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新闻中心今日婺城婺城网视图库中心新闻专题婺城政务金华新闻连线浙江国内新闻国际新闻外媒婺城
您当前的位置 :     婺城新闻网 > 新闻中心 > 今日婺城 > 关注

  说给天下细细听

诗画名家品读“花满婺城·幸福城”

2020-11-26 09:13:32  来源:  婺城新闻网  作者: 张苑 郑睿 摄影 陈俊 黄诗媛

  记者张苑、郑睿、摄影陈俊、黄诗媛

  11月24日,为期两天的“诗画中国行”大型采风活动婺城站圆满结束。20余位国内知名诗人、画家、书法家和新闻工作者相聚婺城,聚焦“花满婺城”的建设成果,以诗书画为媒,为幸福婺城画像。

  共赏婺城“双城”胜景

  24日一大早,“诗画中国行”主题采风团成员们就乘车出发,沿着金华江一路驶去,婺城高铁新城的样貌在他们眼前徐徐展开。

  在实地参观了城西西郊二期安居工程城中村改造项目、二七区块征迁工程和城西街道矛调中心后,采风团成员们才真正感受到了这几十年来金华这座城市所发生的巨变,真正理解了婺城“双城”战略的含义。

  “一门胜迹千年阅,三代鸿恩八婺济。”登上保宁门,首先映入眼帘的便是由诗人吴重生所撰写、书法家严军所篆刻的“保宁门上第一联”。

  “这幅对联大约创作于25年前,当时金华市在重建保宁门时面向全国征稿求联。我那时在金华日报任记者一职,当即投稿,经过评审后我的作品获得了一等奖,这对我来说是一个非常大的鼓励。联中的‘一门’指的是保宁门,‘三代’则见证了吴越国的历史。”浙报集团北京分社社长、《美术报》社副社长吴重生故地重游,对婺城有了更深刻的感受,他一边解释着对联的由来和寓意,一边赞叹着婺城的富饶、幸福与美丽,“今天我重返婺城、重返保宁门,看到这副对联后很亲切、也很感动。”

  在黄宾虹故居,吴重生按捺不住内心的创作热情,当即提笔书写心中翰墨,借严维的《送人入金华》一诗中“明月双溪水,清风八咏楼。少年为客处,今日送君游”的诗句表达了自己对金华深深的眷念之情。

  漫步在古子城、八咏楼和酒坊巷,采风团一行逐渐被婺城深厚的文化底蕴所感染,队伍中已经75岁的浦江人张有光更是引吭高歌,以一首自己作词作曲的《歌颂浙中金华风光美》,唱出了自己心目中的和美金华:“天下的风光哪儿最美/浙中金华最美丽/南有九峰山/北有双龙洞……”虽然他不是专业从事音乐的工作者,但歌声中蕴含的力量、情感和热爱还是令在场的所有人为之动容。

  在金华生活了近20年的张有光,感慨于近年来金华的巨变,以对金华的热爱为驱动力,将金华的名胜古迹和地标性建筑都写入了《歌颂浙中金华风光美》一歌中。

  共绘幸福婺城美景

  24日下午,采风团成员们走进婺城区岩头村,沿着旧石板铺就的主路向前,只见清澈的梅溪环村而过,徐徐转动的水车、农家庭院里探出头来的一簇新绽的茶花、布局精细的生态洗衣房……掩映着一座座婺派仿古民居,一个个亭台楼阁,让人不觉怀想起千年以前流淌在这青山碧水、粉墙黛瓦间的诗情岁月。精美的意象成为文艺家在纸笔间流泻出的动人诗行和深情画卷。

  岩头村自古有灵岩十景:松甑煮月、丹牛卧波、天池浴女、廊桥遗梦、灵岩晚钟、古渡重春、垄上醉秋、梅溪归棹、石街照影、僧尼问俗,历代文人骚客题咏甚多,村中灵岩禅寺始建唐朝,至今留有“南朝四百八十寺”的旷世遗韵。

  近年来,经过精品村改造,岩头村探路文化旅游,每到周末,就会有慕名而来的人流。自然山水与人文景观相融合,也吸引了海内外学子来此研学旅游,岩头村还迎来了港澳台学子,迎来了国内诗歌大咖,迎来了远近中小学师生。

  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岩头村已形成了“文化搭台、经济唱戏”,“政府搭台、百姓营利”的发展格局。

  采风团一行还实地走访了“燕语湖”项目,了解了这片位于仙源湖度假区的寻常水库经过因地制宜的改造,成为带动文旅融合的巨型航母的故事。

  “楼头凭栏极目望,遥听鸿雁又一声。婺城古今有美誉,说与天下细细听”,在灵岩书院,众文艺家举行了笔会,由著名诗人曹宇翔写下的诗句仿佛打开了一坛子翰墨书香,鼓舞着大家开始了热情的创作。发生在“花满婺城”的一个个动人故事,仿佛时代发展磅礴大浪中的一朵朵绚丽浪花,扣动着文艺家们的心弦。豪迈的诗句、斑斓的水墨、通透的水彩……纷纷在纸笔间碰撞出婺城美丽的色彩。

责任编辑:郑剑
分享到:
婺城新闻网新浪官方微博婺城新闻网官方微信
批准文号:浙新办2008[ 15 ]号浙江省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33120190038浙ICP备09057527号
金华市婺城区新闻传媒中心主办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加盟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