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新闻中心今日婺城婺城网视图库中心新闻专题婺城政务金华新闻连线浙江国内新闻国际新闻外媒婺城
您当前的位置 :     婺城新闻网 > 新闻中心 > 今日婺城 > 关注

一草一叶润婺城

2020-10-28 08:58:04  来源:  婺城新闻网  作者: 张苑 文 见习记者 黄诗媛

  记者张苑文 、见习记者黄诗媛摄

  泱泱华夏,自古以耕读传家。生于山涧水石之中的繁茂菖蒲,摆在案头绿意盎然,飘逸清香,每逢风烛灯光落,双眼迷离时,便可养心清目,提神醒脑,恰是寒窗夜读最实在的慰藉;加之菖蒲“耐苦寒、安淡泊、侣白石、友清泉”,俨然寄托了千百年来读书人的气节与志向。在千年州府地的金华,在“小邹鲁”润泽数百年的婺江水畔,菖蒲文化翩然落地,走进寻常巷陌,叩开千家万户的大门,还成为文化教育的重要载体,更在金华城里掀起了一场“文化经济热”。

  自古文人草

  菖蒲先百草于寒冬将尽时觉醒,“不假日色,不资寸土”,生来一身高尚情操,与兰花、水仙、菊花并称为“花草四雅”,自古为文人知己,频繁出现在石涛、八大、金农、罗聘、齐白石等名家笔下。菖蒲作为中国传统文人草,主要有金钱、虎须、香苗、台蒲、剑脊、牛顶六种,其中剑脊和牛顶久已失传。

  传北宋元丰七年,苏轼离开黄州,途经湖北大冶慈湖,并石取菖蒲,濯去泥土,渍以清水,置盆中,虽不甚茂,而节叶坚瘦,根须连络,满目苍然,且数十年不枯,令东坡先生无限欢喜。由此,苏东坡写下了《石菖蒲赞》。后来,这石菖蒲忽开九花,世人皆以为瑞。

  如东坡先生般得遇菖蒲开花者古今罕见。传菖蒲乃天生神草。《本草·菖蒲》载曰:“典术云:尧时天降精于庭为韭,感百阴之气为菖蒲。”石菖蒲灵性尤甚,不遇知己不开花。

  《梁书》中有个故事,传太祖皇后张氏尝于室内忽见庭前菖蒲生花,光彩照灼,非世所有,后惊异之,谓侍者曰:“汝见否?”皆云未见。后曰尝闻见菖蒲花当贵,因取食之,生高祖。

  《风俗通》中也说:“菖蒲花难见,人得食之,长年。”神草难得,日日供养,几近修行。神草不比胭脂俗粉,有自己的生日。四月十四就是菖蒲的生日,知己人须用竹剪为它“剃头”,不日自会生长,所谓“夏不惜”;时至秋日,便要用深水养之,所谓“秋水深”;到了寒冬,则要将之藏于密室,所谓“冬藏密”。养菖蒲还有几句忌诀,一是“添水不换水”,因为“添者虑其干,不换存元气”;二是“见天不见日”,因为“见天沾雨露,见日恐焦枯”;三是“宜剪不宜分”,因为“频剪须细,或逐叶摘剥更妙,多分则叶粗”;四是“浸根不浸叶”,因为“浸根则润,浸叶则烂”。

  明代王象晋在《群芳谱》上记有养石上蒲法:“芒种时种以拳石,奇峰清漪,翠叶蒙茸,亦几案间雅玩也。石须上水者为良。根宜蓄水,而叶不宜近水。以木板刻穴架置宽水瓮中,停阴所,则叶向上。若室内即向见明处长,当更移转置之。”

  清风润心田

  时至深秋,金华市站前小学校园内,一条清风廊里,一盆盆水石菖蒲置身于深水中,虽不及夏日之葱茏,却于精巧细密中显露出如谦谦君子般的文人风骨。于四年前创设清风廊,这一道校园风景承载着美育与德育,在孩子们的心田上吹起清风徐徐。

  由春到夏,由秋到冬,菖蒲经历一日日的洗礼,在不同的时节幻化出不同的风采与神韵。菖蒲丰富的原生及驯养品种,在四季流转中的变化为孩子们的科学观察提供了优质的素材,成为自然笔记的极好描写对象。

  作为典型的中华文人草,菖蒲具有丰富的赏玩意趣,以“短小细密”者为佳,“以砂栽之,至春剪洗,愈剪愈细,年深日久,则愈生愈密,甚者根长二三分,叶长寸许,尤其钱蒲类,衍生繁密,墩墩罗列,细碧洁净,分外逸致”。时光雨露于案头方寸间沉淀与积累,菖蒲盆养二三年,貌如“黄发小儿”,历十年,形似“弱冠”,至六十年,状若“智叟青须”。如是,俨然美术老师们的最爱。此前,学校开展菖蒲盆景艺术大赛,鼓励孩子们大胆创意,精心养护,并纷纷以水彩作画,玩出了校园新风尚。

  “清气出风尘以外,灵机在水石之间”,自古文人爱菖蒲,尤爱以俯石菖蒲作案头清供,所爱在于其清雅,老师们通过解读菖蒲清水滋养之清廉本性、两袖清风之傲骨,将正义清廉的种子种进孩子们的心田。

  文化兴产业

  朱显初年逾不惑,是金华出了名的菖蒲种植大户。把玩自家案头一本菖蒲,是他平日里最大的爱好。这仙草确也清雅俊逸,绝尘脱俗。他自20岁起寻她,找了半生,终是相逢得知己。

  这草名唤“昼夜”,是菖蒲的一种,始见于上世纪三十年代的日本,并在日本叶艺界名噪一时,然上世纪八十年代后便杳无音讯。这菖蒲初生时泛白,后逐日由白转青,经年累月,终炼成碧青色。朱显初偏爱汉诗白描,得到她后,便给改了个“青天白日”的汉名。

  朱显初奔走海内外,查阅中外古籍,流连于各地菖蒲展,穿街走巷访名家、耗巨资,终于集齐中国及日韩菖蒲共28个品种,其中不乏黄金极姬、正宗、姬正宗等稀缺精品。

  数年前,朱显初于苏州一老者处求得一盆80年的虎须,期间几顾茅庐,煞费苦心。据说,那老者颇通文墨,年轻时赶上文革。破四旧的年代,作为中华建筑艺术典范的苏州园林没能幸免于难。在那场对拙政园的浩劫中,老人冒着生命危险摸入园中,无意于文玩古籍,独独救出了一本盆养虎须,辗转大半生,供养于家室,朝朝暮暮相伴于几案间,年至垂暮,又感后生心诚,方才千叮万嘱,托孤于朱显初。

  如朱显初及这老者一般的痴人并非古今少有。早在五年前,在金华古子城市场,就掀起了一阵“菖蒲热”。

  金华市收藏家协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陈启加回忆:“当时古子城人人玩菖蒲,价格一路走高,一本菖蒲动辄成百上千,甚至数万元,还普遍出现按苗计价的情况。”在旺盛的市场需求的推动下,文人草经济带动了数千亩的菖蒲人工繁育。虎须、金钱、黄金姬等经典品种大量涌入市场,成为文人案头争相把玩的新宠。这也为后续进一步的繁育创造了产业基础。

  辗转数载,菖蒲赏玩文化循序传播,菖蒲小苗也由原来的古玩市场转而流向更大体量的花鸟市场,由文人花草摇身一变时尚绿植,从文人案头走进千家万户。

  朱显初介绍,在供给端,目前菖蒲已然突破第一阶段的繁育瓶颈,却迎面遇上了三年小苗培育期后的长期养护及管理难题;另外,菖蒲赏玩文化已然进入第二阶段,由单纯植株逐步与水石景观相融合,由此产生可观的附加值。眼下,圈内有人由宋人挂画中得到灵感,以菖蒲配古画,或以俯石菖蒲配斑竹、水杨梅等,而成艺术盆景

  陈启加认为,菖蒲产业的崛起是中华传统文化复兴的一个缩影,在菖蒲种植产业化发展的基础上,如何深入挖掘菖蒲及周边文化,在价格回归理性的同时,增强菖蒲爱好者在赏玩过程中的体验感和获得感,是未来“以文化促产业,以产业兴文化”探索过程中的一个重要命题。

责任编辑:郑剑
分享到:
婺城新闻网新浪官方微博婺城新闻网官方微信
批准文号:浙新办2008[ 15 ]号浙江省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33120190038浙ICP备09057527号
金华市婺城区新闻传媒中心主办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加盟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