里奔腾的河流的汇入,钱塘江没有容纳白沙溪这样的大小支流,就不可能汇聚出钱塘大潮的威武与魅力。白沙溪虽小,却拥有与钱塘江一样的精神、品格与力量。与此相应的是,白沙溪儿女积极投身于新时代中国经济社会文化大潮,才有了今天日益发展并逐渐声誉远播的白沙溪生活圈、经济圈与文化圈,才有了在白沙溪上下全面决胜小康社会的智慧、行动与力量!

  而在陈越的音乐深处与文化价值里,白沙溪则是一条承载理想与使命的自信之河、文化之河。在他的追求中,白沙溪已经成为一种文化慰藉、一种文化召唤、一个精神家园。文化是沉静的、悲悯的,又是格外聚神、聚智、聚力的。陈越显然希望通过他的音乐努力,在这条家乡的河流上撬动一场具有地方特色的文艺复兴,赋予白沙溪更多的情感色彩、人文气息和经济功能。在他的眼里,如果说西方的文艺复兴预示着一种人性的苏醒和文明的重启,那么作为江南大地上这条默默无闻的河流,白沙溪早已具备了新兴的生活性、民间性、现代性和文化性。而且,这一切又呈现出一种波澜不惊的从容与气度,与一种时刻警醒坠入庸俗陷阱的高雅与平易。无论春夏秋冬,潮起潮落,白沙溪总是那么默默地奉献,美美地流淌;得意时不张扬,失意时不气馁;但我所有,尽管拿去;如若不需,我自深藏;不添乱,不张扬。这种禀性特质不仅符合中国人传统的韬光养晦的情操,也正是当今社会最需要弘扬的中华民族内生的一种家国气节。所以,作为白沙溪的传人,陈越总是深情款款地呼吁,我们之所以要打造这样一种白沙溪的文化精神,正是基于我们面对当今全球处于经济、生态、社会危机和转机所采取的一种主动突破和清醒应对,并且也很可能昭示出后新冠肺炎疫情时代全球经济社会发展方向与方式的一剂良方!

  古往今来,纵横世界,每一条河流都是一部生命史,一部奋斗史,一部文化史。与河流相伴,是生民的幸福;与文化相随,是河流的幸运。大地上的河流如天空的繁星,但是像白沙溪这样并不壮阔却形成了并不断丰富其流域生活圈、经济圈和文化圈的文明之河,的确不容易。以“白沙八景”为代表的白沙溪流域的文明积淀堪称河流文明史上的一道令人敬重的奇观!特别是那种绵延不断、日益丰富的文化圈,使白沙溪既拥有了可资传承的文化底蕴,又具有了勇开时代新篇的智慧与力量。所以说,文化的力量是巨大的,最不遗憾的作为是传承文化。我们在任何时候都不要看轻自己出生地的文化,任何时候都应当记住为出生地的文化增砖添瓦。一个人有了文化上的滋养,特别是出生地文化的给养,才可能更为精神焕发,生机蓬勃。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反过来也同样重要,一方人总是在拓展与丰富一方水土的价值与意义。为什么陈越总是吟唱故乡、吟诵白沙溪,就是因为故乡文化、白沙溪文化的召唤与激荡,并成为他最深厚的文化宝库,成为他文化思考的基础价值与音乐旋律的最初来源。

  于此,我想起了长沙岳麓书院内悬挂的一副对联:“吾道南来原是廉溪一脉,大江东去无非湘水余波。”对联的作者是清代大经学家王闿运先生。他的意思是说,他的学说跟周敦颐的哲学思想算是一脉相承;长江浩浩荡荡,也不过是从湘江流过来的一泓流水。后来,被一些学者从对联中发展出了湖湘子弟以“胸怀天下”、“敢为天下人之先”为己任的雄心壮志。可以说,有文化就会更有坚定的底气;有文化就会更有宏大的气度。所以,我想到的是,白沙溪滋养的代代风华儿女、辈辈仁人志士,虽然不会骄傲地说,钱塘大潮是白沙溪流来的一泓溪水,但可以自信地说,以陈越音乐为代表的白沙溪儿女们所创造的通过白沙溪生活圈、经济圈、文化圈呈现出来的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已经融入了小康中国的千年夙愿,而且为小康中国贡献出了自己所创造的生活滋味与文化味道!

  所以,理解白沙溪,最好的方法是寻找白沙溪的文化元素;理解陈越,最好的方法是寻找陈越音乐的文化来源。我认为,白沙溪既是陈越的依恋,更是他所有音乐创作的情感底色与灵感基础。正如白沙溪的儿女都会以自己的方式歌唱白沙溪一样,每一个人心里既有一条共同的白沙溪,也有一条特别的白沙溪。这也从另一个方面反映出今天发掘、传承和丰富白沙溪文化的一种现实价值与意义。说到这里,我想起了白沙溪源头崖壁上那幅石刻的陈越头像。那是20多年前,今年已近九十高龄的著名画家戴云辉老先生,为20出头的陈越音乐所感动,不仅在报刊发表了陈越先生的画像,并且意义深远地写下了:金华出了一个词曲音乐人—--陈越。随后,他还在南山深处的石壁上,把陈越的画像凿刻在巨石上,并留下“昔唱金华城,今谱南山谣”的铭刻。这幅石刻似乎也在说明一个道理,陈越的音乐经久弥香,而且总是那么强烈地拨动人们内心深处的情感,一个重要的原因是白沙溪养育了陈越,陈越则传承了白沙溪的品质与白沙溪的文脉。所以,任何时候,我们与文化同行,方向都不会错;能够沉淀为文化的创造,才会拥有蓬勃的活力与魅力。白沙溪文化如此,陈越的音乐如此,千千万万白沙溪儿女的创造与发展也都将如此!

  如今的白沙溪,早已不是一条默默流淌的河流,而是一条日益闪亮的文明之河。我想,如果大家能够更好地认识白沙溪的文化价值、文化力量,就可能更好地理解、认同与珍惜白沙溪这条文明之河,从而更好地建设白沙溪的生活圈、经济圈与文化圈,让中国、让世界共同拥有一条更加美丽的白沙溪、幸福的白沙溪、文明的白沙溪!

  (作者系华民慈善研究院院长、博士)

责任编辑:郑剑

看婺城新闻,关注婺城新闻网微信

分享到:
婺城新闻网新浪官方微博婺城新闻网官方微信
批准文号:浙新办2008[ 15 ]号浙江省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33120190038浙ICP备09057527号
金华市婺城区新闻传媒中心主办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加盟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