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新闻中心今日婺城婺城网视图库中心新闻专题婺城政务金华新闻连线浙江国内新闻国际新闻外媒婺城
您当前的位置 :     婺城新闻网 > 新闻中心 > 今日婺城 > 关注

全国专家学者婺城“论剑” 为美丽乡村建设集智赋能

2020-12-24 09:42:00  来源:  婺城新闻网  作者: 马晓芬 毛晨凯 摄影 黄诗媛 翁哲宁

  郭梓军

  王磊

  胡秀芳

  饶大义

  12月21日下午,全国农村生活垃圾处理技术暨运行管理论坛上,专家学者旁征博引、畅所欲言,新观点、新思路、新思维竞相迸发,为推动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化、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处理提供智力支撑。

  杜建明

  郑俊杰

  何品晶

  吴东雷

  陈德珍

  吴伟祥

  12月22日上午,“花满婺城”再襄盛举。中国村镇易腐垃圾处理技术论坛在婺城区举行。专家学者齐聚一堂,分享真知灼见,交流经验做法,共同为实现垃圾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建设新时代美丽乡村贡献智慧和力量。

  记者 马晓芬、 毛晨凯、 摄影 黄诗媛、 翁哲宁

  时序隆冬,群贤汇聚“花满婺城”,集智赋能美丽乡村。12月21日至22日,全国农村生活垃圾处理技术暨运行管理现场会在婺城区举行。围绕“农村垃圾分类处理、加强资源利用管理”的主题,来自全国近百个县市的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工作负责人、多所高校专家学者,通过现场观摩、论坛交流等方式,为推进垃圾综合治理迈向新征程寻良计、献良方。

  该活动由中国城市环境卫生协会主办,婺城区人民政府、中环协村镇垃圾治理专业委员会、浙江大学环境与资源学院、钱江晚报承办。人民日报、新华社、光明日报、农民日报、新民晚报、现代快报、浙江之声、浙江日报、钱江晚报等30多家中央级、长三角地区和浙江省级媒体以及浙江省11地市融媒体全程参与报道。

  1

  专家学者现场观摩感受“花满婺城”新图景

  白墙黛瓦,葱茏绿植,一步一景,美不胜收。在长山乡,专家学者一行观摩长山乡农村易腐生活垃圾阳光堆肥自动化处理中心项目,详细了解项目技术标准、运营管理、社会效益等情况,并对婺城区积极探索易腐生活垃圾处理新技术的做法表示充分肯定。

  长山乡农村易腐生活垃圾阳光堆肥自动化处理中心于今年10月开展全面升级改造,采用自动化预处理、自动化多点位下料进仓、自动化温湿度探测显示、自动化废气收集处理等工艺技术,是全省首座基于阳光堆肥房技改提升的自动化快速好氧堆肥处理中心。浙江经贸职业技术学院研究员张瑶祥认为,婺城区在实践当中不断发现问题,创新发展从而解决问题的做法,值得全国各地学习借鉴。

  在白龙桥镇临江生活垃圾资源化处理中心,10台大型箱体结构的微生物处理器井然有序地忙碌着。专家学者一行走厂房、看环境、问管理,详细了解生活垃圾资源化处理过程,并对婺城区厨余垃圾快速资源化处置的高效性和实用性表示高度赞赏。

  白龙桥镇临江生活垃圾资源化处理中心是婺城区厨余垃圾定点处理单位,建成于2019年10月。采用机械化生物好氧制肥工艺,对分类收集后的村民生活厨余垃圾进行快速资源化处置,服务人口约4万人,每天可集中处理村民生活厨余垃圾20吨。

  在竹马乡下张家村,整齐划一的“别墅”式样的小院,蔚然成景;整洁宽敞的柏油路两旁花圃点缀,生机盎然,到处呈现出一幅美丽乡村新画卷。专家学者一行走进婺城区农村人居环境数字化监管中心指挥大厅,详细了解中央电子屏实时监控全区所有行政村人居环境情况,询问数字化监管平台运行情况。当了解到婺城区100%行政村已投入使用数字化监管平台,问题平均整改率从45%提升到89%,实现全区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统建共享、互联互通时,大家对此频频点赞。

  婺城区农村人居环境数字化监管平台集OA端和手机APP端多个功能模块为一体,检查整改过程全程上传数据监管中心平台,实现系统间的数据交换共享。该系统横向覆盖全区所有行政村,一村一账号,纵向打通农村人居环境管理“村—乡(镇)—区”三级,形成“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全域覆盖数字化监管格局。专家学者们纷纷表示,婺城区在数字化助推乡村治理方面的新做法、新经验、新模式卓有成效,为全国各地提供了可复制的“婺城样本”。

  下张家村后,一座外表美观、功能齐全的阳光堆肥房醒目地矗立在田野里。专家学者一行实地观摩、听取解说、现场交流,详细了解下张家村单体式阳光房操作、管理和运行情况,询问农村易腐生活垃圾处置效果。

  今年11月,区农业农村局对下张家村原有阳光堆肥房进行了升级改造,改造后堆肥房作为一个可控的、动态的、完整的系统,实现整个堆肥进程的可控,并衔接后续的长效管理,实现农村生活垃圾低成本、“接地气”、科学有效的治理目标。

  观摩后,农业农村部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推进办公室副主任王磊表示,婺城区整洁优美的乡村环境,推进人居环境整治以及垃圾分类的力度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尤其是婺城区数字化管理系统效率高、可操作性强,是助推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垃圾治理的利器,很值得推广学习。

  2

  专家学者畅所欲言集智聚力美丽乡村

  1、构建“源头减量、中途可控、后期能用”的婺城新模式

  婺城区农业农村局局长郭梓军发布了《金华市婺城区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处置规划(2021-2023)》,因地制宜、社会协同、数据赋能,促进生活垃圾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处理,探索一条“接地气、易推广”的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处理新路径,提升社会、经济、环境三大效益。

  近年来,婺城区以“双城”战略为指引,以“花满婺城”建设为载体,全力抓好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处理和长效管理,提高垃圾分类减量实效,提升农村生活垃圾资源化利用率和回收利用率,构建“源头减量、中途可控、后期能用”的婺城新模式,实现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全域化覆盖,全过程管理,全方位提升。

  今年,婺城区联合浙江大学环境与资源学院编制完成《金华市婺城区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处置规划(2021-2023)》。该规划是在“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基础上的再探索、再实践、再深化,将为婺城建设新时代美丽乡村标杆开启新征程。

  2、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促进乡村全面振兴

  农业农村部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推进办公室副主任王磊说,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战略和全局高度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我们要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决策部署上来,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促进乡村全面振兴、建设美丽中国、提升农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的战略高度,深刻认识实施垃圾分类治理、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的重大意义,共同把这项民生工程抓好抓实。

  近年来,浙江省不断深化“千万工程”,大力开展美丽乡村示范县、示范乡镇、特色精品村创建和美丽乡村风景线打造,取得了显著成效。金华市出台了农村生活垃圾分类管理条例,婺城区制定了“先锋先行”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全面提升专项活动实施方案等一系列落实措施,开展了知识培训、争先创优评比、农村阳光堆肥房项目推广等促进垃圾治理的活动,掀起了新一轮垃圾治理、垃圾分类的热潮。

  就做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王磊要求,一是继续积累提升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的路径和模式。二是不断研发创造适宜农村生活垃圾处理的新方法新技术。三是要重视规划引领,强化管理运行,建立长效运维机制。

  3、多措并举建设新时代美丽乡村示范窗口

  近年来,浙江省不断深化“千万工程”,举全省之力全域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走在全国前列。浙江省农村生活垃圾处理研究院院长胡秀芳从时代使命、社会发展的高度,围绕浙江省农村生活垃圾治理历程、概况、特色和展望四个方面,介绍了浙江省积极探索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模式、构建共建共治共享治理体系的经验做法。她指出,在这过程中,浙江省形成了建章立制抓统筹、立体发动强驱动、科技支撑提效率、要素保障促落实、产业链条促长效的五方面特色,为全省打造美丽乡村升级版、建设新时代美丽乡村示范窗口提供了坚实保障。

  4、探索农村环境“全域一体化”第三方治理加快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步伐

  江西省抚州市东乡区委常委饶大义紧扣论坛主题,分享了该区采取第三方治理模式,推动城乡生活垃圾“两同步、四统一”,探索出“企业专业运营、政府严格监管、群众广泛参与、城乡一体推进”的城乡生活垃圾一体化处理新模式的经验做法。他说,在城乡生活垃圾治理体系的基础上,东乡区围绕“党政主导、群众参与、公司运营、部门考核”的工作思路和“五定包干”总要求,形成“企业智慧运营、政府严格监管、群众广泛参与”的村庄环境“1+N”物业式智慧化管理新模式,构建政府、企业、群众“三方共赢”的良好局面。

  3

  专家学者齐聚一堂 共谋垃圾治理新思路

  1、农村生活垃圾分类的婺城模式

  婺城区委常委、区政府党组成员杜建明在论坛上分享了婺城经验做法。近年来,婺城区把垃圾分类工作作为一项重要政治任务和重大民生工程抓紧抓好,全区全域推行“两定四分”模式,念好“减控分”三字诀,唱好垃圾分类“七步曲”,持续深化完善垃圾分类长效管理机制,打造党委统领、政府主导、社会协同、群众参与、社会运作的全域化分类模式,扎实推进全区垃圾分类工作,实现城乡全覆盖、行业全覆盖。农村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率近50%,资源化利用率90%以上,无害化处理率达100%。

  今年以来,婺城区更加注重数字赋能科技助力,建成全国首座基于阳光堆肥房技改提升的全自动好氧快速成肥处理中心,打造全省乃至全国首个农村人居环境数字化监管平台,覆盖全区所有行政村,生活垃圾分类处理覆盖率达100%,逐步形成一个“源头减量、中途可控、后期能用”的农村生活垃圾分类新模式。

  2、农村生活垃圾治理的金华实践

  金华市农业农村局副局长郑俊杰分享了农村生活垃圾治理的金华实践。围绕力争用三年时间,实现全民习惯全养成、源头分类全覆盖、收集运输全监管、处理处置全达标、城乡一体全融合,建成无废城市的目标,金华进行了大量实践探索。

  一是建立闭环运行的垃圾分类处置体系。金华从一开始就注重建立从分类投放、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置的全链条闭环运行模式。二是完善党建引领下法治、德治、自治、智治“四治”融合的治理体系。三是健全强有力的保障体系。构建多元化的资金筹集机制、全方位监督考核机制、全覆盖动员机制等一整套制度机制,推动垃圾分类长期可持续。

  通过垃圾分类,金华市基本实现了农村生活垃圾的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营造了人居环境新面貌,催生了农村经济发展新业态,培养了农民生态文明新观念,拓展了以乡促城的统筹发展新思路,取得了良好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让广大农民得到了实惠。

  3、农村垃圾分类减量处理与模式

  同济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固体废物处理与资源化研究所所长何品晶,从国家层面深刻阐述了农村垃圾分类工作的背景,并立足专业领域,站在专业高度,围绕“‘十四五’提升行动怎么做”“农村为什么要分类减量”“技术运行人员如何培训”“第三方怎么专业运营?”等内容,摆事实、列数字、举案例,深入浅出地讲解了农村垃圾分类减量处理与模式。

  4、阳光房的改造和长效管理

  中环协村镇垃圾治理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吴东雷通过实验数据、实验模型、实验对比的方式,结合近几年的实践经验,向大家阐述了农村垃圾分类的概况,并围绕好氧堆肥技术应用、阳光堆肥房的发展历程和升级改造、成肥产物特性及利用初探、阳光房今后发展方向四个方面,与大家共同探讨农村垃圾分类的未来发展方向。此外,他还从现场管理、产物管理、技术升级三个方向,深入地讲解了阳光堆肥房技改升级的要领。

  5、村镇垃圾焚烧炉的设计与运行

  同济大学热能与环境工程研究所所长陈德珍指出,现行农村生活垃圾的处理模式是村收集、镇转运、县处理,但农村垃圾产量随着经济发展而增加,二次污染风险也随之扩大。她从垃圾焚烧炉的设置背景、村镇垃圾焚烧炉的设计、村镇垃圾焚烧炉的运行、结论与展望四个方面,详细讲解了垃圾焚烧炉作为未来农村垃圾处理的另一解决方案的意义。并围绕数据化的实验、可行性的分析、二次产物的处理等方面,向大家阐述了焚烧炉在农村生活垃圾处理中的应用有效性及合理性。

  6、农村易腐垃圾机器成肥技术原理与发展趋势

  浙江大学环境保护研究所所长吴伟祥认为,农村生活垃圾分类的未来发展趋势是撤桶并定点定时定人分类投放,在现行的农村生活垃圾收运处理上,必须建立分类投放、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理的全链条模式,打造农村生活垃圾分类“二分法+T模式”。吴伟祥通过概念分析、数据分析等方式,详尽阐述了易腐垃圾机器成肥的技术原理,并从高能耗烘干脱水减量型向生物干化腐熟节能型转变、从小型分散向适度集中集约规模化发展、从粗放式向封闭环境友好型发展、从初级产物向提质增效高值化肥料发展四个方面,全面讲解了易腐垃圾机器成肥技术发展趋势。

责任编辑:郑剑
分享到:
婺城新闻网新浪官方微博婺城新闻网官方微信
批准文号:浙新办2008[ 15 ]号浙江省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33120190038浙ICP备09057527号
金华市婺城区新闻传媒中心主办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加盟单位